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契丹人的遷徙漢化與姓氏研究

契丹人的遷徙漢化與姓氏研究

摘要:以史料為依據,講述歷史上契丹人的遷徙漢化,研究契丹人的姓氏揭示契丹族消失之謎。

契丹意為鑌鐵,象徵契丹人堅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部落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落,於公元907年建立契丹王朝,後來改稱遼國。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比宋大一倍,北至外興安嶺、貝加爾湖,東臨日本海,西跨阿爾泰山,南抵黃淮海平原,周邊的西夏、于闐、大食、高昌、波斯、吐蕃、吐谷渾、高麗等皆為藩屬國,可謂氣壯山河。

其時,亞歐大陸許多國家均以契丹代指中國,馬可波羅的遊記就稱中國為契丹。契丹人不僅創造了強大的軍事王國,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遼寺和遼塔是其文明程度的見證。中國黃河以北地區保存下來的佛寺和佛塔,多始建於遼代。如,山西應縣的釋迦塔是全世界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塔建築。契丹王朝對各種文化兼收並蓄,吸收中原漢族人才,與西方各國交往獲得生產技術,設五京、兩院,因俗而制,博採眾長,在中國北方開創了一個輝煌時代,為以後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一生戎馬倥傯,勵精圖治,開疆拓土,重視漢文化,開創了遼王朝兩百多年的基業。在一次征戰中,一部落首領不了解中原文化,燒毀了明王樓,他得知後斥責:「真是糊塗蛋,上推七八千年,契丹人與漢人都是一個祖宗,都是三皇五帝的子孫。」可見,其人心胸開闊、雄才大略。

契丹立國218年,先後經歷了九個皇帝,後期衰落,1125年亡於金國。如此一個強大的民族,歷經千年滄桑,似過眼煙雲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現今中國56個民族中沒有契丹族的名稱,但在內蒙古、河北、天津、遼寧、雲南、安徽、陝西等省、區、市都有契丹後裔,東歐、中西亞、東南亞等國也有契丹後裔。

遠古時期,中華大地活躍著四大族群: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族群以農耕為主,南方山地族群以游耕為主,北方草原族群以游牧為主。四大族群相互融合,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包括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契丹原是炎帝的後人。

據《契丹國志》載:「契丹部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機變家為國之後,始以王族號為『橫帳』,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著姓。世里者,上京東二百里地名也。今有世里沒里,以漢語譯之,謂之耶律氏。」也就是說,耶律姓氏是從阿保機老家居住地的地名演化而來。

早期的契丹族無姓氏,初期以地名為姓,建國前後才出現耶律和蕭姓。其中,耶律姓與今西拉木倫河有關,先為部族之名,再為部落之名,後來為氏族之名。契丹人的名字有本名、本字。本名分為初名、大名和別名。契丹建國以後,又有漢名、漢字。《遼史·太祖紀》記載遼太祖漢名為億,初名為啜里支,大名是阿保機。

契丹人的命名頗有趣,不但有百家奴、文殊奴、肖韓家奴、耶律休哥、耶律留哥、耶律朱哥,以「奴」、「哥」命名的名字;還有耶律赤狗、石抹狗狗、耶律驢馬等粗俗名字;還有以兄弟姊妹排行或出生時體重命名的肖十三、耶律九斤等名字;還有以部族命名的耶律迭剌、耶律敵烈、耶律鐵驪、肖女古等名字;還有以宗教色彩命名的名字,如耶律觀音、耶律道隱、肖和尚、肖神觀。

由於宮廷鬥爭、戰亂頻繁和人口遷徙等多種原因,契丹人改姓、改名的很多。例如:

雲南填西有契丹耶律後裔15萬人,其中施甸有9萬多人,姓氏為阿、莽、蔣,後來又衍生出楊、李、趙。施甸契丹耶律後裔改姓之事,族譜各宗支記述較詳。耶律阿保機十四世孫耶律忙古帶為落籍雲南的契丹後裔始祖。耶律忙古陣亡以後,其子火彌赤襲父職任宣武將軍,奉旨赴福建、江西平亂。為避嫌遠疑,稱蒙古人,未隨耶律姓。

火彌赤共有七子,其中阿律牙、阿律周、阿律成鎮守滇西永昌、騰衝、鶴慶等邊塞要地,其後裔歷任長官司、土司等職,守土衛疆。其他四子隨火彌赤離滇西,赴福建、江西平亂,後落籍安徽。

安徽巢湖有契丹耶律後裔2千多人,包括散居合肥、蕪湖、含山、阜陽和南京、無錫、濟南、北京等地在內,總人數有3千多人,姓氏為劉,據巢湖《劉氏家譜》記述,劉氏一世先祖火彌赤為元江西右丞,歿於元末戰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鼎金陵三年,追念前朝忠烈,頒旨齎封火彌赤為「靖節元臣」,迎靈柩歸葬巢縣東炮營村,碑書「靖節元臣火彌赤公墓」,賜後裔劉姓,尊火彌赤為劉氏一世先祖。

清康熙年間刊本《江西通志》名宦篇載宋岳飛、元火彌赤事迹,稱為名宦。《遼史》、《元史》和《中國民族史人物詞典》等史料中均載有契丹耶律家族主要成員自一世阿保機至十五世火彌赤的事迹。

陝西西安的長安區白鹿原,地處藍田猿人遺址與半坡遺址之間的滻河中上游地帶,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厚,空氣清新,無城市喧囂之聲,猶如世外桃源。白鹿原畔有個耶柿村,有耶姓人家1300多人,佔全村人口三分之二,世代務農,村民們都說姓耶其實就是姓耶律,是契丹族的後人。

傳說耶姓人家來源於遼宋時期的一位耶律天慶王,時因戰亂,一位契丹族婦人帶著兒女逃難來到這裡避亂,也有人說是一位契丹族老人帶著兩個孩子來到這裡定居,繁衍生息,有了這個村莊。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他們的姓氏都還是耶律,後來簡化為單字耶,民族也登記為漢族,村民耶天敏說他原來的姓名叫耶律天敏。在一戶村民珍藏的牌匾上,所著姓氏確為耶律。多年來,村裡老人不斷訴說他們來源於契丹族的傳說。時至本世紀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村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耶姓人家尋根認祖的願望愈加強烈,近年出生的孩子已有多名恢復了耶律姓氏。

據考證,遼宋時期戰爭頻繁,遼國確有耶律天慶王其人。史載天慶王耶律尚奉旨伐宋,死於戰事。小說《楊家將》和戲劇《金沙灘》講的就是天慶王於金沙灘設雙龍會邀宋太宗赴會。楊業知有詐,命長子楊延平假扮宋太宗,眾子隨行。席間耶律休哥舞劍,伺機刺殺延平,延平識破,以袖箭射死天慶王。引起遼兵四起,楊家多人戰死。有人分析認為,遼國宮廷鬥爭激烈,天慶王死後失勢,眷屬被迫南下長安逃難完全有可能。其時戰亂,對逃難者來說,為安全脫險不敢暴露原先的貴族身份,因此缺失證物。這與落籍雲南、安徽的契丹後裔不同,他們的祖先率軍征戰,有史料佐證。

天津寶坻有耶律各庄,村民多為劉姓。據當地人說,建村時間為蒙古汗國時期,當地人還說,耶律各庄劉姓人家本姓為耶律,源於耶律兼稱劉氏。村民多為坐地戶,是當年隨蒙古軍南下征戰來到這裡定居的,後來形成耶律各庄村,世世代代在此居住。

歷經千年滄桑,契丹族如同過眼煙雲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主要是歷史上胡漢之爭異常激烈,大漢族主義者視契丹、蒙古為異族夷狄,稱胡虜韃子。如,元末「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真實故事,造成很多契丹人、蒙古人遭迫害,四處流散,有的隱蔽山林、有的流亡海外、有的改名易姓,有的改稱其他民族,因此現今中國56個民族中沒有契丹族的名稱。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契丹民族不是消亡了,而是漢化了,正如史學界一位哲人所言:「如扔在大海中的冰融化了」。漢文化的強大根基,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和包容性。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異彩紛呈,積累並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具有神奇魅力。

歷史上少數民族曾經入據中原建立遼、金、元、清等朝代,遼、金、元、清消亡,遺下的臣民並沒有消失,大部分漢化,習漢俗,說漢語,融入漢族;一部分融入蒙古等民族,還有一部分保留著本民族的一些習俗。例如,現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和新疆塔城、遼寧等地的達斡爾人,人數約13萬多人,姓氏稱哈勒、莫昆,後來簡化為蒼、莫、孟、金、訥、德等單字姓。他們狩獵捕魚沿襲了契丹人的方法,使用的大軲轆車也沿襲了契丹人的製作傳統。

而今,我國正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構築我們的精神家園。因此,當我們站在時代的前沿和大歷史觀的高度來看歷史,尤其是遼金宋元時期的歷史。唐末五代南朝北國時期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時期,其時南北民族融合進展較快。……由此可見,契丹、蒙古等民族與漢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華大家庭的成員。

作者介紹

劉平貴,辛亥烈士劉之良嫡孫。陝西辛亥後裔聯誼會副會長、西安巢湖商會顧問。著有《辛亥巢湖劉氏雙烈》、《遊子追夢記》等書。

《辛亥巢湖劉氏雙烈》為紀實文學作品,屬於辛亥革命系列叢書,主要記述辛亥革命中巢湖劉氏雙烈劉之良、劉之堂的革命事迹,以及劉氏後人恪守「忠義傳家」遺訓的有關事迹。

辛亥雙烈

舉人劉之良,天長縣教諭、泗州知州。響應孫中山,投身辛亥革命及反袁鬥爭。結識徐錫麟、秋瑾等革命志士,參加光復會活動,並出賣家產資助光復會。其弟武舉人劉之堂,為兄衙署幕賓,助兄聯絡會黨人士,往返皖浙,出入秋瑾、錫麟宅。兄弟二人受龔振鵬指派,在巢縣「劉家老屋」建立了黨人機關。

安徽討袁軍失敗,倪嗣沖捕殺反袁黨人,在巢縣破獲黨人機關。劉氏兄弟被俘,於1913年在安慶就義,史稱「辛亥雙烈」。1927年北伐勝利後,劉氏靈柩迎歸巢縣,葬於東炮營劉氏祖墳;1958年,劉氏墓被毀。2015年3月,巢湖市人民政府啟動慰烈工程,在南山烈士陵園重建「辛亥巢湖劉氏雙烈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憶是巢州 的精彩文章:

小城巢湖為什麼這麼乾淨?看哭了……

TAG:最憶是巢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