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北京紫禁城(二)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北京紫禁城(二)

紫禁城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紫禁城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上篇我們介紹了外朝建築,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剩下的兩大殿和宏偉的內廷建築。

中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並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中和殿高19米,方形殿,為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

中和殿內殿

中和殿內寶座前左右兩側放置兩隻金質四腿獨角異獸,傳說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遠知八方之事。放在皇帝寶座兩旁,寓意君主聖明。

保和殿

保和殿是皇帝舉行御試的地方,屋頂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檐為重昂五踩斗栱。

保和殿內殿

殿內以金磚鋪地,設有雕鏤金漆寶座。保和殿後階陛中間設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石雕。

雲龍石雕

從外觀上看,三大殿體形是兩大夾一小,三座宮殿三種式樣的屋頂,它們組成的建築群統一中又富有變化,莊嚴中又不顯呆板。

乾清宮

乾清宮

乾清宮是紫禁城後寢部分的主要大殿,原是供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宮殿,後來皇帝也在這裡接見大臣,處理日常政務,雍正即位後,將寢宮遷至西部的養心殿,乾清宮就成為皇帝辦公的專用宮殿了。

乾清宮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後檐在兩個金柱之間設屏,屏前有一寶座;東西兩間為暖閣,後檐設仙樓,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以金磚鋪路。

乾清宮內殿

內殿的寶座上方掛有一塊「正大光明」的橫匾。清康熙皇帝共有35個兒子,經過一番明爭暗鬥終由第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雍正即位後,根據前朝經驗,他提出皇帝生前不宣布繼承人,只將名字寫下並分成一式兩份,一份藏在皇帝身邊,另一份就藏在乾清宮這塊「正大光明」橫匾的背後,待皇帝死後,拿出兩份名單對照無誤再將繼承人公佈於眾。

交泰殿、坤寧宮

交泰殿

在乾清、坤寧兩座宮殿之間有一座方形的交泰殿,規模不大,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這是清代皇后在重要節日時接受眾皇族朝貢的地方,並且用龍紋和鳳紋並用裝飾,龍代表皇帝,鳳代表皇后。

交泰殿內殿

交泰殿是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鎏金寶頂,殿中設有寶座,寶座後有4扇屏風,上有乾隆御筆《交泰殿銘》,殿頂內正中為八藻井。

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代和清初是皇后的居住地,後來把殿內分作兩個部分,東部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部為薩滿教的祭祀場所。坤寧宮坐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坤寧宮內殿

養心殿

養心殿

養心殿在後寢部分的西部,原來是皇太后居住之地,雍正之後便成為了皇帝的寢宮,平時也在這裡召見大臣處理日常政務。

養心殿內殿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7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正間和西次間、西稍間前出卷棚懸山頂抱廈,正中三間為一敞間,上書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四個大字,屏風背後有通往後殿的兩小門,為恬澈、安敦。

垂簾聽政

殿里的東暖閣也是皇帝與大臣議事的地方,清同治帝時,他的母親慈禧太后幕後專權,每當皇帝聽政時,小皇帝坐在東暖閣的御椅上,椅後掛著一個帘子,簾後東、西太后分坐左右,這就是「垂簾聽政」。

來源:公眾號「古建築在線」

責編:010zy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居北京 的精彩文章:

細看中國古建築——北京四合院

TAG:安居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