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半糖尿病患者前期未被診斷 採用「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帶來福音

一半糖尿病患者前期未被診斷 採用「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帶來福音

來源/

《中國糖化血紅蛋白高峰論壇》主辦方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施捷)「相較於傳統診斷指標,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不受急性的血糖波動影響,因此患者無需空腹或在特定時間采血,並且它可更準確地反映關於糖尿病的存在和嚴重程度的信息,對於糖尿病的篩查、診斷、監測及預估糖尿病患者慢性併發症的風險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上周末在廈門舉行的《中國糖化血紅蛋白高峰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卞華教授指出,儘管最新版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指導臨床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HbA1c檢測在全國範圍內仍未得到廣泛的臨床應用。有研究顯示,我國仍有超過8,700萬的糖尿病患者不檢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

近年來,糖尿病發展趨勢迅猛,防控難度不斷增加,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2015年我國糖尿病患者已經達到1.09億人,佔全球患者的26%。預計到2040年,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將達到1.51億人,相比於2015 年增加近50%。然而根據2017年IDF的數據統計,約有50%的糖尿病前期未被診斷,導致患者未能及時進行糖尿病防治。

目前我國臨床普遍應用的糖尿病診斷指標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和空腹血糖(FPG)。但多項研究發現,由於個體內差異以及操作標準不同,OGTT與FPG診斷糖尿病的符合率存在明顯差異,可能造成漏診。「與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和空腹血糖(FPG)直接檢測血糖水平不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葡萄糖與血紅蛋白結合緩慢形成的非酶促反應產物,可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卞華教授強調說。

據介紹,200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和國際臨床化學家聯合會(IFCC)共同推薦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用於糖尿病診斷。2010年,ADA指南將HbA1c≥6.5%正式納入糖尿病診斷指標。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在條件具備的國家和地區採用這一切點診斷糖尿病。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潘柏申教授則表示,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糖尿病診斷金標準,糖化血紅蛋( 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糖尿病臨床診斷、治療監測和預後評估。他希望隨著國家食葯監總局批准全新的cobas c 513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正式在中國上市,將為在我國推進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標準化、提高檢驗結果準確可比性起到積極推進作用,「在更短的時間內為臨床提供高準確度和精確度的檢測結果,幫助醫生快速、準確診斷並監測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為糖尿病患者帶來更大臨床獲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 的精彩文章:

2018年ADA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解讀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