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一片降幡出石頭

最一片降幡出石頭

GIF

播音:南京廣播電台 吳迪珺

《聽歷史·游南京》第21期

西晉的兩位名將,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滅吳。而孫皓又中了晉軍的反間計,調走了西陵的最後一個名將。至此,西晉雙「車」馳騁,而東吳幾乎只剩下「士」和「相」保護著可憐的老「帥」。

杜預屬於「官二代」,祖上曾任過尚書之類的部級幹部。可惜的是,在曹魏時代,和曹家本來就不對眼,他父親性格又直,所以基本上靠邊站。

杜預從小就是令人恐怖的學霸,什麼書都看,政治、經濟、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工程等無所不通,笑傲文理工,類似於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別人送他外號叫「杜武庫」,意思就是他像個倉庫,裡面各種武器都有。

他雖然是全才,但也有專長,那就是研究《左傳》的專家,自稱有《左傳》癖。他後來以戰功出名,但作為學者的巨著《春秋左傳集解》,是《左傳》註解中的最高權威,收在《十三經註疏》裡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等到司馬昭執政,在曹魏時備受冷落的配角們走到了舞台中央。杜預迎來了命運的轉機,擔任司馬昭相府的重要幕僚,也參加了滅蜀戰爭,是統帥鍾會的長史。鍾會叛變被殺時,同事大多遇害,他逃過一劫。後來羊祜看到他,大為驚嘆,認定他必叱吒風雲、縱橫天下,臨終前向晉武帝推舉了他。

杜預本人,手無縛雞之力,據說連騎馬都不會。他如果向你射箭,你不用躲,因為肯定射不中。但是每次召開高級軍事會議,朝廷都隆重地邀請他參加。278年,羊祜去世。11月,晉武帝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南下襄陽(今湖北襄樊),接替羊祜,成為荊州的最高軍事長官。這一年,他57歲。

他和羊祜是完全兩種風格,他打仗的特點是:很少正面交鋒。好聽一點,善於鬥智斗勇。不好聽一點,專門使陰謀詭計,讓吳人吃盡了苦頭。

所以,邊境的吳軍氣得直罵:奶奶的,走了個君子,來了個小人。杜預有大脖子病,吳人就在狗脖子上戴了個水瓢,喊它「杜預」。有的樹長了包,吳人在上面寫「杜預頸」,然後瘋狂地砍砍砍,發泄心中的憤怒。

陸抗曾在西陵大勝晉軍,杜預到荊州後,決定先拔掉這個釘子,踢開東吳的西大門,讓水師順流而下。東吳並沒有徹底完蛋,還有一個名將,叫張政,西陵的軍事統帥。杜預沒有氣勢洶洶地攻城拔寨,他躲在暗處,殺人於無形。

張政剛掌權不久,總想拿出點成績。但晉軍像縮頭烏龜,毫無動靜,張政無比鬱悶,怎麼遇到個娘們。

這裡的戰場靜悄悄,一晃好多天過去了。張政剛放鬆了警惕,就傳來消息,晉軍打過來了,張政倉促迎擊,結果潰敗。但奇怪的是,敵人來去如風,捉了一批士兵就跑了。張政氣惱不已,第一仗就失敗太沒面子了。由於擔心孫皓的疑神疑鬼,向建業寫彙報材料時說得輕描淡寫,生怕刺激到這個神經病。

張政以為能瞞天過海。幾天後,傳來了中央的一紙調令,讓他回建業。原來杜預派了精銳部隊奇襲張政後,猜到他不會上報,就把俘虜押到了建業,全部送給孫皓,吹噓如何大獲全勝。孫皓一聽,真是丟人丟到家了,張政這個人不老實啊,盛怒之下撤了他的職。

掃清了最後一個障礙,279年,杜預上書晉武帝請求滅吳。

杜預是清道夫,真正的終結者是叫王濬。

王濬同樣是「官二代」,祖上也是部級幹部。喜歡讀書,人長得相當帥,但比較邋遢,不修邊幅。有點像古惑仔,鄰居都認為他是小混混。

長大以後,不知道受到哪個高人指點,突然醒悟,浪子回頭,發誓成就一番偉業。一天,鄉里人看到他翻新老房,門前還修了一條路,本來只需雙向兩車道的,他開了八車道。別人都奇怪,問:開這麼寬幹嘛啊?王濬說:我將來做了大官,迎接我的儀仗隊會很龐大,這條路就是留給他們的。

大家哈哈大笑:你沒發燒吧?不要白日做夢了。

王濬答:陳勝不是說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魏河東刺史徐邈有個女兒,才貌雙全,挑來挑去找不到合適的。徐邈也著急,眼看就要成剩女。他請一幫年輕的下屬來吃飯,讓女兒在裡面偷偷觀看,女兒看到王濬,心動神搖,一見鍾情,告訴了母親,徐邈就把女兒嫁給了王濬。

王濬做過羊祜的參軍,實際他比羊祜要大15歲。在羊祜的推薦下,272年,王濬任益州(今成都一帶)刺史。在益州期間,王濬立志完成不朽功業,滿腦子想的都是滅吳。這一年,他67歲。

加了早點實現夢想。王濬原來只派了五六百人造船,後來增加到1萬人,1年就造了大批戰船。他造的船,每艘可裝2000多人,船上能騎馬賓士,如履平地。大船周邊圍著木柵欄,中間修建城樓望台。在船頭畫上各種鳥首怪獸,用來恐嚇江神,在當時規模類似於航空母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前無古人。

建平的東吳太守吾彥一天巡視江邊,看到大量的碎木片浮在江上,浩蕩而下。吾彥大驚,趕緊派人帶上木片,到建業向孫皓彙報,說:晉肯定在造大船,將進攻東吳,我們要增補力量,加強防備。

孫皓不聽。當時吳國傳唱一個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王濬的小字正是「阿童」,意思就是東吳不擔心陸軍,只害怕水軍。孫皓是個迷信的人,卻不信這個預言。依然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當時西晉對伐吳反對的人很多,最主要的人叫賈充,是武帝的寵臣。理由是南方氣候潮濕,會流行瘟疫等。

279年,王濬上疏晉武帝,說:滅吳,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孫皓荒淫殘暴,東吳沒有人不怨恨他。世事變幻莫測,如果孫皓突然死去,吳國換一個賢明的君主,就成為強敵了。我造船已經7年,船身慢慢腐朽損壞;我也70多歲了,離死期不遠。誠懇希望陛下不要失去這樣的好機會。

公元280年,司馬炎採用羊祜生前制定的計劃,發兵20萬,沿著長江從西陵到建業,一字排開,分成六路進攻東吳。

這六路軍的統帥和目的地,由西向東分別是:

一、王濬,西陵(今湖北宜昌);

二、杜預,江陵(今湖北荊州);

三、胡奮,夏口(今湖北漢口);

四、王戎,武昌(今湖北鄂州);

五、王渾,牛渚(今安徽采石磯);

六、司馬伷,塗中(今安徽當塗);

主要是三大主力:西邊王濬,任主攻手;中間杜預,坐鎮指揮;東邊王渾,直指腹心。司馬伷、王戎、胡奮是側應。

先來看上游。王濬率水陸大軍從成都順江而下,東吳望風而降,沿途不像打仗,更像觀光旅遊。只有在西陵峽的時候,遇到小小的阻礙。

吳軍在江上拉起鐵鎖,江中暗置鐵錐。但由於被俘的吳軍叛變,晉軍早就得知這裡的機關。王濬做了幾十個大木筏,筏上紮成草人,命令善水的士兵乘筏先行探路。鐵錐刺到筏木,由於筏的力量巨大,在滾滾江水的衝擊下,鐵錐被連根拔起,隨伐漂流。類似於掃雷先鋒。

王濬又做粗大火炬,長十多丈,灌上麻油,放在船前方。遇到鐵鎖,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通行無阻,攻克西陵,隨後摧枯拉朽。

再來看中游。六個統帥當中,杜預的地位最高:是「鎮南大將軍」,其餘的五人都是「將軍」。杜預一向坐鎮襄陽,280年打下了江陵。東吳在荊州南部的官吏,全部向杜預遞上降表。

再來看下游。負責東邊進攻的主要是司馬伷和王渾,司馬伷是司馬炎的叔叔,名氣不太響,但有一個名氣很大的孫子,就是司馬睿,後來東晉的第一任皇帝。

王渾也是當時的名將,他曾經站錯了隊,跟著曹爽。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他因為屬於犯了錯誤的人,被免職。但他並不灰心,又從縣令做起。等司馬炎稱帝時,他已經做到徐州刺史,又爬到省級高官,在老百姓當中口碑極佳。

後來改任豫州刺史,由於豫州和東吳接壤,他從一個文官華麗轉身,馳騁疆場。他和羊祜英雄所見略同,注重宣傳工作。在他的描繪中,西晉山清水秀,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他通過朋友圈等各種方式散布到東吳去,這一招效果明顯,不少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吳軍冒出生命危險偷渡到西晉。同時他也搞小動作,東吳在皖城屯田,王渾悄悄派人進攻田地的駐兵,燒毀大量穀物、稻苗,吳軍沒有飯吃,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對於東吳來說,手中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資本,就是還有中央軍3萬人。但將才凋零,孫皓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丞相張悌身上。

張悌是個書生,從小就有才名。魏伐蜀的時候,不少人推測路途遙遠,魏難以成功,但張悌堅信魏必勝,果然猜中。但他是個預言家,屬於紙上談兵。更慘的是,孫皓還自不量力,總共就這點錢還要揮霍,命令張悌率將領諸葛靚、沈瑩等主動出擊,渡過長江進攻王渾。張悌悲壯地踏上了征途。

沈瑩勸張悌:東吳名將都已經死了,上流肯定守不住。晉軍很快將到達建業,我們應當在江南集中力量,等待一戰。如果渡江出擊,凶多吉少。

張悌答:我們現在渡江,如果失敗,是為國捐軀,沒有什麼悔恨的;如果取勝,可以振奮人心,上流士兵也可能拚死一戰。你的方法是坐以待斃。

張悌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為國捐軀。張悌出戰,大敗。吳軍被圍時,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讓人去拉張悌一起走,張悌不肯。諸葛靚逃跑才100多米,回頭看時,張悌已倒在晉軍亂刀之下。

王濬一路阻礙到了建業,東吳游擊將軍張象率領水軍萬人抵抗,但看到晉軍旗幟就投降了。

在深宮之中的孫皓聽說晉軍旗幟器甲,連天蔽江,嚇得魂飛魄散。寫了三份降書,分別送給三個人:司馬伷、王渾、王濬。他率領太子孫瑾等21人來到王濬營門投降,綁了自己,帶了棺材,聽憑處分。帶棺材的意思是,任殺任剮都由你了,棺材我自己也準備好,不要你出錢了。王濬上前為孫皓鬆綁,燒了孫皓帶來的棺材。

這次滅吳,前後只用了四個多月。東吳有兵力20萬人,晉軍總兵力並不佔多大優勢,但人心向背,東吳這個大公司已千瘡百孔,腐爛之極,誰都希望早點倒掉算了。

唐代詩人劉禹錫經過西塞山(今湖北大治縣)的時候,想起當年王濬的戰船正是從這裡經過,感慨萬千,寫了一首詩:《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王濬是個居高臨下的戰勝者,孫皓是個垂頭喪氣的俘虜。然而回到洛陽,王濬卻過得很憋屈,每天在焦慮煩躁中度過;孫皓沒心沒肺,反而過得逍遙自在,喝酒玩樂,瀟洒得很。

滅吳主要的三大統帥是王濬、杜預、王渾。杜預、王渾各管中游、下游,自掃門前雪。王濬的水軍卻要長途跋涉,從成都到建業,沿著長江橫越西東。按照規矩,在荊州境內,王濬受杜預節制;到了下游,受王渾節制。

59歲的杜預很尊重這個比他大16歲的王老將軍,對手下將領一個個打了招呼:王濬來了,你們都要聽他的,不要擺譜。

因此王濬經過荊州時一帆風順,談笑越過萬重山。

王渾寫了一封奏摺向晉武帝司馬炎告狀,說王濬不受他的調遣。王渾和司馬炎是親家,王渾的兒子娶了司馬炎的女兒,所以他才這麼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大臣們見風使舵,對立大功的都懷恨在心,大多成了王渾的同盟軍,對王濬的指責遍布京城。

而且大家形成了思維定式:滅蜀的兩大功臣,鍾會、鄧艾在蜀時就被誅殺;滅吳的功臣當然也不應該有好下場。

等到王濬回到洛陽,才發現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禮炮,是雪片般的彈劾,罪名多是莫須有,要被交付廷尉。司馬炎還是比較清醒和仁厚的,處理方法很簡明,痛批了王濬的不守規矩,然後把「二王」全部陞官。當時廷尉劉頌給兩個人定功,以王渾為上,王濬為中。武帝看到後大怒,降了劉頌的職。最後王渾升為征東大將軍(二品),王濬為輔國大將軍(三品),但實際待遇已與王渾相近。只是爵位上稍次,王渾為公,王濬封侯。

司馬炎用心良苦,然而王濬始終憤憤不平,因為受王渾一派人的壓制,還是常被告狀。每次見到晉武帝時,王濬總要陳說自己征伐的勞苦,稱自己被誣告,說到激動處,拂袖而去,都不向晉武帝打招呼。

晉武帝每次都寬容這位年老的將軍。

王濬的好朋友范通主動登門,說:你的功勞是很大的,但還不完美。

王濬問:你是什麼意思?

范通說:你凱旋後,應當悄悄地回到家,再不提平吳的事。如果有人問你,您就說,這都是皇上的英明決策、諸將的努力,與我有什麼關係啊。

王濬說:我又不是爭功,但要把這個理掰掰清楚。當年鄧艾就是無從辯白,才遭慘死。

范通說:你一定要爭這口氣,那讓王渾怎麼下台?不是給皇上難堪嗎?

王濬突然驚醒,從此沉默寡言,絕口不提平吳之功。當他平靜下來,喧囂退去,才發現其實很多人是站在他一邊的,為他申冤。

武帝對他更加寵信,不久又升了他的官。王濬此後緊閉大門,少問政事,縱情享樂,生活極度奢華。幾年後平靜死去,終年80歲。

孫皓被押到洛陽後,晉武帝封他為歸命侯,衣服車乘都給他備齊了,還有一堆福利,田三十頃,每年穀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可以說衣食無憂,過著富貴閑人的生活。

他雖然是個昏君,但口才卻很不錯,到了西晉有幾則故事流傳。

武帝的寵臣賈充想奚落孫皓幾句,問:聽說你在南方挖人眼睛,剝人麵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

孫皓說:如果一個大臣弒殺他的國君,或者奸險狡詐對國不忠,就用這種刑罰。

賈充慚愧不語。因為晉還沒有篡魏時,賈充堅定地站在司馬氏一邊,指使成濟殺死了魏國的皇帝曹髦,屬於弒君的臣子。

雖然得罪了權臣賈充,孫皓卻是神情淡定。即使在武帝面前,他也是從容不迫,絲毫沒有因為是個俘虜,緊張或者自卑。

晉武帝派人把孫皓及投降的吳人帶來相見,孫皓上殿向晉武帝叩頭。晉武帝指著旁邊的座位說:朕設這個座位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

孫皓答: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一次宴會,晉武帝問孫皓:聽說南方的人喜歡作「爾汝」歌,你能作一首嗎?

孫皓舉起酒杯說:「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晉武帝一聽後悔不已,因為孫皓應當稱晉武帝為皇上,稱自己為臣。但在詩中卻可以「爾汝」相稱,晉武帝丟了面子又無可奈何。

從孫權稱帝,到孫皓失國,吳國共51年,是三國中立國最長的,也是最後一個滅亡的。曹魏47年,亡於266年;蜀漢,43年,亡於263年。

吳亡後的4年,即284年,孫皓死去,活了42歲,葬在洛陽。

(文稿:揚子晚報 楊民仆)

往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市旅遊委員會 的精彩文章:

南京這些冷門景點,很多老南京人都沒有去全!

TAG:南京市旅遊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