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刁難華為,特朗普政府用錯了招;存儲晶元價格下跌恐崩盤;國內廠商這一市場不可阻擋

刁難華為,特朗普政府用錯了招;存儲晶元價格下跌恐崩盤;國內廠商這一市場不可阻擋

1、存儲晶元價格下跌嚇壞投資者

2、只剩三星,LG或放棄高端手機業務

3、高管鬧心,晶元漏洞籠罩CES

4、刁難華為,特朗普政府用錯了招

5、冤!蘋果因處理器漏洞遭消費者訴訟

6、全球最火AI獨角獸 商湯科技將引進台灣

7、國內廠商不可阻擋,超聲波計量晶元搶佔七成份額

8、2018 年第一季 LCD 驅動 IC 價格面臨調漲壓力

9、日東關閉蘇州廠,台灣奇美加速西安擴廠

10、三安光電年報預增達50.00%,凈利潤超30億元

一、存儲晶元價格下跌嚇壞投資者

北京時間15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經過長達一年半時間的猛漲後,部分內存晶元的價格突然下跌,之後韓國三星電子發布令人失望的2017年盈利預估,讓那些押注晶元繁榮還會至少持續一年的投資者感到不安。

有消息顯示,晶元市場已開始喪失部分動能。廣泛應用於智能手機的高端快閃記憶體晶元的價格在2017年四季度下跌了近5%,一些分析師目前預計,今年該行業的增幅將下降逾一半,至30%。

這導致三星電子股價上周下跌7.5%,其本土競爭對手SK海力士股價下跌6.2%。但分析師認為不太可能突發崩盤,對於晶元製造商而言,2018年應該是相對穩定的一年。

內存晶元行業規模達1,220億美元,自2016年中以來經歷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繁榮,單2017年增速就將近70%,這要歸功於智能手機和雲服務的強勁增長,它們需要功能更強大、可存儲更多數據的晶元。

在經曆數年行業整合,從業者數量從1990年代的20家左右降至寥寥數家後,晶元供應也變得更加守規矩。

「如果需求維持強勁但伺服器(伺服器)的需求原地踏步,那麼內存晶元價格在2018年或將逐步下降,」元大韓國的分析師Lee Jae-yun指出。

不過在這個表現一向起伏不定的行業中,30%的增長率仍算頗佳;繼2016年收縮6%之後,市場仍處在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繁榮階段。

分析師稱,去年爆炸性的增長讓晶元商擁有現金進行再投資以提高產出。野村估計,NAND快閃記憶體晶元表現突出,今年的供應量將大增43%,快於去年的34%,恐導致價格下跌約10%。

野村預計,晶元產量增加基本上將由西部數據、東芝和美光來引領,這幾家業者力圖追趕頭號晶元廠商三星。三星目前掌控著快閃記憶體晶元市場大約40%的份額。

前景並不灰暗

分析師稱,智能手機供應商一直在擴大手機內存並提高手機價格,這讓他們得以應對去年的內存條價格大漲。

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報告顯示,上季發布的新款DRAM內存平均比2016年第二季增長38%,以千兆位元組(gigabyte)衡量的NAND內容則跳增84%。

分析師稱,這樣的旺盛需求將令該行業今年維持穩健的利潤率,而晶元商投資於更先進的技術將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即便價格下滑也能保持盈利。

麥格理估計去年三星晶元部門營業利潤率從2016年的26.5%躍升至47%,今年預計將進一步升至55.5%。

雖然NAND快閃記憶體市場可能會有所走軟,但比NAND業務規模大約200億美元的DRAM內存晶元市場則料將大幅趨緊。受供應嚴重短缺影響,價格預計將上漲近9%。

據野村,隨著DRAM製造商忙於加大生產,明年的價格可能下跌多達18%。這些製造商可能將資本支出從2016年的100億美元,大幅提高到2017和2018年共計的380億美元。

這讓一些投資者對行業的長期前景產生信心。

除了一些微小的調整之外,我目前的三星持股幾乎沒有變動,」IBK Asset Management基金經理Kim Hyun-su表示,「我覺得股價並不貴,因為他們最近股息調高了不少,而且到目前為止,預期的獲利水準相當高。」

來自客戶的壓力

智能手機製造商約佔全球內存晶元需求三分之一,而且許多製造商一直在對供應商施壓要求降價。

12月底,中國日報報導稱,國家發改委密切關注手機存儲晶元近期價格飆升勢頭,或將調查可能存在的公司價格操縱行為。

根據追蹤晶元價格的DRAMeXchange,三星電子2017年內存業務營收有超過50%來自中國。

「雖然供需動態仍然穩健,但客戶施壓降價讓(未來的)情況難以預測,」三星證券分析師MS Hwang表示。

二、只剩三星,LG或放棄高端手機業務

1月15日消息 全球手機市場已經成為了一超多強的格局,蘋果依然是龍頭老大,但是國產手機廠商奮起直追,市場份額逐漸擴大,三星雖然近期表現不佳,但是實力仍在不可小覷,剩下的一些廠商就比較倒霉了,活在這幾大巨頭的夾縫之中,日子艱難,據外媒韓聯社引述韓國業內人士的消息面對手機業務的困境,LG正在考慮採取變革措施,其中的一個選項包括取消高端手機業務。

在全球手機市場中,LG就是屬於夾縫之中的廠商,這一夾縫之中還有包括HTC、索尼等,這些廠商都是非常具有實力的老牌廠商,但是產品往往都是叫好不叫賣,十分的尷尬,面對市場份額日益萎縮的困境,這些廠商怎麼樣才能繼續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里活下去便成了首要思考的問題。

據韓聯社引述韓國業內人士的消息,LG一名高管曾經表示,由於過去多年表現不佳,公司內部的確存在對手機業務的疑慮,不過LG仍在做出最大努力,希望在三星、蘋果和中國公司的擠壓之下,能夠存活下去。

LG此前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中高端市場,但是高端市場一直都被三星和蘋果給牢牢佔據,國產廠商也拿出自己的扛鼎之作開始不斷試探高端市場,同時中端市場,國產手機廠商又將性價比和營銷的演繹的淋漓盡致,然而LG在中國本土市場上的營銷措施並不是很出色,LG這個手機品牌也快被人遺忘,目前LG手機業務已經連續十個季度出現運營虧損。

上述LG高管表示,有關即將發布的新手機G7,公司正在考慮型號名字和發布日期。近日,LG另外一名高管曾表示,公司可能推出新的型號品牌,取代G和V系列,此前,G和V系列屬於高端品牌,屬於和蘋果三星正面對抗的市場,但在這一板塊,LG沒有什麼優勢。

手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LG需要一些更有進攻性的改變,比如在高端市場做出明顯的差異化又或者推出極具性價比的價格,只有這樣才能在手機市場中脫穎而出,吸引到消費者的眼球。

在過去多年中,夾縫中的許多廠商,已經從市場消失或受到重挫。黑莓手機業務被收購,摩托羅拉被變賣給聯想,微軟也公開宣布對旗下的智能手機系統進行維護,不再開發功能性更新,LG今年的新作能否讓手機業務迎來逆轉,讓我們拭目以待。

三、高管鬧心,晶元漏洞籠罩CES

據MarketWatch網站北京時間1月15日報道,儘管遭遇大雨襲擊,並因為停電短暫陷入黑暗,但是在本屆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令許多科技界的頂級高管最心煩的還是「幽靈」(Spectre)晶元漏洞留下的陰影。

在今年的CES上,兩個名為「融化」(Meltdown)和「幽靈」的晶元漏洞突然成為了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會的主角。這兩個漏洞可能會利用全球PC和伺服器內核存在的弱點。

上周一,英特爾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在CES展前主題演講的一開始就稱讚了行業對於晶元漏洞的反應,並強調不只有英特爾公司一家受到影響。幾天前,英特爾承認其晶元存在漏洞。

次日早晨,AMD公司和微軟公司證實了科再奇的說法,導致AMD股價下跌。微軟暫停向部分AMD設備推送補丁,因為該補丁會導致設備運行速度變慢和重啟。一場暴風雨在CES首日襲擊了拉斯維加斯,導致谷歌最受矚目的展台關閉。

AMD CEO蘇姿豐(Lisa Su)上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漏洞隻影響了一些「陳舊處理器」,導致微軟停止推送補丁的問題很快將會得到解決。AMD首席技術官馬克·佩頗馬斯特(Mark Papermaster)當時在同一個採訪中表示:「到本周末時,它將成為歷史。」

蘇姿豐和佩頗馬斯特堅稱,晶元無需進行重新設計,以擺脫受影響的技術。但是不到48小時後,AMD就承認,「幽靈」漏洞產生的影響要比他們最初預計的嚴重。

高通公司、英偉達公司等其他晶元製造商也在博文、新聞發布會以及採訪中談到了「幽靈」漏洞,並不斷使用「複雜」、「演化」等字眼。他們對於「幽靈」漏洞的一致口徑似乎是:「我們正在展開調查,希望能夠在我們的優秀工程師/合作夥伴的幫助下打上補丁。」

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當英偉達為其圖形處理器(GPU)發布驅動更新時,有報道稱,「幽靈」漏洞可能會對GPU和處理器構成威脅。這迫使英偉達CEO黃仁勛(Jensen Huang)予以否認。

上周晚些時候,當MarketWatch記者遇到蘇姿豐時,她正要從一場與一家主要PC製造商舉行的會議上離開。會議室中依舊保留了會議議程,上面列出了三欄想要討論的話題,分別用綠色、黃色以及紅色標出。其中,紅色標出的話題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這些重要話題的最後,有一句話使用了紅色感嘆號結尾:「AMD處理器安全!」

「安全是本屆CES特別火爆的一個話題,是AMD的重中之重,所以顯然它是我們與合作夥伴、客戶以及研究人員討論的領域之一,」AMD發言人德魯·普雷利(Drew Prairie)稱。

儘管其他晶元製造商的表態證實科再奇是正確的——「幽靈」漏洞並不只是影響英特爾,但是他的公司在CES後面臨的挑戰似乎最大。除了「幽靈」漏洞外,英特爾還必須解決另一個隻影響其晶元的「融化」漏洞。

上周三的停電更是令本屆CES備受煎熬。雖然三個大廳中的兩個迅速恢復供電,但是英特爾虛擬現實展台主導的中心區陷入黑暗至少一個小時。

在電力恢復後,CES重新恢復了活力。更多配備了新語音控制技術的設備繼續展出,有關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新想法也被提出。科技界高管也回到了會議室,磋商每年都會在CES上宣布的合作,只是一個額外的議程項目——「幽靈」漏洞——讓他們無法釋懷。

四、刁難華為,特朗普政府用錯了招

新年伊始,不斷有中國公司遭到美國方面的打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2日再次把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列入惡名市場名單,指淘寶網上仍然充斥大量的侵權物品。本月早些時候,阿里下屬的螞蟻金服收購速匯金合同被禁止。另外華為通過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銷售手機的協議也被取消。這兩項禁令的理由都是維護美國國家安全。

美國國會議員擔憂中國通訊廠商的政府背景,在上星期提出「H.R. 4747,保衛美國通訊法案」 來禁止政府機構及相關單位使用中國公司的通訊產品。

此法案不僅針對政府敏感部門,甚至要求政府承包商也不能使用相關設備。共和黨德州民意代表 Mike Conaway 表示,引進中國廠商的通訊設備將會危及國家安全,美國民眾生活會被監控,尤其美國情報官員證實,華為會與中國政府共享資訊,如今還有中興通訊等業者也在美國市場蓬勃發展,美國的信息安全風險正進一步提高。

而在中國方面也有專家表示,中國企業若對抗如美國政府般的封鎖,就是要積極研發無可取代的技術。據《環球時報》報導,中國 DCCI 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指出,美國政府對華為持謹慎立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4年,從思科對華為的專利侵權訴訟開始,後來便開始對中國企業採取防範態度。目前華為手機僅能通過沃爾瑪等零售商銷售。

不過華為與中興等業者,也已對媒體表態,不會因為美國政府杯葛就放棄市場,美國的態度恰恰證明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將會持續在美國市場推出新產品。北京 Sootoo 產業分析師劉丁丁也指出,5G 技術將是突破美國市場的重點,如果華為等業者能在此領先,美國營運商就不會繼續讓政府阻止中企。

同時在近期 CES 展中,華為董事暨消費者部門負責人余承東也在演講最後不滿地指出,原本今年華為即將替美國用戶帶來最新 Mate 10 Pro 產品,但因美國政府施壓 AT&T 致渠道協議告吹。他強調,因為美國手機銷售多經由電信商管道,所以此舉令多數美國消費者失去更好的產品選擇,尤其華為已經是全球第三大的手機供應商。

余承東還指出,在 25 年前他開始在華為任職時,中國市場對公司也抱持著懷疑,然而如今華為不僅走出中國,更贏得了新興市場的信任,甚至遍及全球。包括歐洲及日本,華為在全球已服務超過 7 千萬名客戶,對於隱私安全的保護無可質疑。

對中美企業合作加以政治干預,華盛頓這樣做得越來越頻繁,幾乎肆無忌憚了。將淘寶網列入惡名市場黑名單的深層目的是保護美國企業。拿國家安全做擋箭牌,基本用意也是保護美國市場。政治等非市場手段被華盛頓用得理直氣壯,美國的霸權主義如今在經貿領域尤其囂張。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搞強買強賣是行不通的。華盛頓2017年對減少貿易逆差的強調是之前很多不曾見過的,還使用經貿之外的槓桿向主要貿易夥伴施加大量壓力,但2017年前11個月美國的貿易逆差反而增加了505億美元,對華貿易逆差全年增加250億美元。這說明美國如果不對內部經濟改革做足功課,不實際增加美國產品的競爭力,光對貿易夥伴採取所謂「懲罰」行動,沒多大用。

阿里集團及旗下淘寶網在中國市場上經受了磨礪,不斷自我改進,如今已經走向全球,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國際化程度很高。華為技術先進,而且做事向來規規矩矩,在全世界博得良好聲譽,美國對華為的長期刁難無法讓中國人接受,美方應當意識到這樣做遲早是要付出代價的。

上述刁難中國公司的行為是在有大量分析認為2018年美對華貿易政策「將趨嚴厲」的背景下發生的,這尤其值得警惕。

中美2018年會發生貿易戰嗎?如果理性思考,應該不會。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額規模接近6000億美元,彼此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太高了。另外,雖然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仍高於美國反過來對中國的依賴,但貿易不是相互鬥狠的玩法。中國市場2018年的零售總量據預測將超過美國,表明中美打貿易戰的牌接近旗鼓相當,華盛頓不再有足以讓它趾高氣昂的優勢。

從政治角度看,大幅惡化中美經貿關係也不是特朗普政府的可以承受之重。貿易戰讓中美都難受,但中國承受損失、讓自己「熬過去」的能力肯定強於美國。特朗普政府目前已在國內飽受輿論攻擊,一旦中美經貿關係嚴重動蕩,並進而引發兩國政治關係緊張,將只會讓美國建制派得到攻擊他的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中國在對美貿易糾紛上一直保持了輿論上的低姿態,但這決不意味著在遭到不公平的發難時,我們會逆來順受。北京或許不會大喊大叫,但一定會堅決進行對等反制,以此捍衛中美經貿互利合作的基本規則和秩序。華盛頓不應幻想它可以任著性子「想怎麼來就怎麼來」。

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中國政府強行推動的結果。準確說,減少逆差需要美國全社會行動起來,更加勤奮、有效率地工作,不能吃老本,而需與時俱進和自我改革。這決非由總統率領執政集團像變戲法一樣改變幾個貿易條文,就能重塑乾坤的。任何一任美國總統都不可能有這樣的能力。

華盛頓應當實事求是,調整被主要貿易夥伴「佔了便宜」的受挫心態。美國的商船不是航空母艦,它們必須得到世界市場的真心歡迎。華盛頓應把心思用在如何提高美國商船的受歡迎度上,而不是如何把它們變成「航空母艦」。

五、

冤!蘋果因處理器漏洞遭消費者訴訟

近期,全球爆發了處理器「熔斷」和「幽靈」漏洞,各家廠商忙著修補漏洞,與此同時,消費者也發起了大量的訴訟。據外媒最新消息,最近以色列消費者發起的一宗訴訟中,蘋果也被列入了被告名單。

蘋果在自家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中也使用了英特爾或是自行設計的A系列處理器(方案來自英國ARM公司)。蘋果也受到了處理器漏洞的影響,此前已經發布了全套的補丁包,修補上述的兩個漏洞。

不過很明顯,此次的安全漏洞發生在處理器行業,而蘋果更多是一家處理器的使用客戶,也是晶元業漏洞的受害者。

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PatentlyApple報道,近日,以色列的消費者向海法地區法庭提交了集體訴訟,被告公司包括英特爾、ARM、蘋果,原告的代理律師是Rimon Zinati。這些原告屬於處理器晶元的使用者,他們提出指控的理由,是處理器的漏洞損害了自身的隱私安全。

上述律師表示,自從各家公司公布了處理器產品的漏洞之後,消費者意識到,他們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中」,根本就沒有最低程度的個人隱私安全。

為何將蘋果列入被告,原告並未在訴狀中具體說明。

迄今為止,英特爾等公司已經在全世界遭遇了大約10宗左右的消費者集體訴訟,訴訟的數量有增無減。

目前,英特爾正在和微軟、蘋果、谷歌等公司合作,通過操作系統補丁修補這兩個漏洞。不過目前消費者和行業最擔心的並不是漏洞是否被利用,而是處理器獲得修補之後,將導致處理速度永久性下降。

目前披露的信息顯示,此次漏洞修補,將導致全球個人電腦出現大約7%的性能下降。而之前專業人士稱,在部分功能上,性能下降的幅度達到三成。

由於微軟、英特爾等公司的表態相互矛盾,因此在個人電腦的速度下降上,目前仍然沒有權威的數據和說法。

英特爾公司在此次安全事件中的表現,引發了媒體的批評。英特爾之前刻意強調,這不是英特爾公司本身的問題,而是處理器行業的問題,另外修補漏洞不會導致電腦出現明顯的速度下降,後來,英特爾高管再度修改了說法。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科再奇也被指在獲悉漏洞之後,進行內幕交易,拋售了價值2400萬美元的股票,將個人持股數量一下減少到了公司要求的最低數字。美國國會議員要求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科再奇內幕交易案。

上述兩個漏洞中,熔斷漏洞僅限於英特爾處理器,幽靈漏洞則涉及了ARM、AMD等公司。

蘋果公司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中使用自行設計的A系列處理器,該處理器使用了ARM公司的技術專利和設計方案授權,也有可能受到了影響。

在個人電腦中,蘋果直接採購英特爾公司銷售的酷睿處理器。

六、全球最火AI獨角獸 商湯科技將引進台灣

堪稱全球最火AI獨角獸,商湯科技創辦人徐立近日受精誠信息之邀,來台參與「AI4IA應用大展暨趨勢論壇」,會內除暢談對未來人工智慧(AI)發展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表示盼能進入台灣市場, 目前商湯科技也有望在今年將視覺辨識應用引進台灣,推向金融或零售行業。

商湯科技有多備受關注,或許在台灣這個名字還不夠為眾人所熟悉,但在全球加速AI發展的當下,商湯科技正以驚人的速度壯大。 去年底,商湯科技剛啟動C輪投資,引進高通與阿里巴巴等重量級金主,預計將募資5億美元,創下AI獨角獸融資最高紀錄。

其實此前在A、B兩輪融資中, 商湯就曾分別獲得1.2億美元與4.1億美元,創下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單輪融資最高紀錄,加上此次C輪的重量級投資者,商湯科技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投資對象,更一舉成為大陸目前最大的AI獨角獸,市值估計超過人民幣百億元。

商湯科技以原創人臉辨識技術聞名,在全球皆有專利,成立雖短短3年,但其規模與市佔卻不輸任何一家大型企業。 其在市場上擁有逾400家大型企業夥伴,包括小米、華為、京東等,甚至大陸公安部也將商湯科技的人臉辨識技術應用於安防監控領域。

商湯科技的視覺辨識技術可應用於多種領域,包括城市治安防範、智能手機終端應用、無人駕駛、醫療、交通、零售以及餐飲等。 例如全球零售龍頭沃爾瑪(Wal-Mart)在大陸的超市每年因偷盜損失可高達人民幣300多萬元,便透過商湯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主動識別慣偷犯。

此外,大陸因人口龐大加上遊客眾多,大型交通轉運樞紐的人潮時常堪比跨年盛況,為此,在當地部分車站也在閘門出入口導入人臉識別,可保持兩秒內快速通關,解決車站因人工查證而造成壅塞的瓶頸,為此還能減少75%以上人工驗證驗票成本。

商湯科技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大陸的AI戰略。 大陸衝刺AI不遺餘力,除傳出將斥資21億美元在北京設立國家級AI園區外,更訂立目標要在2030年達到世界級領先水平。

商湯科技創辦人徐立近日也受精誠信息之邀,來台參與「Ai4iA應用大展暨趨勢論壇」。 而站在全球AI發展浪尖上,徐立也發表對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看法,他認為縱使有不少科技巨頭對AI抱有質疑的態度,但就目前看來AI尚不具備能夠統治人類的因素,而是一種可提升生產效益的優秀工具。

徐立進一步表示,在行業的預測當中,AI未來十年最大的突破依舊是替代現有勞動密集產業,藉時2035年更可望帶動全球勞動生產率提高40%以上。 對於商湯科技未來發展走向,依託核心的深度學習原創技術賦予不同行業發展能量,因此在人工智慧生態圈裡,商湯科技更傾向於與科技巨頭們合作而非競爭。

為推動AI發展動能,未來商湯科技也將在全球各地持續尋求最佳合作夥伴,徐立在會中也表示對台灣市場的興趣,盼能協同合作夥伴將商湯科技的視覺辨識應用引進台灣,推向更多企業客戶,目前預計在今年有望將其導入到金融、零售行業中。

七、國內廠商不可阻擋,超聲波計量晶元搶佔七成份額

據齊魯網報道,在山東力創集團的生產車間里,正在組裝超聲波計量晶元,而在10年前,這樣計量晶元必須進口,價格還是外國企業說了算。

山東力創集團副總經理李海富說:「沒有跟你談判的餘地,無論是在量上,還是以量換價的這種優惠,都沒有,你要就要,不要就算了。」

一塊計量晶元,外國就要300多元,10年前,買塊熱計量表就要3千多,老百姓嫌貴,讓熱計量推廣舉步維艱。

投入巨資,經過2年多的自主研發,超聲波計量晶元終於實現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壟斷,晶元的價格也降到了幾十元,而進口晶元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從原來的100%下降到不足3成。李海富稱:「雖然不能說把他們擠出中國市場,至少是我們打的他們很痛了,現在咱有能替代的產品了,而且功能上有一些還比它強一些。」

而熱計量表的價格降到了千元以內,不僅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實惠。企業也有了自主知識產權。

八、2018 年第一季 LCD 驅動 IC 價格面臨調漲壓力

隨著物聯網、車用電子以及智能家居等需求興起,帶動電源管理與微控制器等晶元用量攀升,已排擠到 8 寸晶圓廠 LCD 驅動 IC 的投片量。TrendForce 光電研究(WitsView)最新觀察指出,由於晶圓代工廠提高 8 寸廠的 IC 代工費用,IC 設計公司第一季可能跟著被迫向面板廠提高 IC 報價 5~10%,以反映成本上升的壓力。

WitsView 表示,由於上游硅晶圓缺貨問題短時間內仍然無解,2017 年下半年開始晶圓代工廠紛紛調整 8 寸廠的自身產品組合,希望將利潤極大化,除了調漲晶圓代工價格,也減少驅動 IC 投片量。近年來因面板廠的削價競爭,驅動 IC 價格大幅滑落,早已成為晶圓代工廠心中低毛利產品的代名詞,當利潤更佳的電源管理晶元或是微控制器的需求崛起,也剛好給了晶圓代工廠一個絕佳的調整機會,預估截至 2018 年第一季,晶圓代工廠驅動 IC 的投片量將下修約 20%。

中低端 IT 面板用驅動 IC 供應吃緊,面板出貨恐受牽連

這次受影響的驅動 IC 主要是用在 IT 面板,如 HD TN / FHD TN 等中低端產品,在韓廠漸漸退出低端 IT 面板市場之後,目前相關供應商僅以大中華區的面板廠友達、群創和京東方為主。即使第一季是 IT 產業的傳統淡季,品牌備貨上本來就會相對保守,但驅動 IC 供應吃緊仍有可能連帶影響面板的供貨,主因是現在驅動 IC 的交期普遍都拉長到 10 周以上。雖然目前 WitsView 並未觀察到面板因此缺貨的情況,不過可以預見面板廠內部的產品調度彈性將會變小,不論是想要安插急單或是提前交期,都會受限於驅動 IC 的供應狀況。

目前 IC 設計公司正考慮轉往其他製程,或是加速在中國晶圓代工廠的驗證,以取得額外的可用產能,同時也不斷探詢面板廠對於驅動 IC 第一季漲價的接受度。對此,WitsView 認為面板廠可能會抱持正面態度,或許有機會同意相關漲價提案,以確保驅動 IC 的供貨無虞。

九、日東關閉蘇州廠,台灣奇美加速西安擴廠

全球偏光板龍頭日東電工生產大尺寸偏光板與軟板(FPC)材料的重要據點蘇州廠傳無預警關廠,掀起偏光板與軟板產業鏈供應風暴。

日東發出聲明證實,蘇州廠停止光學事業部門(偏光板)生產活動,但強調還是會繼續經營。

去年底,日東與杭州錦江集團簽訂上限150億日圓技術授權協議,技轉針對大尺寸電視的2.5米超幅寬生產設備技術。

日東關閉蘇州廠並技轉2.5米超幅寬技術,兩大動作顯示其已不著墨在不具獲利的中大尺寸產品生產上,而是以技轉方式來支撐大尺寸產品利潤。

面板供應鏈透露,日東此次關蘇州廠是有計劃地進行,早在去年第4季已通知面板廠客戶,因此,日東關閉蘇州廠的消息,面板廠反應並不意外,推測日東後續的供貨,改為上海後段工廠供應。

外傳日東蘇州廠將由日系軟板大廠旗勝(MEKTEC)大陸公司蘇州紫翔接手,並留下軟板、新能源製造事業,不過旗勝並未證實相關消息。

日東蘇州廠員工仍正與資方談判爭取權益,其中軟板部門員工合計約逾600人。

幾乎在日東無預警關廠同時,台灣奇美材料董事會決議投資人民幣10億元,成立西安子公司,以支應第三條2.5米超幅寬產線擴產,奇美材估計,三條2.5米幅寬生產線全數開出後,年產能將達1億平方米,約佔中國大陸20%份額,力抗LG。

奇美材去年底宣布獲日東技術授權,已經在轉投資崑山廠導入全球首條2.5米幅寬生產線,預計2019年第2季初投產。

十、

三安光電年報預增達50.00%,凈利潤超30億元

1月14日晚間,三安光電發布公告,預計公司 2017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315,000.00 萬元—325,000.00 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98,334.77萬元—108,334.77萬元,同比增長45.39%—50.00%。

三安光電錶示,報告期內,LED需求旺盛,致使公司2017年度實現的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主營業務凈利潤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

2017年上半年,三安光電實現營收40.67億元,同比增長了46.3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15億元,同比增長了56.76%。隨著2017下半年產能提升,進入市場旺季,三安光電的業績更為搶眼。

據了解,如今全球LED市場應用規模有每年10%以上的增長率,尤其是小間距、汽車照明滲透率加速,帶動了LED外延片、晶元需求的增長,市場需求旺盛,部分晶元價格上漲。2017年上半年,三安光電設備處於滿產狀態,產能依舊供不應求;2017年下半年,三安光電積極擴大產能,新增MOCVD設備逐步到廠,加快安裝調試並投產,產能將從第三季度開始逐步釋放。

目前,三安光電擁有的MOCVD設備及產能規模居國內首位,產品性能指標居國際先進水平,市場佔有率居全國之首。同時,國家大基金為三安光電第二大股東,是三安光電重要的戰略投資者。

【關於轉載】: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文章標題及內容,不得刪改、添加內容繞開原創保護,且文章開頭必須註明:轉自「摩爾芯聞MooreNews」微信公眾號。謝謝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摩爾精英 的精彩文章:

營收增長放緩,台積電的2018能否迎來爆發

TAG:摩爾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