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戰時延安緊急撤離優先等級:遇到危險專家先撤,領導殿後

戰時延安緊急撤離優先等級:遇到危險專家先撤,領導殿後

作者:熊爸

(一)

1938年秋風蕭瑟的時候,一個17歲的青年人踏上了西去的道路。

他出生在華北平原一個小縣城的殷實之家,從小聰慧好學,讀了中學。在當年那個貧窮落後的中國,他應該算是為數不多的「苗子」。

他要去的地方,叫延安。他肯定是知道那個地方滿地黃土貧瘠無比,比不上霓虹閃爍的重慶或者南京。

但他卻堅信,延安是個有希望的地方,於民族,於自己。

經過三個月上千公里的徒步跋涉後,他和一群和他相似的人到達了延安。在那裡,他們有了一個新的共同身份——抗大第5期學員。

環境比他想像的還要艱苦,原來一直生活優裕的他只有小米土豆來果腹,偶爾還要吃原本喂馬的黑豆。

但在精神上,他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有從湖南來的中年人會和他們坐在一起討論抗戰形勢,有從四川來的老總會手把手地教給他們打仗的經驗,另外來自五湖四海的很多牛人也會和他們一起坐在地上打草鞋和學習。

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和每個同學的才華和潛力也被精準地識別出來,有的被重點培養打仗能力,有的被重點培養群眾工作……而他,在畢業後被選拔進了一個叫軍委二局的單位。

他叫宋兆宜。這個名字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隱蔽在了風聲之中。

(二)

從此又過了10年。

當年在延安時那個貧窮的弱小的紅色政黨,已經來到了大城市北京,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這個政黨是如何實現逆襲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但有一點原因是公認的,那就是這個黨是識才得才的。

前面提到的那個宋兆宜無疑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以其出身和人脈,他本可以選擇跟著國民黨輕鬆謀個一官半職,但這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卻最終堅定地選擇了跟著共產黨吃糠咽菜,並毫不吝惜貢獻出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

我也是很偶然才讀到了他的事迹,在抗大畢業後的那10年里,他躲在一個幾乎不能遮擋風雨的破房子里,每天與電台聲波做伴。而就在這間破房子里,軍統、中統的密碼幾乎悉數被他所破譯,截獲了數以萬計的情報。這在世界情報界中,都堪稱奇蹟。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莫過於此。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僅僅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當年的延安猶如在黑暗中的燈塔,吸引著全國的青年才俊前往投奔。而這些青年才俊在經過淬火歷練後,又猶如一把星火被撒到了全國。「教之、養之、取之、用之」,他們有的去帶兵打仗,有的在地方發動群眾,有的在隱蔽戰線進行鬥爭……

有人回憶那個年代的熱血情景:一批中國最有才氣的理科生們為八路軍造武器,一批最有才情的藝術家為共產黨搞宣傳,一批最能吃苦最有熱情基層工作者為共產黨凝聚人心,甚至連很多日軍俘虜都全心全意替共產黨瓦解敵軍。

當這些人都在各種領域展示才華並發揮驚人的力量時,這個黨這支軍隊的勝利難道還令人驚訝么?

(三)

當時國民黨有沒有人才?當然有。

翻看一下國民黨將領名錄,其中有一大批名校背景、履歷顯赫,水平不可謂不高,人才不可謂不多。可這樣的人才,為何卻在與共產黨將領的一次次交手中,一敗再敗呢?

1945年重慶談判,蔣介石侍衛們曾對毛澤東身邊的東北籍警衛蔣澤民嘖嘖稱奇。在他們看來,毛澤東警衛既不是湖南老鄉,又不是山頭嫡系,怎麼敢放在身邊用呢?

淮海戰役是關係國共命運的決戰戰役,可就這麼一個關鍵的決戰,蔣介石卻用一個「長腿將軍」劉峙任主將。理由呢?據說是蔣介石覺得劉峙比較「聽話」。「聽話」的副產品,就是猶豫、觀望、不敢擔責、不敢決斷。於是短短几十天時間裡,80萬美械大軍就灰飛煙滅了。

黃百韜算是國軍黨軍隊中少數能打的將領,可從來就是被各個派系打壓的對象,只能在內外對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別人被圍他必須去救,自己被圍卻無人會管。最終第七兵團碾庄一戰,黃百韜戰敗自殺。

反觀當時的解放軍,華野陳毅地位高資格老,卻甘當人梯讓粟裕大展宏圖;中野四縱陳賡不顧巨大傷亡甘打阻擊戰「啃骨頭」,才有了其他部隊「吃肉」一舉圍殲了黃維兵團。

有人說,共產黨的人才總能夠發揮百分之百的作用,而國民黨的人才最多才能夠發揮百分之十作用。

其實就算百分之十估計也大多消耗在內耗之上了。不是浙江人、不是黃埔出身、不進嫡系、不跟對「山頭」……就算再有能力有本事,也難被委以重用。恐怕有點氣節的人才,都背離那個黨、那支軍隊而去了。

(四)

有人曾總結過國民黨為何失敗,說:蔣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共產黨正相反,用人才不用奴才。

其實縱觀共產黨發展壯大史,正是一部發現人才、愛惜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的歷史。

延安時期制定的緊急情況的撤離方案,當時並不多的傑出知識分子甚至是優先於黨的領導人先撤離的;解放戰爭後期,周恩來親自寫信,一位位地去爭取國內卓有成就的傑出專家留在大陸。

1956年錢學森回國後參加全國政協的宴請。請柬上寫的是第37桌,可他到了宴會廳,卻在第37桌找不到自己的名牌。這時,工作人員領著他來到第一桌,在緊挨毛澤東座位的右面——第一貴賓的位置,寫著錢學森的大名。原來毛澤東在審看宴會來賓名單時,用紅鉛筆把錢學森鉤到了第一桌。

4年後,中國第一顆導彈實驗成功,8年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實驗成功。當年中國缺錢、缺物、缺技術,但用好了人才彌補了這一切缺失。傑出的人才能夠做出什麼貢獻?歷史已然說明。而那些偉大成就的背後,是一定能從當時毛澤東那支紅鉛筆上找到原因的。

共產黨為何能用好人才?是高官厚祿么?那國民黨可以給得更高。是優越生活條件么?那海外可以給得更好。其實都不是,這個黨這支軍隊能夠給人才以情懷的安放,無比的尊重和信任,還有施展能力抱負的空間,這才是人才趨之若鶩的密碼。

(五)

當年宋兆宜們奔赴延安時候,他們一定想像不到,80年後的2018年,這個黨這支軍隊會與當年有著怎樣的不同。

當年這個黨處在延安簡陋的窯洞中,國家和民族正處於亡國滅種的懸崖之邊,而今天這個黨正領導著一個強大的國家前進,規模和體量已經令世界側目,富足和強盛已經觸手可及;當年這支軍隊只有小米加步槍,而今天,航母、大驅、殲20、航天飛船都已經進入其武器庫……再也沒有敵人敢輕視他的力量。

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發展的鐵律是不變的:得人才者贏未來,失人才者失未來。

80年前,在民族危難的關鍵時候,黨和軍隊過好了選用人才這一關,從此贏得了勝利;80年後,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候,同樣會過好這一關,真正贏得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功臣逼婚槍殺女友,讓其抗日戴罪立功?倆例戰將殺人案對比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