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生交了白卷被取為第三名,考官批道:不輕易下筆,足見行事謹慎

考生交了白卷被取為第三名,考官批道:不輕易下筆,足見行事謹慎

清代時,科舉入仕被讀書人視為畢生的奮鬥目標。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得從娃娃抓起,一般情況下,清代的小孩5歲便要進私塾讀書、識字、背書,進而練習八股文,直到可以順利寫出一篇完整的八股文,才算是出師了。

如果運氣好,一個讀書人在十六七歲的時候便有希望成為秀才。但是,大多數人是沒有這麼幸運的,因為一個童生要成為秀才,必須經過三關,即縣試、府試、院試,統稱為「童試」,俗稱「小考」。

縣試是最低等級的考試,因此參試者水平參差不齊,答題時也會落下不少的笑話。《清稗類鈔》中就記載了這麼一件趣事。在一次縣試中,有人引用了《尚書·秦誓》中的「昧昧我思之」,卻誤寫成了「妹妹我思之」,於是考官批道:「哥哥你錯了。」

又有一次考試題目與「雞」有關,一位考生寫道:「其為黑雞耶?其為白雞耶?其為不黑不白之雞耶?」考官搞笑地給了一個評語:「蘆花雞。」考生接著又寫到:「其為公雞耶?其為母雞耶?其為不公不母之雞耶?」考官批道:「閹雞」。

清代皇帝為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曾規定縣試時每縣至少要錄取三名。但是有些縣因為地處偏遠,人口稀少,老百姓連肚子都填不飽,哪有閑情去讀書呢?有一年,某縣縣試,全縣報考的人只有三個。

考試結束後嗎,縣官把試卷收上來一看,不禁瞠目結舌。這三個人中有一人只抄了題目,寫了「且去」二字;第二人更懶,就抄了一個試題,其他什麼也沒寫;第三人,乾脆考題都不抄,連筆都沒動過。很明顯,這三人就是來湊數的。

縣官無奈之下,只好大筆一揮,把抄了題目並寫了「且去」二字的考生取為第一,批道:「但觀『且去』二字,必定滿腹經綸。」;又把抄了題目的那位取為第二,批道:「謄寫毫無差錯,足見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為第三,批道:「不輕易下筆,可見其行事慎重。」這三位考生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取通過了縣試。

通過縣考之後,接下來便是府考,時間一般是在四月,地點在府城內,主考官為知府。相對而言,府考要比縣考顯得要正規一點,每個府城都設立專門的考場,考生們不需要自己帶桌椅板凳,不過考試的程序基本還是和縣試一樣的。

一個讀書人只有參加了縣試和府試之後,才算擁有正式的童生資格,也稱「文童」,雖然很多多是走過場,但這個程序不能少。一個書生一輩子考不上秀才,如果有了文童這個資格,身價也是要漲一些的。比如打官司遞交呈子,沒讀過書的只能稱「民、民人」,而文童可以稱「童生」,而且還可以有座,換成是商人再有錢也沒得坐;遇到婚喪之事,來賓就坐,商人不能與官同席,而童生卻可以。

再者,有了童生這個資格不但臉面有光,而且官府輕易還動不得,即使犯了法,除非萬不得已,縣官是輕易不會用刑的。因此在當時,很多讀書人一旦有了童生這個資格,就會自命不凡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國民黨二號人物,富可敵國,但結局很窩囊,吃飯時被噎死了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