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曹振乾的書法藝術

曹振乾的書法藝術

曹振乾小影

曹振乾的書法藝術

曹振乾,陝西延安人,現為中華楹聯學會會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延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長期從事文化藝術工作,愛好書法藝術和詩詞歌賦,創作了不少古體詩詞;在欣賞和練習民樂之餘,常常在燈影之下、雲邊谷口、小溪側畔、楊柳之下領悟書藝;臨池不輟,練就了紮實的功底,楷書、行書、草書造詣深厚,多次在全國和部分省市大賽中獲獎。2013年,小楷手抄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由中央文獻出版社以古裝書型出版,全國發行;主編《陝北民間文化藝術叢書》。

曹振乾老師現場獻藝

曹振乾書法藝術欣賞

書法小知識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盡顯藝術之美。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畫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網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土與遠方 的精彩文章:

夕陽童子碎語集錦(四)

TAG:故土與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