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救老鄉給的一個饅頭,他們全連掰著吃……

被救老鄉給的一個饅頭,他們全連掰著吃……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一紙命令》,這是一個年輕軍官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寫的是他最熟悉的軍營生活。作品首次全景式展現了基層軍營的真實生活,透析基層官兵的真情實感,也是聯勤保障部隊成立一年來的首部長篇小說。讀者可由這些人物窺見當代軍人的內心世界,可以感知年輕一代軍人的精神追求。

中國軍網微信將陸續刊發小說《一紙命令》中的精彩章節。謹以此向軍隊改革期間的全體戰友致敬!

第五十六章:抗震救災·上山搜救

高山、密林、斷崖、峽谷……

彭州大地平日里秀美的風景,此時卻成了道道「攔路虎」。

5月18日,王春陽帶領大家進入九峰山展開搜救,4個多小時了,戰士們沒有休息片刻。

「快看!那裡有一片倒塌的房屋!」他們來到一個山谷,發現這裡零散地住著幾戶人家,幾名村民眼巴巴地望著這群頭戴「八一」軍帽的「天兵」,語無倫次地說:「6天了,我、我們終於得救了!」

王春陽問:「以前這裡來過部隊嗎?」村民們搖搖頭。

王春陽又問:「政府有人救濟你們嗎?你們怎麼生活的?」一名村民說:「地震發生後,我們就與外界中斷了所有聯繫,我們這都已經斷糧好幾天了,每天只能喝點稀粥過日子。」

王春陽喊來尚思遠說:「大家分點乾糧給他們吧。」

戰士們紛紛取出乾糧,送給村民吃,村民們大口地吃了起來。村民們實在是太餓了,大家給的那些很快就吃完了,大家索性把乾糧全部分給了村民,一點也沒剩。

災區流傳著「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說法,災區的飲用水都是從外面拉過來的,沒有防疫部門的許可,河溝里的水是禁止飲用的,王春陽他們此刻根本沒有辦法補充水。

沒有了乾糧,水也沒有了,所有通訊又全部中斷,無法與山外的指揮部取得聯繫。

是先回指揮部補充物資,還是繼續上山搜救?王春陽一咬牙,對大家說:「前面可能還有這樣的村子等待著我們去救援,既然我們走到了這裡,就不能往後退,食物我們隨後再想辦法吧。」

大家繼續向山上挺進,又過了2個多小時,他們來到一片廢墟處搜救,尚思遠突然大聲喊道:「連長,您看,這裡有一袋麵粉。」王春陽一看,果然有一袋麵粉,已飢腸轆轆的大家,都眼巴巴地望著。

這時,過來一位60多歲的老大爺,指著這片廢墟說:「沒了,沒了,什麼都沒了。」攀談中,王春陽得知,這裡原本是老大爺的家,一家人都還在,可大半輩子置辦的家當都擱這了。王春陽明白這麵粉肯定也是大爺家的,就讓人把麵粉還給了老大爺。

人心都是肉長的。老大爺推脫不過,就到不遠處的臨時安置點,和鄰居一起用這袋麵粉蒸了一大籠饅頭,送到王春陽等人面前說:「娃子們,先吃點補補體力吧。」王春陽一看這種情景,連忙說:「不行,不行,我們不能拿你們的糧食。你們就剩下這些東西了,我們不能吃。」

「撲通」一聲,老大爺淚流滿面給在場的官兵跪下了,哽咽著說:「我們的命都是你們給的,吃點東西又算什麼?你們什麼東西都不吃,我們看著心疼啊!就算我求你們了,拿著吧。」

一旁的鄉親看到老人跪下了,也都不約而同地說:「收下吧,求你們了。你們再不吃東西,我們就不讓你們幹活了,也不讓你們救了。」

聽到這些話,王春陽的眼眶濕潤了。他拉起老大爺說:「好好,我收下,但我只拿一個,剩下的您留著,我們餓了再找您要。」說著,王春陽還掏出幾十塊錢塞到老大爺手裡,沒想到,老大爺把錢丟在地上說:「拿你們的錢,讓我的老臉以後還咋見人!」

王春陽拿了一個饅頭,感覺手裡沉甸甸的,這哪裡是一個饅頭,分明是鄉親們對解放軍的一片深情啊!王春陽讓大家排成隊,每人分一小塊饅頭,就這樣全連人員吃了一個饅頭充饑,繼續投入救援中去。

走到一個山坡的拐彎處時,路遇幾名群眾,指著遠處說:「山上寺廟裡可能還有被困的倖存者。」一聽這個情況,大家立馬提起了精神,可上山的路異常艱險,已卸掉軍銜的朱宏運站出來說:「連長,我有經驗,讓我上!」

朱宏運小時候家裡窮,經常到山上採摘野果,練就了一身爬山功夫。王春陽同意了他的請求:「老朱,你給我們帶路,我們在後面跟著你。」朱宏運沉著冷靜地帶著大家繞亂石、涉激流,在沒有路的地方用鍬硬是開闢出一條路。

離寺廟還有300米時,一處40多米長的滑坡橫在面前。朱宏運系好繩索,仍是第一個通過。剛爬不到5米,餘震發生了!腳下的坡石突然鬆動,整個人立即向懸崖下滑去……

危急中,朱宏運沒有慌亂,而是四處打量,敏捷地抱住一棵被巨石砸斷的樹,任憑如雨般的碎石打在鋼盔和身上。大家都為他驚出了一身冷汗,幸好有驚無險。1個小時後,朱宏運一瘸一拐地帶著大家到達寺廟,可他們搜尋了2個多小時,也沒發現有人,看天氣慢慢陰了下來,王春陽只好帶領大家往回撤。

返回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用手抓住路邊的樹枝,一步一滑地小心前進,渾身都沾滿了泥巴。許多人的手上和臉上都被帶刺的樹枝划出一條條血痕,衣服也被劃破好幾處。王春陽的膝蓋也磕破了,不時有鮮血流出。在通過極度艱險的路段時,尚思遠不小心滑了一跤,身體差點懸空。王春陽大聲提醒:安全第一,大家一定要集中精力。

天漸漸黑了下來,強行下山可能有極大的危險,王春陽只好命令大家停止前進。他對大家說:「現在下山太危險,我們只能先在山上待一晚了。」王春陽看看地圖又說,「這裡也不是久留之地,我們必須穿插到左側的大路上去。」

王春陽帶領大家又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了一條盤山路上。這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由於沒有住處,雨又不停地下,王春陽他們進山時是臨時受命,對山中艱辛預料得不足,全連只帶了為數不多的雨衣。

王春陽擔心餘震可能會震落石塊,就吩咐大家選擇一處相對開闊地,兩三個人鑽到一件雨衣下面避雨,背靠背坐在地上熬過了一夜。漆黑的雨夜,當閃電划過天空,山間的那一抹綠色顯得莊重而又令人敬佩。

第二天清晨,陰冷的風還在呼呼地吹著,一輛軍用小車緩慢開過來,江耀武旅長從車上下來,看到眼前的一幕,感慨地說:「紅軍的優良傳統沒有丟,沒有丟呀!」

王春陽這時醒了過來,見旅長站在眼前,揉了揉紅腫的眼,又猛烈地咳嗽了幾聲:「首長,您怎麼來了?我這不是在做夢吧!」

江旅長一拳捶在王春陽胸口上說:「想得倒美,你小子做什麼美夢呢!」

王春陽一個趔趄向後退了退:「首長,不是在做夢,不是在做夢!」

江旅長問清了情況後,激動地說:「你們讓我想到了當年解放軍露宿上海街頭的情形,真不愧為新四軍的傳人呀!」說著,江旅長讓司機從車上搬下一箱礦泉水和一些乾糧。

王春陽分給大家後,大家狼吞虎咽吃了起來。江旅長笑笑說:「小夥子們,慢點吃,慢點吃,各處的救災物資正源源不斷地送來,大家以後不用再為吃喝發愁了。」

果然,不一會兒,一輛卡車滿載著救災物資駛來,王春陽帶領大家趕緊卸下一些,他要分給山中已經斷糧的村民。隨後,王春陽又帶領大家把村民全部轉移了出去。

所有的艱難都是相似的,遇到的危險卻各有各的不同。就是在亂石紛飛之中,在餘震不斷之際,無論山再高、路再險,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王春陽他們都要用自己的雙腿走遍一座座深山中的每一戶人家,搜尋到可能被困的每一個群眾。

5月19日14時28分至31分,正在搜救路上的王春陽聽到了不絕於耳的汽笛聲響徹山谷。原來山上有這麼多救援部隊呀,王春陽立馬命令大家原地靜立默哀。

當悲鳴的防空警報和汽笛聲劃破長空,13億中國人起身肅立,低首默哀。

這一刻,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神州共悲;這一刻,山巒無語,江河嗚咽,舉國同哀!

為汶川大地震中我們的同胞失去的生命,為汶川大地震中我們的同胞遭受的災難……

默哀完畢後,王春陽面向大家說:「今天,是我國為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難同胞設立哀悼日的第一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為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舉行的全國性哀悼活動,也是第一次為在自然災害中罹難同胞降半旗致哀!」

大家一臉的凝重,王春陽說:「我國這次共設立了7天默哀日,我們多救人就是最好的默哀。」

路上,王春陽邊走邊向大家介紹:「當出現災難性事件或重要人物逝世時,大多數國家可設立全國性的哀悼日來寄託哀思。在此期間,通常國內所有的政府機構、駐外機構下半旗,停止公共娛樂活動,舉行默哀儀式等。」

王春陽還說:「從新中國1949年成立到現在一共是41次,其中為國家領導人設立的有31次,第一次是1950年任弼時逝世時……」

「王春陽收到回答,王春陽收到回答!」突然,對講機里傳來營長米向前的呼叫聲,王春陽知道又有新任務了。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王禮光,男,1982年12月生,安徽阜陽人,少校軍銜,現任鄭州聯勤保障中心宣傳處幹事。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前衛報》等軍內外媒體發稿千餘篇。

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王禮光 著

授權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