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無悔:他和她異口同聲
歲末年初,科技日報記者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第十師和第一師。
一個在祖國的西北角,一個在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部邊緣。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旁牧羊牛。」在一八五團一個連隊的一塊大石頭上,刻著這樣醒目的大字。同行的當地人說,這是兵團各邊境團場職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升旗、瞭望、巡線,一八五團職工馬軍武30多年如一日,在夏季蚊蟲肆虐、冬季雪深及膝的艱苦條件下堅守,看護20多公里長邊境線。馬軍武說:「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屯墾戍邊是兵團的神聖職責,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在第一師阿拉爾紅色教育基地,年屆八旬的當年「塔河五姑娘」之一的郭桂榮,回憶起當年火熱的青春歲月,豪情滿懷地說:「老一代兵團人引渠開荒、修路種樹,靠著艱苦創業創造了奇蹟。今天,兵團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始終在傳承和弘揚,不斷發揚光大。我這輩子都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第一師十二團的五個年輕的姑娘,天當被地當床,撕床單墊筐底,啃辣椒阻瞌睡,頂著酷暑,早出晚歸,加班加點,在開挖塔里木河南岸總乾渠的大會戰中,每天工作在12個小時以上,每天靠肩挑土筐人均搬運沙土72立方米,創下令男青年們都刮目的好成績。她們在當年榮獲了自治區「穆桂英小組」、兵團「塔河五姑娘」的光榮稱號。
好一個「無悔的選擇」,一南一北相隔幾千公里,不約而同,馬軍武、郭桂榮道出了心聲。
馬軍武、「塔河五姑娘」的事迹在兵團家喻戶曉。他們是兵團幾代人的傑出代表。
秉承紅色基因,兵團堅持「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根據屯墾戍邊需要,所屬團場大多布局在風頭水尾、沙漠邊緣、邊境線。
兵團成立60多年來,幾代兵團人在亘古荒原上屯墾戍邊,為新疆繁榮、邊疆安寧、祖國強盛,貢獻了青春和生命,培育形成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兵團精神成為兵團攻堅克難、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
憑藉這種精神,新時期的兵團正確處理好特殊管理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係,相繼建立兵師兩級行政服務中心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
不論走到哪裡,都會感受到改革氣息撲面而來。連日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兵團全面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全面取消「五統一」,建立職工合作社,徹底改變團場以往大包大攬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
拿到兵團首個《國有農用地承包經營權證》的芳草湖農場22連職工楊振華說:「今後貸款、土地流轉有了保障,自主經營權更大了,對未來發展更加有信心了。」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