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煲湯指南」,喝一碗補足整個冬天的營養
有人說「無湯不成宴」,有人說「飯前一口湯,勝過良藥方」,還有人說「吃飯喝湯,越喝越胖」……平常我們吃飯的時候都會為自己準備幾個菜一個湯,才免得一桌子乾乾的食物,難以下咽。尤其現在已是冬天,很多家庭的餐桌上更是離不開那一碗熱湯。但是,在煲湯的時候你是否處理正確了呢?你是否在煲湯時太早放調料呢?或是用大火煲湯呢?你知道煲湯時的哪些行為會破壞湯的營養價值呢?下面來看看這些煲湯的誤區你有沒有?
誤區一、煲湯時間越長,營養越高
在煲湯時,因為「熱力破壁」的原理,食材的部分營養物質(氨基酸、嘌呤等含氮化合物和油脂)會溶解到湯里,提供了湯的獨特香味和基本營養。而隨著燉煮時間的拉長,雖然總氮增加,但可溶性維生素的損耗也增加,總體的營養價值呈現遞減。因此,「煲湯越久,營養越好」的說法並不科學。
而且,對於痛風病人來說,要是喝了濃湯,很有可能會誘發這種疾病。同時,長久時間煲出來的湯汁,其中的油脂、糖分也會發生變化,甚至會影響到你控制血糖。
誤區二、只喝湯不吃肉
煲湯時,因為肉本身的水分流失,且香味物質溶解到湯中,所以,「湯渣肉」常常因為嚼之無味而被當成糟粕丟棄。實際上,肉中的蛋白質只有一小部分會溶到湯里,即使長時間燉煮,溶解的蛋白質也不過佔總數10%左右,剩餘的營養物質,都在被捨棄的「湯渣肉」中。
但是,湯中的另一種營養物質倒是不比肉遜色,那就是油脂,因為煲湯時大量的油脂會轉移到湯中。當然,除非想要快速增重,不然也不會因為湯中的油脂豐富,而選擇喝湯棄肉吧。
誤區三、喝雞湯能補充蛋白質
雞湯被冠以「補身子」的美譽,最早是源於清朝年間。慈禧曾因身體虛弱,喝雞湯幾日後痊癒,而使雞湯的滋補功效逐漸傳開。
因為雞湯的營養物質溶在湯里,容易吸收,而肉類的營養則需要腸胃經過蠕動、分解後才能吸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雞湯為身體虛弱的人減輕了腸胃負擔。
然而,正如誤區二提到的,雞湯中的蛋白質含量並不高,而脂肪和鹽分倒不少。因此對於消化功能正常的人,以雞湯補充蛋白質的「性價比」遠低於脫脂奶、豆腐一類。每100ml脫脂奶的蛋白質約為等量雞湯的3倍,鈣含量為雞湯5倍,差距明顯。
誤區四、飯前先喝兩碗
實驗證明,飯前20—30分鐘喝湯100—200ml,有助於減少正餐的能量攝入,這對於想要減肥的人群而言可謂福音。然而,一次性喝湯兩碗,卻不是明智的選擇。
一方面,對於腸胃消化不好的人來說,飯前大量喝湯容易稀釋胃酸,讓腸胃蠕動更加緩慢。另一方面,喝湯量過多容易造成油脂和鹽分攝入超標,進而引發水腫、高血壓和神經損傷等疾病。每100ml湯所含鹽分為0.5~1g,對比中國居民每日推薦鹽攝入量6g,喝太多湯就有可能超標,可見限量喝湯的必要性。
除了這些誤區,在煲湯時還有幾點,大家一定要避免,才能煲出既健康又美味的湯。
水少
人們在煲湯時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是水不夠,導致中途要加水。一般情況下,煲湯時的水量應至少為食材重量的3倍。如果中途需要加水,應以熱水為好,不要加冷水,這樣做對湯的風味影響最小。
亂加「料」
不少人希望通過喝湯進補,因而在煲湯時會加入一些藥材。但不同的藥材特點各不相同,煲湯前,必須通曉中藥的寒、熱、溫、涼等各性。因此,在煲湯時如果想要加中藥材,最好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
早加鹽
有些人認為早點加鹽可以讓鹽完全「融入」食材和湯中,提高湯的口感,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鹽放太早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也會使湯色發暗,濃度不夠。鹽放得晚並不會影響湯的味道,反而還能使肉質保持鮮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鍋時再加鹽。
調料雜
「多放調料提味」也是煲湯的一大誤區。調料太多太雜會影響湯原有的鮮味,也會影響肉本來的口感。一般來說,一種肉配合2—4種調料就比較完美,比如煲雞湯時只需放入薑片、月桂葉和花椒即可。
火太大
煲湯時,開始應該先用大火將湯煮開,然後轉為文火煲湯。因為大火會使肉中的水分流失過快,導致口感變差,控制火候以湯微微沸騰為好。
此外,也不能忽略了炊具的重要性。
俗話說:「冬季進補,開春打虎。」通過食物和一些中藥材搭配,能讓進補效果事半功倍,下面為大家推薦幾款適合在冬季享用的「補身湯」,做法簡單,味道可口。
黃精參淮燉雞
冬季養生進補,以養陰填精、益肺脾腎為要,故選中藥黃精最為適宜。用它配補中益氣的党參、健脾養腎的淮山,用來燉小母雞,氣味清潤可口,有溫腎補脾養氣之功,能緩解冬季體倦乏力、腰膝酸軟、怕冷畏寒等癥狀,且其葯均性味平和,故適用人群甚廣。
材料:黃精、党參、淮山各30克,小母雞1隻,豬瘦肉50克,生薑4片。
做法:藥材洗凈,稍浸泡;母雞宰洗凈,去臟雜、尾部;豬瘦肉洗凈,一起下燉盅,加冷開水1500毫升,加蓋隔水燉約3小時便可,吃的時候才下鹽。
胡椒豬肚湯
胡椒性溫熱,有溫中散寒作用;豬肚有健胃養胃的功效。特別是在冬季,喝上一碗熱乎乎的胡椒豬肚湯,就能夠祛風散寒、增強食慾,而且還能夠吃出好心情呢!
材料:白鬍椒30至50粒,豬肚1個。食鹽、料酒、味精各少許。
做法:先將豬肚洗凈(可加鹽、醋並用開水燙洗),鍋內注水,豬肚塊(或絲)下鍋,加入白鬍椒,煲兩個小時左右,湯稠肚爛時,加入食鹽、料酒、味精即可食用。此湯可在飯前飲用。
太子參蜜棗煲豬瘦肉
太子參性平和味甘潤,能生津潤肺、養胃健脾,因而民間有用「太子參太子也吃不壞」作比喻。加入蜜棗煲豬瘦肉,清香甘潤,養肺益胃,滋陰益氣。
材料:太子參40克、蜜棗3個、豬瘦肉400克、生薑3片。
做法:太子參浸泡;蜜棗去核;豬瘦肉洗凈。一起下瓦煲,加入清水2000毫升,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1個半小時,下鹽便可。
喝湯雖好,但仍有一些禁忌。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句話:喝湯又吃肉,切勿煲太久,喝湯去浮油,一碗已足夠。希望大家牢記這個定律,並將喝湯的正確方法傳遞給身邊的人吧。
(來源:科普中國網、人民網、新華網、生命時報微信公眾號)


※龍體或鳳體欠安:聽說喝葷湯能大補,營養都在湯里,是真的嗎?腎友也能喝湯嗎?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