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家評論(2)——王連坤

作家評論(2)——王連坤

熱血真誠寫人生

——王連坤報告文學閱讀札記

1、

偶然的原因,在二中黨支部書記王玉璋的書櫥中,發現了其叔叔王連坤的《濤頭擊浪》一書。由於被其書名的大氣所感染,便隨手翻閱起來,扉頁是王老師的風格照,他站在長城的一角,手扶欄杆,平靜、凝定,若有所思,照片下是他的簡介。王老師曾做過政宣幹部、報刊記者、鄉黨委書記等職。在工作之餘,創作了門類繁多的藝術作品,並在全國省市屢屢獲獎。他創作的作品有劇本、小說、散文,並工書法,愛好古詩詞,尤愛報告文學,作品在全國報刊雜誌上發表約30萬字。如此豐富的藝術創造,如此豐碩的創作成果,令我感佩。

從他藝術作品創作的門類和高度上來看,使我感受到他所具有的「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的大家風範。再往下看吸引我的是他自寫的《六十抒懷》的詩:「壯心未與年俱老,直超古稀猶覺雄。吟詩作詞舞文墨,大風歌唱夕陽紅」。從詩的內容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澎湃的豪情,由此,我想到了宋代「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陸遊的詩句。

大凡熱愛生活的人,無論年齡大小、人生順逆、生活貧富,但其內心總是激情昂揚,總是向著未來,並能堅毅地向著目標邁進。除去詩歌的內容對我產生如上感受以外,我這個不懂書法的也對他的書法藝術的感染力所吸引、所震懾,引我反覆地看,反覆地琢磨。按字體,他的這幅《六十抒懷》屬於行書,但又有草書的因素。行筆寫出他人格的端直,草劃呈現出其內在生命的蓬勃。書法歷來是情感的符號,是內在生命的外化。而整幅內容給我以「陽開陰闔,雷動風飛」的感覺。其筆力、其氣格、其飛動難以束抑的超邁、其整體的和諧、其驚人心魄的美感,和內容相得益彰,相互輝映,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2

《濤頭擊浪》共三卷:第一卷為報告文學,第二卷為革命故事,第三卷為人物通訊。我細讀了報告文學中全部9篇文章。我發現,報告文學所寫到的人物,谷玉生、張立成、張志剛、邱希忠、滕正申、劉傳才、陳福元等,這些人物都是改革開放以後,臨西各條戰線上湧現出來的就如作者所說的「風流人物」,他們或帶領村民致富,或使工廠得到發展,或在某一個行業獨領風騷,對他們我們不少耳熟能詳,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由於他們的奮鬥,而改變了我們周圍不少人的生活,改變了我們區域的面貌。

由此,我想到了什麼才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什麼才是為民眾服務的作家,他們的特質是什麼?

中國的藝術,洶湧著兩條河流:一條是以《詩經》為源頭的現實主義創作之流;一條以《山海經》《楚辭》為源頭的浪漫主義之流。兩條河流都出現了邴彪千古的大家。不管是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他們都以現實為基點,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法,表達人間的喜怒哀樂,表達人民的心聲。也就是說,大凡一個負責人的作家,他們都是以現實為基礎,即「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種為「為時為事」的創造理念,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精神的體現。再具體點說,優秀的作家都有一種對現實的關懷,通過自己對人物的塑造,來樹榜樣、正世風、明教化、純人倫等。

在一個縣域之內,可能沒有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人物出現,但總有一些不息的奮鬥者需要我們歌頌,總有一些獻身者需要我們塑形,總有一些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需要我們發現,而作為一個作家如果沒有一種堅韌的責任意識,沒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擔當,是不會為這些人物動筆墨的。王連坤老師的責任擔當精神無疑給每一個寫作者樹立了榜樣。

3

對於文字,我喜歡王蒙的行雲流水汩汩滔滔,喜歡范曾的天風朗朗大氣渾厚,喜歡余秋雨的的精準、深刻與綿長。寫作,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它既是內在生命激情的外在體現,也是思想情感的自然呈露。說實在的,王老師的文章,首先是由於其華美、大氣、真摯、深刻的語言才使我讀進去的。我很長時間沒有被契合自己心境的語言藝術所感染了,而我讀到這樣的文章,竟然發出了」臨西的作者中竟然有這樣好的語言表達」的驚呼。

「人生是一條河。是河,總會有澎湃的時候;人生是一本書,這書,應該讓人喜歡,叫人耐讀;人生是一次旅行,旅途風光無限,但只有肯努力攀登的人,才能欣賞到沿途迷人的風景,才能夠享受到達頂點的喜悅和榮耀。產房是人生的起點,墓地是人生的終點。不管是大人物亦或小人物,其偉大或者渺小,輝煌或者平淡,富有或者貧窮,榮光或者灰暗,皆不過如此。區別只在:是否儘力挖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是否找到了用武之地——為民眾、為社會,還是為自己。」這是《高哉立成狀哉立成》這篇報告文學開頭的話。這段話激情和理性相互照耀,從不同的方面對人生進行了解讀,而最終歸結為有意義的人生在於是否能夠「儘力挖掘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是否找到了用武之地」,沒有對人生萬物的體驗,沒有對芸芸眾生的洞察,沒有對人間萬象的關照,是不會有如此精闢論述的。它可以看做一篇獨立的「人生論」。而在他的幾篇報告文學中,這樣的深刻精闢富有情感的論述比比皆是。「面對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層面,世間百態,人情萬象,各種各色的人皆粉墨登場,演著一出又一出生動鮮活的悲喜劇。在這一出出的悲喜劇中,人世間的美醜、善惡、真假、高下、優劣、真是洞若觀火,了了分明。」這些精闢的人生感悟,來自於他對人生全局的把握,來自於他深沉的思想,也來自於他敏銳的眼光和對正義堅守。

優秀的報告文學是一種立足於社會生活和時代現實,真實性、時效性、文學性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對現實、對社會、對生活及時而理性的參與並干預。它在紛亂的社會現實面前有一種行動的能力,有一種獨立而準確的解釋力,有一種直抵內部真相的干預力。它時常讓讀者閱讀時,感受到事態的軌跡和所嚮往的前景,它不是簡單地對生活「照相式的截取」和「技術化的剪裁」,而是整體把握後的審視。好的報告文學對讀者會產生一種抵達心靈的力量。我從王連坤老師的報告文學中,體會到了這種力量。它既關連著臨西改革開放後的歷史事實,也抵達所寫的各個人物的精神視閾,從而產生一種震撼心魂的力量。

4、

讀完王老師的9篇報告文學,我還想到兩個問題,一是文章的深度是如何形成的?一是草根作家有什麼樣的使命?

我們先看兩段話:「農村幹部最大的顧慮,是怕種了蒺藜紮腳。都是鄉親近鄰,年年月月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村,續起來,不是沾親即是帶故,低頭不見,抬頭見,碰頭磕臉,抓破麵皮,積下仇恨,不光自己這輩,還牽扯後代。為人處世,他們盡量求活路,而不願把鄉鄰得罪了。」(《能人邱希忠》)不僅村莊如此,具體我們小小的縣域大概也如此。這是對事態人情的一種深刻的揭示,這種深刻的揭示體現了生活、人際交往的真實狀況。而這種深刻是和作者多年的鄉鎮工作,和村民耳鬢廝磨的收穫,因此,對生活能夠深刻的認知,離開了深入生活是很難做到的。當然,有生活不一定能看得深細,察得精準,還必須具有善於體悟的素養,以及對生活真摯的愛。不少人,自己對人生沒有一種正確的價值觀,為人處世沒有真誠的心靈內核,寫的再多,也只不過是生活的流水賬。當然,一個人的文化視野,也是達其深刻的一個重要因素。請看下面的一段話:「中國農民從民族文化中繼承下來的真誠、質樸、寬厚,以及浸潤在他們血液中的仁慈、善良、惻隱,他們那種對於傳統道義的擔當,對於邪不壓正的執著,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賴以生髮凝聚力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大文化的根本。」(《張志剛其人其事》)這段話,既有對中國農民性格特點的總結,也有民族文化特點的介紹,還有對農民特點和民族文化淵源的關係的揭示。我們說這就是視野,這種視野必能提高對生活關照的深度,對人性體察的深度。

目前,人們的寫作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自娛,二是愛好,三是責任。他們的層級應該說是逐漸提升的。而王連坤老師的寫作,從他對現實深切的關照,從他投入的真誠來看,顯然是責任。在我們的周圍,無疑有不少「草根作家」,其追求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僅僅為了自娛或個人愛好,是走不遠的。當下,面對商品大潮、「三屏」文化的衝擊,一個真正的作者,或者一個要想從草根進入真正文學殿堂的作者,沒有一種對文學朝聖的心態,沒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沒有敢於擔當的精神,也許在狹小的天地里能夠獲得些許的滿足,也許在咀嚼自己的人生悲歡中能獲得些許的認可,但絕對成不了一個真正的「作家」。因為,一個人的心中沒有責任時,他寫出來的作品也將缺乏一種大胸懷,大視野,大境界,缺乏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當然其作品也就很難像文學史上許多公認的文學大師那樣,在讀者心目中樹立起道義的偉大形象。

王連坤老師,以他的勤奮、激情和才情,用自己的創作,在反映臨西時代變化上,豎起了一塊豐碑;他取得的成績,在我所知道的範圍內,至今是高標獨樹的。他給我們的啟發是,寫作不管是專業寫作,還是業餘寫作,一定關注現實,一定要反映我們身邊的平凡,反映我們偉大的時代,自己情感的脈搏一定和時代共同跳動,這樣我們也才會走的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兒童自殺的嚴重現象為中國敲響了警鐘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