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北宋板《漢書》的浮沉舊夢:元明清大家珍藏、文豪莊園換書、書痴以妾換書

北宋板《漢書》的浮沉舊夢:元明清大家珍藏、文豪莊園換書、書痴以妾換書

北宋板的那本《漢書》如果有思想的話,一定不會想到,他的一生會如此傳奇而又富有時代的偶然性。不,研習君以為,書籍一定是有著自己的思想的,那本北宋板的《漢書》更是如此。

文化伴隨著沉澱的歷史的悠悠而來,而時光這個美人以書籍的形式映在歲月的長河裡,傳承下來,構成了浩瀚絢爛的中華文化。書籍作為文化、思想、理念以及社會制度、道德規範的載體,千百年來影響著人類的發展。而王朝傾覆、江山換代,書籍的命運都存在於執政者的喜惡之上,愛書則深宮藏之,恨書則火炬焚之,無論深宮藏書或者還是火炬焚書都是對書以文化傳播存在的一種毀滅。焚滅的書籍已經逝去,不可追憶,然而也幸好有愛書之人的珍藏,使得很多傳世之典得以流傳至今。

藏書,為何而藏?為讀書?為鑒賞?

藏書比然涉及書本身的價值。宋版書,明代已成珍寶,清代大藏家如清初的錢謙益、徐乾學、到晚清四大藏家,對宋本基本是膜拜的態度。

不過藏書家的名號,在藏書之前已經寫定了他們的命運。

大多數藏家只是聚寶而已。清代藏家大多是高官,像顧廣圻這樣的學者只能給黃丕烈打工。盡一生之力所聚之寶,於身後須臾間散去,這可能是所有藏家的命運

或許那本的北宋板的《漢書》早就預料到他的宿命。

太宗淳化四年,即天下大定的第三十四年。大分裂時代的記憶,對宋帝國新生代的子民來說,只存在於父輩們遙遠的講述中,這很像一個盛世的開端——即使到了近古時代,稍稍遠離死亡,也足以符合標準。

盛世藏書,而此時官府的藏書數目為:一萬卷。一萬卷大概處於什麼水平呢,唐代巔峰時期的官方藏書達七萬九千卷,即使上溯到隋代末年,也有三萬七千餘卷。這顯然與一個盛世應有的體面不大相稱。於是太宗便命人搜亡求佚,校刻圖籍,並建崇文院,「移三館舊書實之」,名為秘閣。其中史部首先刻的是前三史,即《史記》、前後《漢書》。這批刻書,直到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方才竣工,又命三館抄寫兩份副本,置於龍圖閣和太清樓,正本除少數特賜兩府外,盡收秘閣。僅僅十六年後(大中祥符八年),「王宮火,延及崇文、秘閣,書多煨燼」,只剩下龍圖閣和太清樓所藏抄本。直到仁宗朝重建崇文院,張觀奉撰《崇文書目》,即依重寫抄本。

然而秘府刻本卻並未消失於世,少數御賜兩府的本子被保存下來。其後又經靖康之難,「宣和、館閣之儲,蕩然靡存」,民間藏書亦不免罹兵燹。北宋初年版本,到了南宋已非常罕見。

直至元初的某一天,一部孑遺的北宋板《漢書》碰到了它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主人,並且這個名字極其有重量——趙孟頫。

這套北宋板《漢書》的浮沉舊夢歷經宋元明清有近八百年的歷史,無數收藏大家為之痴迷瘋狂,書得以此,為書的榮耀,也是每一個藏家的驕傲。它的故事,研習君會成系列的與大家研習,歡迎關注,謝謝能夠與研習君一起聊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大研習君 的精彩文章: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