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攔著我!我要成為《國家寶藏》的「上博三寶」守護人!

別攔著我!我要成為《國家寶藏》的「上博三寶」守護人!

關注大眾文化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近年來,熒屏迎來了一股「文化綜藝熱」。

從《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到時下熱播的《國家寶藏》,這類原本看似「小眾」的節目,卻在一眾花花綠綠的「電視秀」中突圍,成為了屏幕上一道道「清流」。甚至火齣電視屏幕,火到了網路,甚至火到了線下。

GIF

文化類節目再次大放異彩。而令人驚喜的是,在《國家寶藏》的受眾群體里出現一批90、95後年輕觀眾,他們甚至還成為這檔節目的「發聲者」。乾隆「農家樂」審美、王羲之嫌棄三連、三維立體環繞DISS......成為了大家熱議的新詞,網友的自來水安利不計其數。

據《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介紹,《國家寶藏》的追求不僅是文物的陳列,而是要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節目將通過各種不同的文藝手段來為觀眾演繹「國寶」,並對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觀眾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

GIF

《國家寶藏》節目組邀請時下當紅的明星來擔任國寶守護人,採用一種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達形式直擊文化內涵,戳中民族意識,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文物,去保護文物,原本靜止的陳列,也就重新擁有了「生命」。

此次集結的9家博物館,均為國內頂級博物館,它們是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9家博物館各自從館藏里挑選出3件鎮館之寶,參與節目製作,27件文物,件件都是「國之重器」。

上圖為李仲謀,下圖為楊志剛

而這次和上海博物館一起出鏡的是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和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那麼上博選擇了哪三件寶物出鏡亮相呢?讓我們趕在節目播出前,先提前了解一下上博選擇的三件寶物吧!

大克鼎

年代:西周孝王時期

類別:青銅

規格: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厘米,鼎內有290個字銘文

入選理由:它是青銅轉變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並稱為「海內三寶」。

這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

大克鼎有290個字銘文,記錄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宮廷廚師長,名叫「克」。

銘文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周王對克的讚賞嘉獎,因克的祖父有功於王室,特獎賞克職位;二為克對獎賞的描述。除了大克鼎以外,還有小克鼎七件,用來盛放肉食等祭祀品。大克鼎的發現、捐贈和入藏上博的背後也有故事,這些都將在《國家寶藏》中有所體現!

商鞅方升

年代:戰國

類別:青銅器

規格:高2.32厘米,通長18.7厘米,內口長12.4厘米、寬6.9厘米、深2.3厘米,容積202.15毫升。

入選理由:戰國商鞅方升作為戰國時秦國標準計量器,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還記得課本中的「商鞅變法」嗎?這就是著名的秦國統一度量衡的證據!這就是秦國標準的一升容積。

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左壁刻:「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

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時所頒發的標準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證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仍以商鞅所規定的制度和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它作為商鞅變法的歷史見證,成為我國禁止出境的重要文物。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年代:南宋

類別:絲織

規格:縱107.5 厘米,橫108.8 厘米

入選理由:此幅作品使用緙絲工藝,幅式巨大。彩色緯線緙織細密,通經回緯,絲絲縷縷皆勻稱適宜、分明,在現存宋代緙絲畫作傳世作品中屬上乘之作。

綠葉白鷺,浮萍翠鳥,蜻蜓草蟲,雙鴨遊樂……

中國絲綢藝術的巧奪天工,在這樣一件南宋的緙絲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此件文物為南宋朱克柔的頂級傳世之作。朱剛,字克柔,生於華亭縣(今上海松江),自幼學習繪畫與緙絲,積累配色和織作經驗,其作品題材廣泛,風格清淡古雅,為一時之絕技。此圖畫面生動活潑,色彩富有變化。青石處有緙織隸書小款「江東朱剛制 蓮塘乳鴨圖」,下有「克柔」印一方。此件緙絲畫幅式很大,組織緊密又富於變化,絲縷勻稱適宜,層次分明,是現存宋代緙絲畫作中的傑出作品。

三件寶物的背後,聽起來都有著很精彩的文化歷史故事呢!你是否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克與周王的故事?還有商鞅變法、朱克柔巧奪天工的緙絲技藝!

其實,正如張國立在《國家寶藏》節目開始講的那樣,「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上下五千年!」

生生不息流淌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擁有著厚厚的歷史積澱,卻到如今依然鮮活年輕,充滿了生命力。

這份生命力,既來自於對於中華文化源源不斷的繼承,來自於這些鐫刻著歷史的「國之重器」;也來自於對於歷史的不斷發揚與創新,來自於這些讓國寶「活起來」的努力之中。

讓「國寶」走出陳列室,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們背後珍貴的文化故事;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有機會去了解文化更深藏的脈絡。

據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之後,真的吸引了許多大學生報名要去故宮修文物。

《國家寶藏》播出之後,會不會也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願意走進博物館,願意去了解和親近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呢?

我相信,會的。因為我們期盼這樣的好節目、好引領,已經期盼了太久啦!

文章資料綜合自豆瓣、界面,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人的新聞,有啥不一樣?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