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漸行漸遠的剃頭匠:難捨半世紀「頂上功夫」 堅守到剃……

漸行漸遠的剃頭匠:難捨半世紀「頂上功夫」 堅守到剃……

來黑叔店裡理髮的大多是老主顧。黑叔理完髮,還會順便幫著剃鬚 通訊員供圖

黑叔理髮用的椅子純實木打造,敦厚紮實 通訊員供圖

這是關於兩個手藝人的故事,一個「挽面師」,一個「剃頭匠」,在長長的歲月里,他們用時下的「工匠精神」營生,揚名十里相鄰。但如今,他們面臨同樣的窘迫,先進的「美容」手段層出不窮,在快節奏的生活里,他們顯得格格不入。只是一想到巷子里那家開了幾十年的理髮店突然消失了,心裡惆悵得像失去了什麼。而當我們行走在一個陌生地方,在喧鬧的街口拐個彎,看到一個慢悠悠的「挽面」攤,排隊的人也不急不躁,心裡頓時就安定下來。快是活著,慢才是生活,「剃頭匠」的那些傢伙什兒,那些歷史,希望有人書寫,承載我們的集體記憶。而「挽面師」已然擁抱新技術,通過「閑魚」收徒傳承手藝,希望我們的老手藝安好。

剃頭52載的黑叔

坐標:大朗鎮水口村保安墟路

東莞時間網訊儘管這個老行當沒落至此,但他從未想過放棄,今後也依然會堅守下去,直到剃不動為止,「不為什麼,就是捨不得,畢竟這個行當陪伴了我大半生,也給我們家創造了現在這個生活。現在每天給顧客剃頭,大多也是閑話家常,就當個寄託。」

剃頭匠,過去曾被譽為遊走的「美容師」,這個古老的行當,曾是一個地位相對卑微的行當,卻干著盡量讓別人體面的工作。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美髮廳遍布大街小巷,而傳統的剃頭匠卻已漸行漸遠……近日,記者在大朗鎮水口村找到一位歷經傳統剃頭行當興衰沉浮的老匠人黑叔,聽他講述他與這個老行當之間的故事。

服務鄉鄰半個多世紀

走過車水馬龍的金朗中路,再沿著保安墟路進入一條小巷子,兩旁的出租屋裡,毛織機有節奏地運作著,「唰唰」的機器轟鳴聲與汽車喇叭聲,以及建築工地上雜亂的「叮噹」聲響交相呼應,共同演奏出一場喧鬧的「城市狂想曲」。

在一處民房裡,黑叔正在給一位霜鬢老者剃鬚。只見他扶著老者慢慢將理髮椅的靠背放下,調成一個舒服的姿勢,再用熱毛巾敷在老者臉上,毛刷蘸上肥皂水,均勻塗在鬍鬚處。當這些準備工作完成後,黑叔取出剃刀在磨刀布上蹭幾下,神情專註地用左手扶住老者腦袋,右手持著剃刀輕柔移動,一邊剃鬚一邊與老者拉著家常,伴隨著「嗞啦」聲響,碎須紛紛落地,轉眼間,老者的胡茬就被颳得乾乾淨淨。

初見黑叔,只見他發已花白,但精神矍鑠,講話聲若洪鐘,爽朗的笑聲響徹巷子。他本名叫張沃光,因年少時長得黑而被喚作「黑仔」,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則被尊稱為「黑叔」。在水口村,知道「張沃光」的人或許已寥寥無幾,然而說起「黑叔」,卻是無人不識——他是一位剃頭匠,服務鄉鄰已達半個多世紀光景。

13歲入行用自己膝蓋練手

黑叔告訴記者,他是家中的「剃三代」,祖父那一代就開始從事剃頭的行當,隨後祖父將行當傳給父親,再由父親傳給自己。他今年65歲,卻是一位已有52年「頂上功夫」的老匠人。「那時我才13歲,剛剛小學畢業,無奈父親身體不好,想將這門手藝傳下去,便硬拉我來繼承衣缽。」黑叔說,他上有三個兄長,個個都跟隨父親學過剃頭手藝,但都沒有堅持下來,只有自己接受了安排。

說起學藝之初,黑叔至今仍歷歷在目。他說,以前剃頭所用的工具少之又少,無非就是手推剪、剃刀、剪刀和梳子毛刷,其中剃刀是最難以掌握的,因為剃頭匠全憑手上功夫,剃刀在手,力度輕了刮不幹凈、規整,重則傷人皮肉。因此,剛學剃刀時,父親教他用自己的膝蓋做實驗——坐在凳子上,雙腿蜷曲露出膝蓋,然後就把膝蓋當成頭,慢慢用剃刀反覆刮。

「剛開始,刮破皮肉可是家常便飯啊,後來慢慢學才掌握如何使用剃刀。」黑叔告訴記者,在用自己的膝蓋做完實驗後,父親又開始安排一些老年顧客給自己練手。因為一些老年人對形象要求不高,加之練手時一般都免費服務,因此自告奮勇的「老年試驗品」也不少。就這樣,黑叔開始了真正的剃頭匠生涯,這一干就是52年。

「因為當時自己個子小不夠高,每次剃頭時都要先提張凳子,再站上去為顧客剃頭,這樣滑稽的場景常常引得眾人大笑,即便到了現在,我那些發小還會拿這事來消遣。」黑叔笑道。

剃頭52載靠手藝成就美滿人生

黑叔告訴記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剃頭匠很少,最多的水口村才3個,其他村基本也就一兩個,有些村甚至沒有,整個大朗加起來也不到30個。與別的剃頭匠不同的是,黑叔家經營的父子檔不需要挑著擔子走村串戶去找顧客理髮,全是顧客自己上門,就連周邊村也有很多村民慕名而來,「因為我父親張洪煥的名聲很響,父親也是13歲傳承祖父衣缽,手藝精湛,很多人都願意找他剃頭,那時候他基本承包了大朗人民公社工作人員的剃頭活,每個月都要抽出3天時間專門為他們剃頭。」

黑叔說,他家的父子檔在當時就是一間40多平方米的小瓦房,生意好時,顧客排隊排到了屋外,平均每天都要服務五六十人,逢年過節,更是忙得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經常加班到晚上八九點,「那時候可沒有電動工具,全靠手動的,大人收費一角兩分錢,小孩收費八分錢,一天下來最多能掙個十幾元,但非常累,手指、手臂都很酸痛,拿筷子手都是抖的。」

後來父親因病離世,黑叔便獨自經營了這家剃頭店。他自18歲結婚,生育了3個子女,靠著這個行當,養活了一大家人,將兒女慢慢撫養成人。

「堅守到剃不動為止」

改革開放後,各種髮廊和美髮廳不斷湧現,在巨變中,剃頭匠們陸續轉行,然而,黑叔卻依然堅守著他的老行當,不曾作出任何改變,因此生意開始每況愈下,剃頭店日漸冷清。

時過境遷,瓦房已變成了2棟洋樓,不少年長顧客已經相繼離去,當初年少的顧客也都已白髮蒼蒼,現在都帶著孫子來剃頭了。唯有黑叔,依然守候在他的店裡。每天早上,他會到荔香濕地公園散散步,順便照料一下菜地,上午9點開始,他就會在店裡等待顧客上門,下午4點就去接孫子放學。閑來無事,就與老友記們小酌幾杯,或是旅遊散心,倒也清閑自在。

「現在每天頂多也就十來個客人,要麼是老人,要麼就是小孩了,沒有幾個年輕人願意來我這剃頭。家裡也沒人願意學剃頭了,說隨便找個工作掙得都比剃頭多,我家這個老行當將止步於三代。」黑叔感慨道,為了將這個行當延續下去,他也曾硬拉著侄子來學藝,費盡心力去培養,結果只堅持了幾年,侄子就另謀出路了,而自己的兒子更是連學都不願意學,嫌棄這個行當賺不了什麼錢。

黑叔說,儘管這個老行當沒落至此,但他從未想過放棄,今後也依然會堅守下去,直到剃不動為止,「不為什麼,就是捨不得,畢竟這個行當陪伴了我大半生,也給我們家創造了現在這個生活。現在每天給顧客剃頭,大多也是閑話家常,就當個寄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莞時間網 的精彩文章:

誰說加勒比只有海盜?帶你探索它不為人知的旅行地

TAG:東莞時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