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澤遜:周秦—唐宋私家藏書概況

杜澤遜:周秦—唐宋私家藏書概況

官府藏書頭緒不複雜,容易理出線索。私人藏書家多如牛毛,就不可能一一講述,這裡只能舉一些著名藏書家,以見梗概。如果要了解更多的藏書家事迹,可讀清末葉昌熾《藏書紀事詩》、民國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等書。

一、周秦私家藏書概況

私人藏書大概是春秋時開始的。春秋以前學在官府,西周末年「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以《漢書·藝文志》分析諸子百家來歷,認為:「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諸子本來都是周王朝的官,後來周王朝衰微,諸侯強大,王官就失其官守了,只好走向民間。這些人大都一面授徒為生,一面到處找諸侯遊說,希望得到諸侯任用。學術由此走向民間,這對那些王官似為不幸,對文化學術發展卻大有好處,帶來了我國學術史上第一個繁榮——百家爭鳴。

一方面這些走向民間的學者手頭要有先王之書,另一方面自己又著書立說,為了爭鳴,又要研究別家的學說,私人藏書應運而生。有如下記載:

《墨子》:「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

又:「子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貴義篇》)

《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戰國策·秦策》載蘇秦遊說失敗,回家後「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

《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世

主必從而禮之。」

《史記·六國年表》:「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詩》《書》之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

二、漢魏晉南北朝的私人藏書

秦朝不許私人藏書。漢惠帝除挾書之令,私人又可以藏書了。《尚書》是濟南伏生藏在屋壁中保存下來的。西漢劉向、劉歆等校理皇家藏書,異本很多,其中有「內書」「外書」,都是官藏,又有「臣向書」「臣參書」「射聲校尉立書」等,則屬於私人藏本。

東漢末蔡邕是大藏書家,由於賞識王粲的才華,曾說:「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被曹操從北方救回之後,曹操曾問蔡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蔡琰回答:「昔亡父賜書四千餘卷。」(《後漢書·列女傳》)《博物記》則說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車與粲。」(《三國志·魏書·鍾會傳》注引)蔡邕晚年把藏書贈給王粲,為後世藏書家樹立了榜樣。北宋末四川轉運使井度在晚年把藏書交給晁公武,就是效法蔡邕故事。

晉初,張華富藏書,「嘗徙居,載書三十乘」,「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華所」,「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晉書·張華傳》)。

晉人范蔚「家世好學,有書七千餘卷,遠近來讀者恆有百餘人,蔚為辦衣食」(《晉書·范平傳》)。范蔚樂於借書與人的品格,也是值得後人學習的。南齊崔慰祖、宋代宋敏求、近人瞿良士都具有這種風範。

南齊沈麟士家富藏書,「遭火,燒書數千卷,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以反故鈔寫,火下細書,復成二三千卷」(《南史·沈麟士傳》)。所謂「以反故鈔寫」,即用舊紙背面抄寫。

南齊崔慰祖聚書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南史·崔慰祖傳》)。

梁任昉「聚書至萬卷,常多異本,及卒後,武帝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無者就其家取之」(《南史》本傳)。

北魏李業興「愛好墳籍,鳩集不已,手自補治,躬加題帖,其家所有,垂將萬卷」(《魏書》本傳)。

三、唐宋私家藏書

唐代藏書家多於前代,藏書數量亦較前代為大。

李元嘉(中宗之子)「聚書至萬卷,又釆碑文古迹,多得異本」(《新唐書》本傳)。

李泌家富藏書,其子李繁承其家業。韓愈《送諸葛覺往隋州讀書詩》曾描寫李氏藏書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籤,新若手未觸。」

蘇弁「聚書二萬卷,手自讎定,當時稱與秘府埒」(《新唐書》本傳)。

王涯「家書多,與秘府侔」(《新唐書》本傳)。

韋述「蓄書二萬卷,皆手校定,黃墨精謹,內秘書不逮也。古草隸帖,秘書、古器圖譜無不備」(《新唐書》本傳)。

柳公綽「家有書萬卷,所藏必三本,上本貯庫,其副常所閱,下者幼學焉」(《新唐書》本傳)。

吳競「聚書頗多,嘗目錄其卷第,號《吳氏西齋書目》」(《舊唐書》本傳)。《齊東野語》卷十二《書籍之厄》:「唐吳競西齋一萬三千四百餘卷。」

田弘正「性忠孝,好功名,起樓聚書萬餘卷」(《新唐書》本傳)。

宋代藏書家又多於唐代。清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一記宋代藏書家有68家,另附載50人。其中較著名者,《文獻通考)引葉夢得《過庭錄》雲:「公卿名藏書家如宋宣獻、李邯鄲,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饒州吳氏、荊州田氏等,吾皆見其目,多至四萬許卷。惟宣獻擇之甚精,止二萬卷。」

這裡所謂宋宣獻,指宋綬,北宋人,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卒謚宣獻。其子敏求,字次道,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宋朱弁《曲洧舊聞》:「宋次道藏書皆校三五遍,世之蓄書,以宋為善本。居春明坊時,士大夫喜讀書者多居其側,以便於借置故也。」魏了翁《遂初堂書目跋》:「宋宣獻兼有畢文簡、楊文庄二家之書,不減中秘,而元符中盪為煙矣。」《夢溪筆談》宋宣獻常謂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脫繆。」清末長沙王禮培藏書處曰「掃塵齋」,當出於此。

李邯鄲指李淑,字獻臣,徐州豐縣人,生活於北宋後期,編有《邯鄲圖書志》十卷,分為五十七類,著錄1836部23186卷。其外尚有《藝術志》《道書志》,通為八目(見《郡齋讀書志》)。陸遊《跋京本家語》:「李邯鄲所蓄三萬卷,靖康之變,金人犯闕,散亡皆盡。」

荊州田氏指田偉。《方輿勝覽》卷二十七:「田偉,燕人,歸朝授江陵尉,因家焉,作博古堂,藏書至五萬七千卷,無重複者。黃魯直過之,曰:吾校中秘書,及遍游江南文士,圖書之富,未有過田氏者。」子田鎬有《田氏書目》六卷。「田偉居荊南,家藏書幾三萬卷。鎬,偉之子也,因成此目。元祐中袁默為之序。」(《郡齋讀書志》)《齊東野語》卷十二《書籍之厄》:「田鎬三萬卷。」按:《方輿勝覽》作五萬卷疑係三萬卷之誤。清末江陵人田吳炤為田偉後裔,光緒末任日本留學生監督,購歸日本卷子本《文選集注》卷六十八,鈐「荊州田氏藏書之印」「田偉後裔」等印。有台灣學者認為是宋代田鎬藏書,誤。吳炤一名潛,字伏侯,又嘗從日本購歸南宋黃善夫刻《史記》半部、日本正平刻《論語集解》等,皆罕秘。

北宋藏書家著名者尚有江正、王欽若、司馬光、李公擇等。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即為李公擇作。公擇,建昌人,聚書九千餘卷,藏於廬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人閱讀。

南宋藏書家著名的有葉夢得、晁公武、尤袤、陳振孫等。

葉夢得,字紹蘊,吳縣人,北宋哲宗紹聖四年進士,南宋高宗時除尚書右丞,江東安撫使,自號石林居士(《宋史》本傳)。《避暑錄話》卷上:「余家舊藏書三萬餘卷,喪亂以來所亡幾半。山居狹隘,餘地置書囊無幾,雨漏鼠嚙,日復蠹敗,今歲出曝之,閱兩旬才畢,其間往往多餘手鈔,覽之如隔世事。」《揮麈後錄》卷七:「靖康俶擾,中秘所藏與士大夫家者悉為烏有。南渡以來,惟葉少蘊少年貴盛,平生好收書,逾十萬卷,寘之霅川弁山,山居建書樓以貯之,極為華煥。丁卯年(高宗紹興十七年),其宅與書倶盪一燎。」《遂初堂書目》著錄有《葉石林書目》。

晁公武,山東巨野人,紹興進士,藏書24500多卷,撰《郡齋讀書志》傳世。其書多四川轉運使井度所贈,詳《郡齋讀書志》自序。

尤袤,字延之,無錫人,紹興十八年進士。喜藏書,有《遂初堂書目》傳世。《文獻通考·經籍考》引誠齋《遂初堂書目序》雲:「延之於書靡不觀,觀書靡不記,每公退,則閉戶謝客,日記手鈔若干古書。其子弟及諸女亦鈔書。一日謂予曰:『吾所鈔書今若干卷,將匯而目之。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清末民國間長洲章鏈藏書處曰「四當齋」,即取於此。按:誠齋即楊萬里,萬里集中有《益齋藏書目序》即此文。

陳振孫,南宋理宗時人,撰《直齋書錄解題》傳世。《齊東野語》卷十二:「近年惟直齋陳氏書最多,蓋嘗仕於莆,傳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吳氏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餘卷,且仿《讀書志》作《解題》,極其精詳。近亦散失。」

摘自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85-90頁。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曹寅摯友宋犖之書畫鑒藏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