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會艾灸,更健康——認識艾灸,艾灸知識大普及

會艾灸,更健康——認識艾灸,艾灸知識大普及

倘若不便閱讀

可點擊以上音頻

收聽專業主播的唯美朗誦

一種幸福健康相伴;

一種痛苦肝腸寸斷

一種往事叫過眼雲煙;

一種奢望回到從前

一種交往相識是緣;

有一種關心叫真誠陪伴。

為您我們相遇在這裡,發現艾灸的無限可能。為您的身體注入生機,

讓健康的身體煥發活力,讓養生從此開始!

朋友您好!歡迎收聽超過百萬關注的瀕湖山人

我是您的私人健康顧問--燊(shēn)曌(zhào)

知艾者福,善灸者壽。

如果您喜歡的話,記得點贊分享,感謝您成為健康使者!

灸是中醫學中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

它是以艾絨為主要原料製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熏熨或溫灼體表穴位或患病部位,藉助藥物溫熱的刺激。

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那您是否了解艾灸的歷史發展和作用呢?

讓人間充滿「艾」

艾灸,主要是指借用燃燒後艾條的熱力,給人體經絡腧穴以溫熱性的刺激,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傳統療法。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淤散結、補中益氣等作用。

艾灸療法的適用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現在艾灸預防的病種已涉及到內、外、婦、兒、五官等臨床各科。

艾灸的淵源和發展

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張仲景繼承了《內經》的治未病思想,他雖然重在藥物辨治,但也涉及到針灸預防。《金匱要略》首篇就開宗明義地指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著重強調平時注意保健防病,一旦病邪侵入可以用艾灸療法進行早期防治。

晉唐時期

晉唐之際,偏重灸法。這一時期艾灸廣泛地用於預防,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其重點在於預防各種急重之症,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強調未雨綢繆。比如利用艾灸預防疾病傳染,如《肘後備急方·卷二》提到「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以防瘴癘之疾。」雖然其實際效果如何,尚待驗證,但這種設想則頗為難能可貴。

另一種是運用艾灸之法增強人的抵抗力,達到預防目的。如唐代孫思邈記載:「凡入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

進行預防時,當時的醫家還注意到應因地制宜,《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提到:「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

??江東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於小兒。」「逆針灸」一詞是指預防性針灸的意思,也是在晉代提出的,首見於《范汪方》。

宋代以後

宋代之後,艾灸成為主要保健之法。根據中醫理論,灸法有溫陽散寒、助元固本之功,加之灸物價廉易得,灸法簡便可自行操作等,這就使得艾灸普遍推廣,成為延年益壽的經濟有效的手段。

明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中即提到:「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從而「延年益壽」。

為了驗證針灸保健的實際臨床效果,一些醫家還作了親身試驗。如宋代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記述:「令人既本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

予舊多病,常恐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另如竇材,自五十歲後「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康健」。

在保健灸的操作上,出現多種灸法,包括單純的艾灸(直接灸或隔物灸),薰灸法(類似現代艾條灸)等。還有一種鼠糞灸,《針灸資生經·卷三》:「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

保健灸的壯數,一般認為與年齡有關,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亦有如上所述,每季一灸的,壯數則可少至一壯。

保健灸的選穴上,以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最為常用。

現代

針灸保健預防,在現代取得了迅速發展。約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廣泛開展針灸防病保健工作。早期的重點為針灸防病,且以各種急性傳染病為主。近30餘年來,針灸保健工作日益引起重視,同時預防的內容也逐漸轉移到心、腦血管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上來。

現在,艾灸不僅用來預防某些老年病,而且被用來抗衰老。如近年有用經穴灸療儀照射保健穴位,來提高老人免疫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醫家亦十分重視保健灸,在臨床實踐上有所發展,他們建議「十七、八歲灸風門,以預防感冒和肺結核。

至二十四、五歲灸三陰交,促使生殖系統健康發育;三十至四十歲左右灸足三里,防止衰老和預防疾病;到了老年加灸曲池,以使牙齒堅實、目睛明亮、血壓正常等」。

艾灸作用知多少

《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中亦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還可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艾灸的主要作用歸納如下。

第一、溫經通脈、散寒驅邪

因本法採用的是上等陳艾,融入數味中藥、藏葯合制而成,火柔而溫,滲透力極強,能溫經散寒,以火攻邪。傳統中醫認為,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血不足、運行不暢就容易衰老生病。

氣血有「遇溫則行,遇寒則凝」的特點。使用艾灸,可以對人體的經絡穴位產生溫熱刺激,使氣血運行,以火攻邪。艾灸具有祛風寒、化淤滯、消炎止痛,促進細胞再生,從而達到保健、養生、美容的功效。

第二、溫補陽氣,扶陽固脫

灸法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內通外。灸法具有特殊的純陽之性,能使人陽氣足,精血充沛,固體強身,增強人體消化、循環、排泄、生殖泌尿系統的機能。

第三、行氣活血,消淤散結

艾灸具有芳香走竄的特性,燃燒時所散發出的溫熱與特殊氣味,能夠快速開通人體經絡,加速人體的氣血循環。所以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氣血淤滯之急,如乳癰初起、瘰癧等疾。

第四、預防疾病,保健強身

常灸足三里、關元、神闕、大椎等保健穴,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瀕湖山人 的精彩文章:

「君臣佐使」穴位艾灸

TAG:瀕湖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