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佛?無憂便是!

什麼是佛?無憂便是!

文/蔣譜成

隨著年齡的增大,對年輕時的生活經歷便有了回憶、留戀和嚮往,嚮往那時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嚮往那種沒有負擔、沒有壓力的日子。

一次,我在書中看到一弟子問佛祖:「什麼是佛?」

佛祖回答:「無憂是佛。」

我突然明白,我年輕時思想單純,整天無憂無慮地生活,那就是佛的生活,那種日子就是佛的日子。

想想確實如此,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憂鬱、恐懼,充滿著歡喜、寧靜、慈悲、善良,那麼我們就是佛。

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佛要眾生做,眾生本是佛。

佛性本來現成,每個人都是天真佛,但大家對自己的本來面目不認識,不承認,還時時處處刻意尋求,或者故意裝飾,反而扭曲了本來面目。

有學僧問法眼文益禪師:「什麼是各位佛祖的佛法?」

法眼文益禪師:「你自己也有。」

學僧問:「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禪師:「你還問誰呢?」

學僧又問:「什麼是佛祖成佛的秘訣呢?」

法眼文益禪師:「全在自己領會。」

學僧還問:「如何是佛?」

法眼文益禪師:「張三李四。」

我們都可以是佛,佛即是我。但並非如此簡單,無憂才是佛。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無憂呢?

俗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真正做到無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生的得失、進退、是非、成敗,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生活中發生,而我們又常常執著,煩惱就從這妄想執著中產生。

妄想執著是因為我們有分別心,而分別完全是我們的主觀計度,本來沒有的事,一分別,一計度,就有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也就來了。

我們只有以智慧對所發生的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才能解脫這些煩惱與憂愁。

要常見己過

人因不覺而迷,因迷而執,因執而生是非、煩惱、憂愁。

孟子曰:「行有不得,返求諸己。」即在反省中凈化和升華自己,不斷使自己蛻變,加強修養和改造,以減少煩惱或消除煩惱。

而揭人之短護己之過又是人們的通病,因此常常產生煩惱,憂愁不斷。

我們需要有自我批評精神,自我批評需要勇氣,還要有一個正確認識自己的境界。

常見己過,自我批評,才不怨天尤人、責怪他人,招惹煩惱;才能看清自己的煩惱,並能化解煩惱,向前邁進。

要有一顆寬容的心

寬容,即是慈悲、善良、包容、分享、結緣的心,既能容忍別人,也能忍辱負重。

感恩自己所結識的善緣,包容自己所結識的惡緣,惡緣善了,當下自在,這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

要自己有寬容的心,首先得能忍,能忍飢忍餓,忍熱忍寒,忍是忍非,忍常人所不忍。做到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要用禪智慧對待生活

該放下的要放下,該舍的要舍掉,戒除貪、嗔、痴,管住自己的嘴、眼、手。

真正做到靈光獨耀,心地朗然,行所言,言所行,保持一顆平常心,無造作、無取捨、無斷常、無聖無凡,煩惱何有,歡喜自來。

無憂便是佛,即心中無礙,腳下無絆,任運自在。雖說的容易做的難,但在實際的生活,也只是一個心態問題,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生活,生活就回報你什麼樣的狀況。

因為佛在各自的心中,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有心,佛便隨處可見。

《傳家寶》載:

安徽太和青年楊黼,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長大成人後有感人生無常,於是立志學佛。

為了訪求名師,特地辭別母親,前往四川參謁無際禪師。

當見到無際禪師時,禪師問:「你從哪裡來?來這裡做什麼?」

楊黼回答:「我從安徽來,來這裡親近您這位再來的菩薩。」

禪師說:「見菩薩,哪如見佛?」

楊黼:「我也想見佛,但不知佛在哪裡?」

禪師說:「想見佛並不難,你往回走,夜晚投宿時,有個披衾倒履為你開門的人,那個人就是佛。」

楊黼聽從無際禪師的話,於是踏上了回家之路。一路上,每晚投宿時,敲開了一家又一家的門,都沒有見到禪師所說的佛。當他在一個深夜拖著疲倦、滿是塵土的身子終於回到了家,敲響了家門,呼喚著母親。

這時,思兒心切的母親正夜更難眠,聽到兒子的呼聲,來不及穿衣服,順手扯過被子披在身上,也顧不上鞋子的正反,拖著鞋子匆匆忙忙地趕來開門。

看到眼前母親的樣子,無際禪師的話語響在耳邊,楊黼突然明白:母親就是佛!立即跪拜在母親面前。

母親是佛,我們身邊的人是佛,即使他暫時不是佛,但他以後可以成佛。

只要我們有一顆佛的慈悲、善良的心,奉獻的心,我們就能在和諧美好的環境中生活。

我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任運無礙。

佛是我們,我們是佛。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本文轉自《禪》刊,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