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愚人節、伽莫夫與創世三分鐘

愚人節、伽莫夫與創世三分鐘

希爾按:伽莫夫真不愧「科學頑童」之稱,他的幽默甚至就算是在嚴謹的、充滿複雜數據計算的的論著中也能夠顯現出來。

一篇在愚人節發表的正經論文

1948年的4月1日,《物理學評論》上發表了名為《化學元素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的論文,署名為阿爾菲(Ralph Alpher)、漢斯·貝特(Hans Beth)、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這是一篇探究宇宙初創時元素合成狀態論文。

圖為:伽莫夫,1904.3.4-1968.8.20.

伽莫夫曾經受教於弗里德曼,學習過弗里德曼提出的宇宙模型。在弗里德曼宇宙模型中,最初的宇宙是一個質量極大、密度極大的奇點,在奇點處發生了類似於大爆炸的急速膨脹,宇宙就此誕生,然後時間和空間才有了意義。

在《化學元素的起源》一文中,伽莫夫探究了在宇宙之時各種元素的狀態。初生的宇宙是一片混沌,溫度和密度都極大,其溫度可以高達3000K以上。在這種溫度之下,連基本的原子或原子核都沒有形成,宇宙就如同一鍋混沌的粒子粥,電子、中微子、光子等較輕的例子在其中不斷的碰撞。

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不斷膨脹,溫度降低,粒子才能夠相互的結合形成了原子。最初只有氫、氦等較輕的原子形成,在此基礎上像碳、氧這樣較重的原子形成。由此,才慢慢的逐漸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恆星、星系等現今的大尺度的宇宙。

三分鐘造就的宇宙

大爆炸後宇宙在迅速的膨脹,溫度也在不斷的降低,在溫度下降的一定的程度後,粒子才有可能在引力的作用下聚合形成質子和中子,今天的宇宙才有可能形成。而這個過程如果以我們今天的時間尺度來衡量的話,是極其短暫的。

以大爆炸為時間的起點,0.001秒後,此時溫度為10萬億度,質子和中子形成;0.01秒後,溫度迅速降到1000億度,宇宙繼續急速膨脹,密度持續降低,此時仍以光子、電子、中微子為主,質子和中子僅佔十億分之一;0.1秒後,質子和中子的比從1.0下降到0.61;

1秒後,溫度為100億度,此時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負電子湮沒,但是此時的核力仍不足以束縛種子和質子,原子核尚未形成;

3秒後,溫度降到109K,粒子發生聚變反應,形成原子核,最初的氫和氦原子核終於形成,氫和氦在不斷地聚變反應中,成為碳和氧等其它的元素;

3分鐘後,現在宇宙的基本元素也就形成,造就了宇宙的基本框架。從某種程度來看,三分鐘造就了如今的宇宙。

來源:http://y2.ifengimg.com/d4a44fff10624b98/2014/0303/rdn_5313bbf00c33d.jpg 這張圖片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現過,描繪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宇宙觀念

最初人們並沒有重視宇宙的大爆炸模型,有許多人對其提出了反對,甚至現在的正式命名:Big Bang也是源於它的反對者英國天文學家費雷德·霍伊爾對它的嘲諷。

但隨著後來,越來越多的天文觀測證據出現,宇宙的大爆炸模型開始成為一門顯學。特別是在1964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意外的發現了溫度為3K的宇宙微波雜訊(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有一定的偶然性,其發現過程也十分有意思,以後再專門說)。

人們發現這就是苦苦尋找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直接的定量支持,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宇宙的大爆炸模型進行研究,不斷地提出更為精確的模型。

α、β與γ理論

這篇論文發表時,其署名為阿爾菲(Ralph Alpher)、漢斯·貝特(Hans Beth)、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實際上,貝特對這篇論文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伽莫夫為了署名能夠有α、β、γ的諧音效果,才勸說貝特署上自己的名字。

但是後來,這個玩笑一度成為探究宇宙創始理論的名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把宇宙大爆炸理論成為「αβγ理論」(幸好現在變了)。

圖為:沃森寫的《基因·女郎·伽莫夫》。伽莫夫在某種程度上也啟發了沃森發現了DNA,成立了神奇的RNA領帶俱樂部

伽莫夫似乎對這種諧音的遊戲情有獨鍾,在後來,伽莫夫還曾勸說赫爾曼(Robert Herman)改下姓,叫Delter,這樣就可以有δ的諧音。當然,他被拒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