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迅:仍然被誤解、低估的文學大師

魯迅:仍然被誤解、低估的文學大師

開頭仍由故事說起吧。我上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家裡指派給我的讀物大多是《小學生範文XX篇》之類,然而「書非竊不能讀也」,作為小孩子,我的一大樂趣是等家裡沒人之後,去偷位於我的大學念中文系的父上大人書架里的書,魯迅的書就在我偷竊的列表之中。

我就這樣偷偷摸摸地看了《野草》和一本雜文集,書籍擺放的位置有點高,要搭一個小板凳才能夠得到。那時年紀小,具體的文章內容已經全無印象,只有籠統的感受:每次翻開書,魯迅先生磅礴的辯論能力和說反話能力撲面而來,伴著鉛字要跳出來的彷彿還有他的口水,和作文書里的範文風格截然不同,令人心跳不已,想找幅帕子擦擦眼睛。

小時候偷看的《野草》,定價只要一毛錢

作為不滿十歲的小學生看魯迅,有沒有收穫呢?答案是有的,我變得好辯了。從前大人罵我「你為什麼不聽話」,我不吭聲;自打我看了魯迅之後,我便常常在心裡默念對這種說教的不屑:你們這些大人,只會倚老賣老,「鎮壓」小孩,甚至偶爾出聲為自己辯駁幾句,現在叫做「懟」回去,給我招致的慘烈結果可想而知。

以上就是我幼年時悲壯的閱讀魯迅作品的經歷,隨著家裡人對竊書賊更嚴格的防範戛然而止。我年歲日益增長,幼年閱讀留下的印象日益模糊,但魯迅作為我首位略有「系統性」閱讀的作家,還是在心裡播下了種子,所以當我成年後,想再回味中國近代作家作品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魯迅。這就是他應有的地位吧,談論到中國的近代文學裡避無可避的一座高山,就是他吧。

1918年5月15日是《狂人日記》發表的日子,到如今已經差不多一百年。一百年過去,魯迅正漸漸地被淡忘。現在的人提起魯迅,可能第一念頭是那個「噴子」,性格倨傲,心胸狹窄,「懟」人高手,更有一批新時代的專家和熱心家長們,覺得魯迅筆下的社會過於黑暗,不利於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應當把他的文章從教材當中清除出去。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

——《記念劉和珍君》,1926年

嗚呼哀哉,就因為魯迅先生寫過一些令國人如芒刺在背的話,就要背負「噴子」和「性格不好」的罵名嗎?

以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18卷《魯迅全集》(不含翻譯作品正文)為例,總共約七百萬字;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和魯迅博物館出版的8卷《魯迅譯文全集》,共約三百六十萬字。從1903年在《浙江潮》上發表《斯巴達之魂》和翻譯雨果的隨筆《哀塵》開始,到1936年去世,三十三年之間魯迅先生為後人留下了一千多萬字的翻譯、小說、雜文、文學評論、詩歌、考據等文藝、學術作品。雖然建立其後世個人形象的是雜文,但他在小說、文學史等領域屆同樣擁有泰斗一般的地位。這樣的大師,又豈是「噴子」、「會罵人」幾個字可以簡單概括的呢?

維基百科上的魯迅作品目錄

2005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全集》目錄

以我在網路上收到的訊息為藍本,今人對魯迅的低估、誤解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魯迅只是白話文大師。

白話文只是魯迅的建樹之一。魯迅出生在沒落的封建大家族,幼年接受的是中式私塾教育,其後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和礦路學堂接受西式教育,再之後留學日本。接受過高強度中式私塾教育的人(這裡不是指現在的所謂每周一兩個小時的「讀經班」),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了解深入程度遠高於現在直接接受白話文教育的人,不需要翻閱王力先生的《古漢語字典》便可以快速閱讀文言文。因為具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魯迅在古典文學的學術領域同樣造詣深厚

他講授並且出版了《中國小說史略》,上溯到中國秦漢時期的作品,是小說史領域的奠基著作之一;他一生從未放棄過舊體格律詩創作,這些詩在格律平仄方面的講究和藝術成就遠超今人所做的四句八句詩;他早年也曾寫下文言文或是類似《少年中國說》(梁啟超)這樣的「新民體」,包括《斯巴達之魂》等;他的翻譯作品和學術著作也多以文言、「新民體」、「話語體」出現,有別於小說、雜文里口語化的白話文。

「西曆紀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王澤耳士大舉侵希臘。斯巴達王黎河尼佗將市民三百,同盟軍數千,扼溫泉門(德爾摩比勒)。敵由間道至。斯巴達將士殊死戰,全軍殲焉。兵氣蕭森,鬼雄晝嘯,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復,迄今讀史,猶懍懍有生氣也。我今掇其逸事,貽我青年。嗚呼!世有不甘自下於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

——《斯巴達之魂》

雖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們雖五體不全,而雄心未死,常撫著彈創刀痕,恨不得再到戰場,將簇新大礮對敵軍一試。晉人陶淵明先生有詩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到了次日,忽見有個郵信夫進來,手上拿著書信,放下自去。社員連忙拆開看時,只見上寫道:

本月五日集會時,欲議一古今未有之奇事。謹乞同盟諸君子賁臨,勿遲是幸!

十月三日,書於拔爾祛摩。槍礮會社社長巴比堪。

社員看畢,沒一個曉得這啞謎兒,惟有面面相覷。那性急的,恨不能立刻就到初五,一聽社長的報告。正是:

壯士不甘空歲月,秋鴻何事下庭除。

究竟為著甚事,且聽下回分解。

——魯迅翻譯的《月界旅行》(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第一回「悲太平會員懷舊 破寥寥社長貽書」,1903年

由於魯迅在新文化運動當中不可磨滅的貢獻,《狂人日記》更是書寫了中國近代文學的第一章,現在的普通讀者可能只知道魯迅是一位白話文小說、雜文大師,而忽略了魯迅在舊體詩、外國小說翻譯、古典文學研究等方面的貢獻——雖然他堅決地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他並沒有全然拋棄中國的舊式文學,一直在從事相關方面的創作、研究。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是一位學者型的作家。

2.魯迅喜歡罵人,(性格不好)不受待見。

2014年電影《黃金年代》上映前魯迅的單張宣傳海報

魯迅擅長「罵」——大概是我私心揣測的現在人對他最直觀的印象。2014年的《黃金時代》的電影海報,就曾經在顯眼的位置給魯迅配上了「想罵誰,就罵誰!」的幾個大字,代表他鮮明的個性。在那個國已不國的混亂年代,作為一位承擔了一定「政治任務」的作家,閱讀報章、從報章上找出值得批判的現象並撰文與之「論(對)戰(罵)」,佔據了魯迅直至去世前相當大一部分的精力。然而魯迅的「罵」,不同於罵街式的髒字漫天,不同於吵鬧式的大吼大叫,他總是有理有據,一針見血,指到問題的根本處,語含譏諷,但行文不失冷靜,點到即止。他對國家、民族的問題看得透徹,「罵」起來才能顯得神勇。東家因為西家偷了自己菜園子里的瓜吃掉,憤而在門口扯開嗓子上天入地罵一小時的罵人是罵,而魯迅的「罵」,結合那個年代背景和創作內容看來,更多是一種勸誡和批判。後世寫雜文發表觀點或「罵」的作家也有,然而再難達到他的高度。

魯迅的特點不是嗓子大,是「一語道破」,也就是「一針見血」,和別人比音量,魯迅是不幹的。

——畢飛宇《小說課》

再則,魯迅在論戰中並不總是主動出擊的那一方,他並不是「想罵誰就罵誰」,他「罵」的對象主要是當時的某個社會事件(what),而不是具體的哪個人(who)。「對事不對人」和「就事論事」這難得的兩點,較好地貫徹執行在魯迅的雜文中。文壇八卦講魯迅和胡適是「死敵」,魯迅曾在《出賣靈魂的秘訣》里抨擊胡適為「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原文確實有這段話,不過卻是由胡適寫過的某幾篇態度比較「溫和」的文章引起,「激進派」的魯迅在論述的過程中提到「古代的儒教軍師總說『以德服人者王』」,接著「比興」了一句「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點到即止——就原文看來,魯迅諷刺批判的仍然是胡適的觀點,而且他也從來沒有因為與胡適政見不同,就否定胡適的學問做得很好的事實。胡適對魯迅抨擊的應對,也顯示出了為部分今人所嚮往的民國學者的高風亮節。

《黃金時代》里文罈子女繞膝的魯迅

說到魯迅,周海嬰不免要提到在他父親的一些論敵口中,常常會有魯迅經常拍桌子罵人的描述。「這種描述引起了一些人對父親的誤解。其實,熟悉魯迅的家人和朋友們都知道,魯迅是和藹可親的。遇到無理的事情,父親也不會拍桌子瞪眼,常見的是不吭氣,因為他覺得不值得辯駁。」

——周海嬰

單看魯迅的書籍,也感覺不出來他是一個「性格不好」的人。雜文集里顯現出的魯迅很熱忱,不同於小說里的冷冽。魯迅抨擊社會現象,但仍然是克制的,一邊絕望一邊葆有希望,這種矛盾,尤其體現在對青年的關愛上,以致於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他作品完整的藝術性,譬如《狂人日記》里突然冒出來的「救救孩子」,《葯》里墳頭無端多出的花環。他一生極度熱愛青年,寄希望於民族的下一代,在經濟、學問、人脈上提攜後進,為受打壓的青年、左翼作家發聲,被他幫助、提攜的作家包括但不限於:蕭紅、巴金、郁達夫、柳亞子、劉半農。電影《黃金年代》里,許鞍華導演設計了「魯迅家的客廳」,王志文先生飾演的魯迅不再板著臉孔,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看著自己文壇的「子女」繞膝。魯迅於1932年寫下的《自嘲》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的創作理念和人生理念最好的寫照。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熱衷於「打筆仗」確實令魯迅「運交華蓋」,惹來不少批判和「心胸狹隘」的質疑聲。但當先生去世時,從國共名流到普通市民,上千乃至過萬的人前去悼念,這樣隆重的身後事,是一個不受待見的人會擁有的嗎?

3.魯迅的其他成就。

小說、散文、雜文、文學史方面的創作和學術成就奠定了百來年魯迅的文壇地位,自是不必說了。魯迅其他方面的成就包括:

趙延年1961年作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老舍

顏回曾經用下面這段話讚美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當年的竊書小賊二十多年後再翻起魯迅的文章,只能用「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來形容對先生的敬佩。先生已經故去八十多年,部分著作已經發表接近或者超過百年,百年之後,讀到他對國人人性的剖析,對自由平等精神的渴望與追求,甚至是對封建糟粕的鞭撻,都彷彿穿越了時光,是對當下的人說話一樣;而他筆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一個個如畫卷上的繡像般在眼前浮現。

百年過後,魯迅先生用他「芳華絕代」的文藝成就,收我作他的粉絲。

在這個專欄接下來的篇目里,我將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獨立去「賞析」魯迅作品裡傑出的、不過時的藝術、思想成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包括他的論文集《墳》,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以及雜文集里的代表篇目,歡迎大家關注、請大家輕拍。

聲明:如未標明為轉載,本號發表的消息全部為原創文章。部分文章已與其他平台簽署版權協議,為避免糾紛,轉載之前請先與作者溝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一把刷,一捧蘇打,清潔你的品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