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璦琿八旗漢軍牛錄下的袁崇煥後裔

璦琿八旗漢軍牛錄下的袁崇煥後裔


一、袁崇煥的後裔是旗人

對明清兩個封建王朝而言,袁崇煥無疑是一位關鍵性人物。明崇禎皇帝處死袁崇煥,將遼東戰局的主動權拱手讓給清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進程。150年後,清乾隆皇帝為袁崇煥正名,被當作姦細、叛賊處死的袁崇煥終於得到後人的褒獎。時至今日,袁崇煥享有「偉大的愛國者、傑出的軍事統帥和著名的民族英雄」等多項榮譽。近二十多年來,在北京、廣東、廣西、遼寧以及香港地區,袁崇煥學術研究活動頻繁,成果豐碩。在袁崇煥研究活動中,袁崇煥有無後裔的問題始終是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爭論的一個話題。

自從明朝末年遇害後,袁崇煥的名字就隨著明朝的滅亡一同被埋葬。清乾隆年間開始編修明史,乾隆皇帝發現了袁崇煥——這個曾經嚴重阻擋努爾哈齊、皇太極推翻明朝政權進程的明朝將領,對清朝宣揚忠君思想、加強封建統治具有利用價值。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皇帝為袁崇煥平反,並命令廣東巡撫尚安尋找袁崇煥的後裔。據《清高宗實錄》記載:

「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細查明,遇便覆奏。」

這次查找僅限於廣東、廣西兩地。尚安稱袁崇煥無子,於是以遠房子侄袁炳出仕,了卻了乾隆皇帝撫恤袁崇煥後裔的願望。《明史》專有袁崇煥傳,袁崇煥的「姦細」之惡名不復存在。其時,璦琿袁氏尚未出現在乾隆皇帝的視線內。因此,《明史》稱袁崇煥無子,「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咸豐年間,富明阿作為黑龍江八旗漢軍佐領,參加平定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戰事。其間,富明阿向廣東籍士兵詢問袁崇煥之事,並自承是袁崇煥的後裔。二人的談話後被記入民國時期編寫的《東莞縣誌》:「新安陳國泰嘗與人言,昔在江南軍營時,參領富明阿問:『新安與莞縣鄰,督師宗裔如何?』答以『督師祖塋去敝鄉不遠,清明、重九,敝鄉代為祭掃,蓋無宗裔矣!』富聞之次日即與通譜,密語曰『余督師幾世孫也,爾祀我祖,與兄弟何異,宜告鄉人好為之!』」[1]卷九七由此得知,富明阿不僅自稱是袁崇煥的後裔,還將家族世系寫成「通譜」展示給陳國泰。《東莞縣誌》還記載:「粵東駐防崔永安亦嘗與人言:光緒甲午鳳凰城之役,統領永山戰死。永山,富明阿子,曾言與余為同鄉。問之,曰:『余,督師後裔也。』」[1]卷九七富明阿在出征過程中首先透露出自己是袁崇煥後裔的訊息,三十多年後永山在出征時繼續傳播著這個訊息。

追溯璦琿袁崇煥後裔的來源時,人們不難發現袁崇煥後裔在黑龍江的說法完全出自富明阿。清光緒末年屠寄為富明阿所作的《袁富將軍戰略》明確記載富明阿為袁崇煥後裔,「公諱富明阿,字治安。黑龍江正白旗漢軍年昌阿佐領下人。本袁氏,明兵部尚書督師崇煥六世孫也。崇煥見法,前史以為冤,妻子流寓汝寧。明鼎既革,有子曰文弼,從征有功,編入寧古塔正白旗漢軍。生爾漢。康熙二十三年從征雅克薩,留防黑龍江城。爾漢生貴,貴生常在,常在生趕[年]。趕[年]三子,長世有,次世寬,三世福。世福即公。披甲入伍即今名。」《袁富將軍戰略》記載了光緒二十年(1894)在甲午戰場上陣亡的富明阿次子永山被追謚為壯愍的史實,再加上屠寄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到達黑龍江的史實,因此我們也不難判定《袁富將軍戰略》的撰寫不會早於光緒二十一年。

另有《壽將軍家傳》共收錄署理黑龍江將軍壽公家傳、壽山將軍遺折原稿(壽山)、壽山將軍遺折書後、臚陳大員殉難請建專祠折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程德全)、前將軍壽山請恤入祠片光緒三十四年約三月(程德全)、壽山傳(黃維翰)六份文稿。編者不詳,編輯時間當在黃維翰《黑水先民傳》之後。[2]然而《壽將軍家傳》的內容並沒有超出屠寄《袁富將軍戰略》的內容。

張江裁所撰袁氏世系表與屠寄《袁富將軍戰略》是一致的,清代璦琿戶口冊也證實了屠寄對璦琿袁崇煥後裔世系的記載。筆者承屠寄《袁富將軍戰略》中的世系,補以清代璦琿戶口冊內容,繪製了袁崇煥家族世系簡表,見拙文《壽山家族世系研究》。[3]今再繪製一份更為詳細的璦琿袁氏家族世系表,以饗讀者。(見附表)

屠寄以《黑龍江輿圖》《黑龍江輿地圖說》揚名,正是因為屠寄在黑龍江歷史地理方面的重要成就,他對袁崇煥後裔的敘述得到後人的廣泛認同,《清史稿》、《吉林通志》、《黑龍江志稿》等基本採納了屠寄的觀點。另外,《東莞縣誌》披露了袁崇煥後裔入籍八旗的線索:「袁督師無子。相傳下獄定罪後,其妾生一子,匿都城民間。大兵入關,為滿洲某所得,隸籍於旗。」[1]卷九七這些史料都說明一個事實:袁崇煥有子。

拙文《壽山家族世系研究》發表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李德先生特意提供富明阿墓考古發掘線索,筆者遂從景愛先生的《沙俄侵華的歷史見證——富明阿墓清理追記》[4]、姚玉成、李玲先生《璦琿富明阿墓出土的一批清代文物》[5]兩篇文章中,了解到20世紀70年代富明阿墓考古發掘的情況,掌握了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富明阿墓出土文物的情況。同時,筆者在清代滿漢文檔案中繼續搜集袁氏家族史料。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以下問題:一是富明阿是否有攀附袁崇煥盛名之嫌?二是袁崇煥後裔如何遷入黑龍江成為漢軍旗人?三是袁崇煥家族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問題;四是對袁崇煥的旗人後裔的追念。


二、富明阿是否攀附袁崇煥之盛名

富明阿征剿捻軍、太平天國立有戰功,官至都統、將軍,算得上是忠勇之臣;其次子永山以黑龍江鎮邊軍馬隊統領之職戰死甲午戰場,堪稱愛國名將;其長子壽山署理黑龍江將軍僅逾半年,即無法面對庚子年沙俄侵入憤而自殺殉職,亦堪稱愛國名將。父子三人的事迹足以引起後人的無限感慨,富明阿自承袁崇煥後裔的說法更增添了人們的好奇。一個多世紀以來,除了《東莞縣誌》以外,再無其他任何史料能夠直接證實富明阿的說法。我們從反面來考慮:富明阿是否有攀附袁崇煥盛名之嫌呢?

各種史料都能夠證實,清代八旗漢軍熱衷於學滿文,講滿語,接受滿洲習俗,並以「抬旗」成為滿洲旗人為莫大的榮耀。與八旗滿洲一樣,信仰薩滿教的八旗漢軍十分敬重自己的祖先,對自己祖先姓氏和名字的記憶應該是十分深刻的。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攀附袁崇煥對漢軍旗人富明阿沒有任何的好處。清代八旗以滿洲為貴,漢軍旗人大多攀附滿洲,水師、驛站、官莊的漢人則攀附漢軍旗人,這樣做無非是要博得一個高貴的身份,從而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獲得更大的利益。富明阿若要攀附名門,首先應當攀附滿洲,而不是袁崇煥。清朝入關以後,致力於政權建設,積極安撫百姓,重用明朝舊將,實現全國的統一。然而,大範圍的戰事結束後,大批的三藩舊部被發遣到東北充當驛站站丁,失去了入學、當兵、做官的資格。再加上清初加官封爵的一些明朝舊將因罪受到查處者亦為數不少,鄭芝龍及其舊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鄭芝龍降清後,封官加爵,受到優撫。但好景不長,鄭芝龍就受到查處,他的舊部被發遣到東北地區的驛站、官莊當差為丁,不能讀書入仕。這種情況下,漢軍旗人更不會主動將自己與明朝舊將聯繫起來,他們積極向滿洲旗人靠攏,爭取與滿洲旗人享有同等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因此,籍隸璦琿八旗漢軍的袁氏家族應該不會主動宣揚其為袁崇煥後裔的事實。

乾隆皇帝尋找袁崇煥後人一事,主要在廣東、廣西兩地進行。除封給袁炳官職外,並未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宣揚。璦琿袁氏家族或許根本不知此情,否則,按照清朝慣例,一定會通過副都統、將軍等各級地方官員向皇帝奏報袁崇煥後裔的下落。在富明阿之前,袁氏家族諸人多為披甲、閑散、養育兵,無一人為官。富明阿以披甲從征喀什噶爾以後,陸續擔任了前鋒、黑龍江城筆帖式、墨爾根城倉官、呼蘭城鑲紅旗漢軍佐領、黑龍江城鑲紅旗漢軍佐領。咸豐二年(1852)富明阿以佐領出征揚州,在戰場上一舉成名,進而為袁氏家族帶來了無盡的榮耀。隨著富明阿的功成名就,他的祖父常在、父親趕年均先後被封授為文林郎、昭武章京和振威將軍。富明阿在多年無子的情況下,將次兄袁世寬的第三子呼沙木寶過繼為子,袁世寬也被封授為昭武章京。富明阿以及袁氏家族其他人的發跡與袁崇煥毫無關聯,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富明阿自承袁崇煥後裔的動機。

至於自古以來民間流行的攀附名人之風氣,我們也應該辯證地進行分析。在滿語保留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三家子村,滿族孟姓有自承孟子後代的說法,很多人都以為此為攀附名人之舉。結合金啟孮《滿族的歷史與生活——三家子屯調查報告》[6]、林崇山、陳福齡《宦海伏波大事記》[7]以及《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中的有關史料,筆者認為三家子計、孟、陶三個姓氏的滿族原隸屬於水師營,實為漢人,清光緒末年才編設漢軍牛錄,劃歸八旗之下。他們的原居地為山東,清初遷到寧古塔(吉林),後再遷到黑龍江。三家子村滿族孟姓應該就是山東孟子的後代。

三、袁崇煥後裔遷入黑龍江成為漢軍旗人

有清一代,袁崇煥後裔隸屬於璦琿正白旗漢軍牛錄,兼有壽山、永山在京城供職,附入京城正白旗漢軍牛錄。筆者希望通過探討黑龍江八旗漢軍的歷史沿革來說明袁崇煥後裔遷入黑龍江成為漢軍旗人的問題。

駐防黑龍江地區的漢軍旗人最早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寧古塔(吉林)遷入。《黑龍江外記》稱:「漢軍,其先多出山左。」[8]《黑龍江志稿》又稱:「漢軍多山東產,隨孔有德來降,編入八旗。」[9]516《黑龍江述略》對漢軍和水師營也有描述。這些編入八旗的漢軍都是最初由寧古塔、吉林烏拉隨船出征黑龍江的鳥槍人及幫丁。康熙二十三年出征黑龍江的鳥槍人、水手編設為水師營。康熙二十八年(1689)從水師兵丁中「挑選弓馬純熟有勞績者,入於八旗漢軍內。不能弓馬及無勞績者,仍入水師營充當水手」[7]119。「用槍炮舊打牲」的「漢軍四品章京杜哈、防禦額勒格等一百壯丁,均已放甲,編為二佐。並將杜哈、額勒格放為佐領,作為鑲黃、正黃各一佐。」[7]73此為黑龍江漢軍牛錄之初設。康熙三十年(1691)六月,康熙皇帝同意在黑龍江「添放五百披甲,習練鳥槍。其滿甲各歸舊佐兼管,漢軍應由該將軍另編旗佐」,[7]72康熙三十年從水師、驛站、官莊中選拔出240名鳥槍人和幫丁編為漢軍披甲,分別編入正白、正紅、鑲紅、鑲白四旗,每旗各設一佐。由於兵額不足,正藍旗和鑲藍旗未能同時設立漢軍牛錄。先後兩次拔補的340名漢軍兵丁,與160名滿洲新編披甲合計500名,專門習練鳥槍。雍正五年(1727),署理黑龍江將軍傅爾丹奏請將漢軍牛錄兵額由60減為50,並從漢軍余丁中補充披甲,組建了兩個漢軍牛錄,這樣黑龍江八旗均設有一個漢軍牛錄。隨著黑龍江駐防八旗的發展,漢軍牛錄逐漸擴展到各個駐防點。儘管黑龍江將軍駐地的遷徙影響了漢軍牛錄在各駐防點的分布,但正白旗漢軍牛錄始終留駐在璦琿。

我們再來審視屠寄的《袁富將軍戰略》。「有子曰文弼,從征有功,編入寧古塔正白旗漢軍。生爾漢。康熙二十三年從征雅克薩,留防黑龍江城。」通過對黑龍江漢軍牛錄歷史沿革的考述,我們已經確定漢人鳥槍人、炮手、幫丁(鐵匠、工匠、鞍匠、繩匠等)到達黑龍江的最初五年里,一直隸屬於水師。除了少數官員有旗籍以外,其他大多數官兵並未編入八旗漢軍。因此,屠寄的敘述有失精確。雍正六年(1728)黑龍江將軍那蘇圖詳細回顧了黑龍江初設情形,「(康熙)二十八年,前將軍薩布素奏將原為炮手、水手之舊打牲一百丁設二牛錄,補放佐領二,驍騎校二……三十一年,前將軍薩布素以閑散滿洲一百六十丁,驛站、水手、官莊三百四十丁設六牛錄,操練鳥槍。滿洲一百六十丁拔為披甲,由各自所屬牛錄管轄。驛站、水手、官莊舉用之丁不足,故設四牛錄。」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證實了《宦海伏波大事記》對黑龍江漢軍牛錄編設的記載。黑龍江八旗漢軍牛錄的設立情況大致如此。

《黑龍江志稿》在記錄漢軍姓氏時,將漢軍分為土著及從孔有德來歸者、水師營駐防者、雲南站丁從吳三桂謫戍者、官屯丁乾隆道光等年來江者等類。土著及從孔有德來歸者為八旗漢軍,除土著王、果、郭氏外,跟隨孔有德歸降的僅袁氏為東莞籍,其餘崔、張、周、梁、宛、井、田等均為山東籍。[9]529

了解到黑龍江漢軍牛錄的歷史沿革,也就不難掌握袁崇煥後裔遷入黑龍江的歷史。當然,袁崇煥後裔如何成為孔有德所屬人丁,還將是一個歷史疑難問題。


四、袁崇煥家族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富明阿、壽山、永山父子三人是袁崇煥的旗人後裔中的代表人物。袁崇煥的忠君愛國思想和傑出的軍事才能在富明阿、永山、壽山身上清晰可見。

儘管富明阿在征剿捻軍、太平天國農民運動中成名,但他仍不失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八旗將領。「富明阿少孤,事母孝,性沉勇」,他的青壯年大多在戰場上度過。「弱冠以馬甲從領隊大臣阿勒罕保征喀什噶爾前鋒,轉戰洋阿爾巴特和闐鐵蓋山,斬馘十六,執馘五。補委官,轉無品級筆帖式。由七品屯官期滿例改驍騎校,徙佐領,以委參領暫委營總,綰黑龍江馬隊,從都統琦善公剿捻河南。咸豐三年琦善以欽差大臣督師揚州,號江北大營,仍以公自從。時劇敵數千,結桴爭渡三叉河。命公將三百騎迎拒,人挾三矢。公以為少,請益二,不可,難之。予杖八十,猶不肯行。琦善怒將案以軍法,公不得已往,志必死。」在三叉河之戰中,抱著必死之心出戰的富明阿僅用二矢即大獲全勝。此後,富明阿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得到遙授寧古塔協領加副都統銜、賞奇車伯巴圖魯、徙黑龍江火器營參領、以副都統記名、總理營務翼長、賞頭品頂戴、賞霍欽巴圖魯、授寧古塔副都統、署正紅旗漢軍都統、總理神機營、擢荊州將軍、賞騎都尉世職、授江寧將軍、署漕運總督、授吉林將軍……等一系列的重用和獎賞。

富明阿並非只是在沙場上衝殺的一介武夫。就任吉林將軍期間,富明阿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他創建吉林考棚,使吉林、黑龍江兩省學生能夠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並委任滿漢教習教授清文、經史、騎射,致力於提高文武技能。同時,富明阿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招撫流人開荒耕地,為東北地區的開發建設做出了貢獻。同治九年(1870)富明阿因病離職。回到家鄉璦琿後,他「常於鄉里設義學,以啟童蒙;置弓馬,以修武備;講孝忠,以維風化;好施捨,以濟貧窮,以及一些善事,無不肫肫焉」。

屠寄的《袁富將軍戰略》充分展示了富明阿的性格特徵。富明阿「身三百六十餘戰,雖屢被創夷,志氣不折。再任方面並起家,傷病之中扶杖登鞍,臨討前敵,未嘗稍自退縮。其忠勇蓋天,性也。自受琦善公杖,以兩矢卻敵,膺懋賞。始悟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由是膽氣益壯,所向有功。及貴,每自為人說之,以為終身深受琦善公之教焉。生平任氣,在揚州,日嘗以兵事謁都興阿公,議不合,爭之;不能得,忿極宣惡言,拂衣而出」。從富明阿的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了勇猛善戰,剛直、倔強的袁崇煥的影子。如此剛烈、桀傲的個性之所以得到容忍,正如都興阿所言:「若誠辱我,雖然吾輩自視,臨大敵奮不顧身,孰與?若方為國討賊,奈何以口舌之故失其歡邪?」富明阿的軍事才能是他在仕途上成功的重要資本。

富明阿的軍事才能在達斡爾人敖拉·常興撰寫的《官便漫遊記》中也有體現。咸豐元年(1851),黑龍江將軍、宗室英隆奉命挑選精幹官員前往中俄邊界進行巡查,黑龍江協領張綱、佐領富明阿,呼倫貝爾佐領常興奉諭分路前往巡邊。「富佐領是愛琿當地人,姓袁,字治安,為人直爽,學問豐富而記事繁多,善於謀略,並會治病開藥方。」在額爾古納河口,為了防範俄人襲擊,富明阿積極出謀劃策,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每天晚上,我們把大船留在河岸上,官兵們卻坐著小船到河對面的灣子里躲避起來,到白天才返回來。這樣過了兩三天,等到大隊人馬返回之後才停止這樣的做法,這都是富明阿為提防意外所設的空城計。」[10]從這一件小事上看出富明阿獨到的軍事敏銳。富明阿的兩個兒子壽山、永山同樣繼承了袁氏家族傳統,在軍事謀略和作戰上表現不同凡響。

以往由於缺乏第一手資料,我們不僅對甲午戰爭以前壽山的早年活動缺乏了解,對甲午戰爭以後不足6年時間裡壽山的任職情況也缺乏比較清晰的了解。現在則可以藉助黑龍江將軍衙門滿文檔案來梳理出壽山的履歷。

「昔為六品蔭生,光緒三年在本城兼辦學差。五年,因辦理中俄聯絡事務出力,由前任將軍文(緒)保奏,奉上諭賞戴五品頂戴。八年十月初二日,生父原任吉林將軍富(明阿)舊傷並發去世。十二月奉上諭:著富明阿之子壽山承襲(騎都尉世職)。嗣百日孝滿,由該旗(指京城漢軍正白旗)帶領引見。欽此。欽遵。九年八月二十日帶領引見,同日奉上諭:蔭生壽山以員外郎用。欽此。嗣於十二月初八日由管理神機營事務王大臣調入該營任理事官。同年年末,承襲騎都尉世職。十一年三月,經欽派統領馬步兵、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調任通州防營任理事官。同年七月自防營撤回京城,仍派為神機營理事官。九月由總理海軍事務王大臣奏調代理船務章京之差。十二年四月,隨醇賢親王前往巡查北洋一次。十三年,因在神機營當差五年,依例保舉,且於防守通州及巡查北洋事務上出力多,經管理神機營王大臣保奏,同年五月奉上諭:壽山昔以員外郎用,嗣升用郎中。欽此。十四年再由頤和園工程處王大臣舉薦,代理檔子房監修之差。十七年,神機營當差五年可依例保舉,因各項事務出力,由管理神機營事務王大臣保奏,同年五月奉上諭:壽山交部從優議敘。欽此。再,同年,總辦海防軍務衙門五年,因所保各事出力,由總理海軍事務王大臣保奏,同年九月奉上諭:壽山昔以世襲員缺揀用,嗣於任內仍由部以郎中遇缺即補。欽此。又,二十年五月,逢皇太后六十壽辰,恩准在頤和園代理差官,加賞三品頂戴。同年八月十一日日本人進犯,故請戰。緣隸神機營之故,故請由管理神機營事務王大臣代奏情由,願以自身之力前往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軍營效力。等語具奏。奉上諭:著候補郎中壽山調派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軍營以備差遣。欽此。欽遵。即單身一人輕騎簡從,由驛路東行前往奉天。」

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九日,壽山到達依克唐阿大營被任命為步隊統領,與其弟馬隊統領永山共同奮戰。甲午戰爭結束後,壽山隨鎮邊軍遣撤回到黑龍江。因壽山作戰英勇,黑龍江將軍恩澤奏請將其補放為鎮邊軍左路步隊統領,光緒二十二年七月十日壽山接任左路中營統領一職,駐紮在璦琿。「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一日奉上諭:河南開封府知府員缺緊要,著該撫於通省知府內揀員缺,著壽山補授。欽此。」八月初七日,吏部將此咨行黑龍江將軍。就在這個時候,黑龍江副都統景祺因病離職。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奉上諭:黑龍江城副都統員缺著補授河南開封知府壽山調補。」「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奉上諭:黑龍江邊防事務甚為緊要,著副都統壽山幫辦邊防軍務。欽此。同年六月初三日接理黑龍江城副都統印務。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諭:著壽山署理黑龍江將軍印務。欽此。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接任黑龍江將軍一職。」通過上述史料的梳理,我們不難釐清壽山的生平事迹。而壽山生前的最後職務是署理黑龍江將軍、副都統、世襲騎都尉、花翎。

黑龍江省檔案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作編輯的《清代黑龍江歷史檔案選編》(光緒朝二十一年——二十六年),共收入壽山撰寫的公文檔案15件。凡此檔案種種,大略可見壽山的拳拳愛國之心。壽山認為,「璦琿一城為全江之門戶,亦三省之咽喉。外接強鄰,內多伏莽,庫中餉絀,城內兵單,倉無儲備之糧,市無囤積之粟。長江之險為敵所憑,城垣俱無何所倚賴。又兼旗屯凋敝,不善生計,大率室如懸磬,而野恰有青草。若不預圖長策,立一自強之基,設有緩急,戰守均大無把握。欲圖立強,動輒需款。當此帑項支絀之際,為邊城籌此巨款勢必不行,然又不可坐視待困。」[11]147壽山認為自己作為「八旗世仆,世受國恩」,不能「緘默偷安」,因此提出築修城垣炮台江堤、編聯演練旗屯保甲鄉團、提高專辦交涉事件的黑河理事廳品級地位、制定禁止俄人越界漁獵伐木章程、及時安插日益增多的流民等五條建議以加強璦琿邊防建設。

相比較而言,壽山的命運與袁崇煥頗有幾分相似。光緒二十六年(1900)沙俄入侵東北三省,壽山作為黑龍江地方最高的軍政長官,被困齊齊哈爾城,深感恥辱。他服鴉片,吞生金,兩次尋死不成。最終自卧棺中,命令親兵向自己開槍。三槍過後,壽山才氣絕身亡。壽山曾有與妻兒同殉的打算,但因其妻偕子外出,未能如願。比起那些在戰場上臨陣狂奔逃跑的統帥和那些畏縮著不肯聯手出戰的將領,壽山自殺殉國之壯舉可歌可泣。

永山成名早於其兄壽山。「永山系黑龍江城正白旗漢軍倭爾吉布佐領下人,附入京都正白旗漢軍善估佐領下。前於光緒九年八月二十日由頭等蔭生引見,當日奉旨:永山著賞三等侍衛,在大門行走。欽此。是年十二月初八日,蒙管理神機營事務王大臣奏調神機營文案當差。至十三年八月,因當差勤奮,蒙管理神機營事務大臣保奏,於八月二十二日奉旨:永山著賞加四品銜。欽此。十六年,又蒙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調請歸鎮邊軍隨營差遣。三月二十四日奉旨,著照所請。欽此。嗣於是年八月添設鎮邊軍,蒙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委馬隊五起營官。」從壽山和永山的初次引見來看,兄弟二人同日引見,壽山用為員外郎,永山用為三等侍衛。

永山擔任馬隊營官以後,分札呼蘭、綏化一帶,負責剿捕馬賊。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黑龍江鎮邊軍出征奉天,時任馬隊統領的永山在戰場上「踴躍請行,誓滅狂寇。邇來大小十餘戰,陣陣軍鋒,無不怒馬當先,摧堅破銳。有特山路崎嶇,馬隊不得手,該侍衛即下馬步戰,奮不顧身,賊有深畏馬隊之語。(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初十日因分隊進剿,該侍衛慷慨流涕自請獨當一路,堅稱不取鳳城誓不復還……轉戰而前,深入敵所,直薄鳳凰城下,晝夜相持數日。至十九日卯刻,賊三面猛撲,該侍衛力戰,左臂受傷一處,右額顱受傷一處,猶復親執槍械,擊斃悍賊數名,督隊前進,至洞胸一傷,倒地暈絕,忽大呼而起,戈什扶之,堅不肯退,口喃喃囑兵勇好扶壽山殺賊而逝」[11]8。永山之死十分慘烈,但他的忠勇愛國的事迹並沒有像鄧世昌、左寶貴一樣得到廣泛的宣傳。或許是因為永山是旗人的緣故,他的事迹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我們都知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旗人受到社會的歧視。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從官方檔案文件中,真切地感受到永山的英勇無畏精神和愛國壯舉。

壽山長子慶恩的第三房夫人劉淑德在《我所知道的壽山將軍之死》一文中回憶到,「程雪樓繼任黑龍江將軍不久,任袁慶恩為荒蕪(務)局總辦,到鄭家屯墾荒。壽山將軍合家老小都搬到鄭家屯去了。民國後,朱慶瀾將軍把袁慶恩調到省城齊齊哈爾,任命為統領,後又任團長鎮守江橋。吳俊升任黑龍江省主席,又任袁慶恩為旅長。1947年壽山將軍長子袁慶恩患病逝於齊齊哈爾市,終年六十二歲。壽山次子慶祺因病先於慶恩逝世於齊齊哈爾,年僅二十七歲。壽山將軍夫人於1907年因患腹腔病逝於鄭家屯。壽山將軍小女兒因患神經病逝于吉林。壽山將軍有兩個兒子、一個姑娘,都沒留下後人。袁慶恩先後娶了四個夫人,袁慶祺娶了兩房夫人,都沒生育。現在壽山將軍這一支兒是沒有後人了。」袁崇煥的旗人後裔中最顯赫的富明阿、壽山一支沒有逃脫子孫凋零的結局,永山的兩個兒子亦不知所終。


五、對袁崇煥的旗人後裔的追念

同治六年(1867)六月,吉林將軍富明阿為父親趕年修立墓碑,碑文為「大清同治六年六月吉日立皇清誥封振威將軍袁公諱年之墓吉林將軍男富明阿敬立」。[4]據道光四年(1824)的黑龍江城比丁冊記載,其時趕年及其兄弟趕勝、袁德國均已不在人世。結合富明阿「少孤」的史實,趕年應該在嘉慶中期就已經去世。為何富明阿會在同治六年為父親修立墓碑呢?這是因為同治五年富明阿被任命為吉林將軍,其祖父母、父母均被封贈為振威將軍。在此之前,富明阿的父、祖還得到過兩次封贈,所封贈的職務分別是文林郎、昭武章京。同治六年富明阿為自己的父親所立的墓碑並非新立,而是將原有的墓碑進行了更換。

與袁崇煥不同的是,富明阿生前受到清廷的重用和官兵的擁戴,身後受到吉黑兩省官紳百姓的追念。光緒八年(1882)富明阿病逝。應吉林官紳的請求,在吉林省城為富明阿建立專祠。光緒十八年(1892),璦琿官紳聯名請求在黑龍江城為富明阿捐資建立專祠。「協領色凌額等聯名呈稱,已故原任吉林將軍富明阿於道光初年出征喀什噶爾等處,曾著戰功。嗣於咸豐二年復經出師江南、河南、山東、直隸、安徽等省,當經克服蒙城,殲滅苗逆,克複江寧,剿滅巨魁。屢盟朝廷恩施酌庸之典,簡放江寧將軍兼署漕運總督,而南邦是式。嗣任吉林將軍辦理軍務,而東土肅清。迨該將軍歸期病故,其豐功盛列之所在,復蒙盛慈優加恤典,予謚威勤。後經吉林官紳等稟,由將軍希元據情奏懇恩准在吉林省城建立專祠照例致祭等因在案。」在立功省份建立官員專祠是清朝定例,在官員原籍建立專祠則要單獨奏請。「該將軍富明阿自道光年間出征以來,先後已歷四十餘年,轉戰沙場,偉績早留五省……該將軍雖屬歿世多年,而其學心之所注,美德之所流,直與當年戰績同昭美備,誠有令人不忍湮沒之處。是以呈請先於本省地方自行捐款,建立專祠,春秋由地方官致祭。」此祠堂即與富明阿墓相鄰而建。

在《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中還有一件公文,摘由為「為建立已故將軍富專祠代黑龍江副都統壽山叩謝事奏」,時間是「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可惜其封套內的公文檔案與摘由毫無關係。不過,我們可以從簡短的摘由斷定:光緒二十五年(1899)璦琿城內的富明阿祠堂才建成。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之亂,富明阿祠堂被毀,其墓也有被盜的跡象。宣統二年(1910)黑龍江旗務處提出修復富明阿祠墓。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富明阿之孫、壽山之長子、時任黑龍江陸軍第一師第二旅上校旅長慶恩負責修復了富明阿墓,一同重修的還有永山墓。富明阿墓碑正面刻有:

皇清誥封建威將軍袁公諱富明阿之墓

予謚威勤公

背面刻有:

民國十七年吉日孫男慶恩敬立

壬辰端午節[4]

富明阿墓為富明阿與妻孫氏及妾的合葬之墓,該墓出土文物現珍藏在黑龍江省博物館。

永山在中日甲午戰場上犧牲後,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對永山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讚他「幼而學文,心識忠義,長而偉武,胸有甲兵……各路統兵之將,除左寶貴以外,未聞有人殉節。茲該侍衛死難情形,較左寶貴尤為慘烈,其戰功亦不相下」[11]8。「照一二品大員戰死例,給葬銀九百兩,賞騎都尉世職。」同時,清廷「擬在奉省西關三賢祠畔建修專祠以表左寶貴、永山雙忠事迹。」經詢問在瀋陽的師長學友,並未獲知三賢祠或雙忠祠的資料,而且《奉天通志》亦無相關記載。

壽山殉節後,其妻都爾塔氏將壽山靈柩送至杜爾伯特貝子府其內兄處,後即安葬於彼。時慈禧太后、光緒帝逃往西安,交通通訊阻隔。清廷以其妄開邊釁論罪。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月,署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向清廷吁懇免辦,開復原官,照將軍例議恤,予謚,建祠,宣付史館立傳。未獲允准。二年後,再次陳請,才獲准免其查辦,開復原官,照將軍例給恤,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並准附入伊父富明阿專祠,將生平戰功事績宣付史館立傳。正是在這一年,壽山之妻病逝。壽山夫妻合葬之墓在1948年和1958年兩次遭到破壞,現僅可見其陵址。民國十七年(1928),黑龍江省公署在齊齊哈爾關帝廟側擇地建壽公祠,於駟興為撰殉難碑銘,祠在今龍沙公園內。[12]

璦琿袁崇煥後裔中,以富明阿、永山、壽山父子三人最為顯赫,見諸於史料記載的袁氏族人還有漢軍佐領呼沙木寶,三姓副都統、通肯副都統慶祺,署黑龍江城副都統金山保等人。由於歷史檔案、志書內容所限,袁氏家族的普通成員的資料僅見於戶口冊、比丁冊。儘管我們無從了解到他們的生平事迹,但從他們的名字上能夠看出,有官職的家庭多以滿語為後代命名,一般的披甲閑散則基本保持了漢語人名命取傳統。即便用漢語命名,袁氏家族稱名不舉姓的現象同樣說明滿族語言文化的影響。與齊齊哈爾市富裕縣三家子村漢軍旗人一樣,璦琿袁崇煥後裔也已經成為滿族中的一員。


六、結語

從袁崇煥到壽山,一個神奇的軍事世家,得以受到世人的格外關注。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碧血劍》中虛構出「袁承志」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來寄託對袁崇煥的敬仰之情,以至於很多「金庸迷」一口咬定袁承志就是袁崇煥之子。孟森先生為張江裁先生《袁督師後裔考》而作的《袁督師後裔考序》[13]剖析了屠寄《袁富將軍戰略》的內容,肯定了袁崇煥的後裔是八旗漢軍旗人的觀點。王鍾翰先生《論袁崇煥與皇太極》[14]一文不僅將袁崇煥與同時代的皇太極進行對比研究,也特別談到袁崇煥的後裔問題。袁崇煥後裔研究方面的論文為數不少,觀點也有所不同。儘管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對袁崇煥後裔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十分肯定的:從袁崇煥到壽山,前人用生命譜寫的是一曲曲愛國篇章,是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參考文獻:

[1]東莞縣誌[M]//閻崇年,俞三樂.袁崇煥資料集錄.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

[2]壽將軍家傳[M]//黑水郭氏世系錄.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789-810.

[3]吳雪娟,楊靜華.壽山家族世系研究[J].北方文物,2002,(2).

[4]景愛.沙俄侵華的歷史見證——富明阿墓清理追記[J].黑河學刊,1984,(2).

[5]姚玉成,李玲.璦琿富明阿墓出土的一批清代文物[J].北方文物,1994,(4).

[6]金啟孮.滿族的歷史與生活——三家子屯調查報告[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7]林崇山,陳福齡.宦海伏波大事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

[8]西清.黑龍江外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

[9]黑龍江志稿[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10]塔娜,陳羽雲.敖拉·常興詩選[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202.

[11]黑龍江省檔案館,黑龍江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清代黑龍江歷史檔案選編(光緒朝二十一年——二十六年)[G].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12]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中國龍志(文物志)[DB/OL]

[13]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3-125.

[14]王鍾翰.論袁崇煥與皇太極[J].社會科學戰線,1985,(1).

作者吳雪娟

【作者機構】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清末民初北京完顏家族的兩大鑒藏家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