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硬體資訊:QLC後面居然是PLC!5bit SSD顆粒也要來了?

硬體資訊:QLC後面居然是PLC!5bit SSD顆粒也要來了?

新聞1:4bit QLC/5bit PLC固態盤齊來到,1元1GB

SLC的固態盤在如今的市面上已經是鳳毛麟角,MLC也越來越少,TLC開始成為市場的絕對主流。1月15日,TheReg撰文,談到了QLC快閃記憶體的未來和3D NAND之間的關係,還是非常有趣的。QLC顧名思義,就是4bits Cell,電信號存儲的密度更高。其實早在2009年,SanDisk(閃迪)就試圖用43nm工藝製造QLC快閃記憶體,但因為錯誤率奇高,不得不放棄。

錯誤率是Flash快閃記憶體一座不可避免的大山,通常的處理方式是主控中加入ECC校驗技術,即在數據位中插入校驗位。

說到這裡你就明白了,數據位越少,出錯率必然越低,所以從存儲方式上,SLC必然是最扛用的,其次是MLC、QLC……

同時,工藝也是如此。製程越先進,ECC校驗位就要增多,糾錯難度就越高。

而閃迪之所以搞不定錯誤率這個問題是因為當時3D NAND還沒發展起來,基於43nm工藝的2D平面來做校驗,要想數據達到一定的準確率,要不容量很小,要不成品尺寸巨大。

而隨著3D NAND的成熟,TLC甚至QLC的未來突然豁然開朗起來。由於3D構造方式的優勢,浮柵周圍形成一圈作為支柱通道,面積增加3倍,所以30nm做出了90nm的效果,糾錯難度大大下降。

如圖所示,同樣是15nm級別,MLC快閃記憶體只需要50個ECC校驗位,而TLC則需要多達75個。

可在3D QLC快閃記憶體時代,20個ECC校驗位都綽綽有餘。

Objective Analysis的專業人士Jim Handy撰文指出,所以,他說PLC快閃記憶體(5bits/Cell)是必然,因為一個最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原來1TB QLC SSD立馬增大到1.25TB,屆時的1元1GB才會有可能。

糾正一下啊,1元1G時代,本來就可以有的,只不過多虧了三棒。至於QLC,PLC的話題我就不去爭了。反正,容量大,保質保量,就是好事!順便我們來普及以下未來的顆粒都叫什麼名字吧!(源自reddit)

6bit:HLC(hexa)

7bit:SELC(sep)

8bit:OLC(octa)

9bit:NLC(non)

10bit:DLC(dec)

11bit:ULC(undec)

新聞2:前AMD大牛操刀 Intel重回獨顯,兩款新品曝光

上周一(1月8日),Intel正式發布了8代酷睿處理器家族新成員,後綴為G的Kaby Lake Refresh晶元。這五款產品覆蓋Core i7和i5,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MCM多晶元封裝,集成了AMD Vega M定製GPU和HBM2顯存。

由此,最高端的i7-8809G的圖形性能一舉超越了GTX 1060 Max-Q,將成為新一代遊戲本的一種集成度更高的晶元解決方案。

不過有趣的是,即便有如此之強的Vega輔助,Intel沒有砍掉HD620核顯,而是強調在低負載和超過6屏的輸出任務時,核顯依然可以體現出作用。

據TPU報道,The Motley Fool的一位科技股評論人員Ashraf Eassa透露稱,Intel內部已經開始秘密研發第12代和13代獨顯,前者代號 「Arctic Sound」,後者代號「Jupiter Sound」。

其中 「Arctic Sound」將採用和Intel/AMD合體CPU一樣的嵌入式多晶元互連橋接 (EMIB) 技術。由此來看,Intel的新獨顯應該也是HBM顯存,而且性能比較強悍,以至於無法封裝到CPU中。

目前,8代酷睿的UHD核顯僅僅是9代半(Gen 9.5),從這個節奏來看,消費者要等很久了。

去年末,Intel招攬了AMD RTG負責人、Navi架構之父Raja Koduri跳槽,當時對外的說辭就是,Raja幫助Intel重新進軍獨顯領域。

Intel還是做過獨顯的,很早的的intel I-740就是代表。可惜做不下去了。現在intel重返獨顯,怕還是放不下GPU市場的大蛋糕。順便再給大家科普以下獨顯核顯集顯定義。

獨顯:一般為獨立於CPU PCB上或不與CPU在同一晶圓的顯卡,我們稱為獨顯。比如主板集成GTX860M,那叫獨顯,intel的i7-8809G,Vega部分叫獨顯。

集顯:一般在設計過程中已經集成在主板PCH中,不可拆卸的顯卡,叫做集顯。這類顯卡現在消費級領域已經越來越少了。比如以前經典的945G,這類顯卡伴隨的特點是功耗低,以至於功耗低的理論上算獨顯的顯卡我們都會稱為集顯,比如伺服器領域的aspeed顯卡,嚴格來說這是獨顯,但你叫集顯好像也不會錯。

核顯:自intel第一代酷睿誕生的概念,既直接與GPU集成在一個晶圓內或者與CPU集成在一個PCB上的顯卡叫做核顯。比如intel i7-8809G中的UHD就是核顯。之所以會有「集成在一個PCB「的概念,是因為第一代酷睿核顯和CPU還不在一個晶圓里。

新聞3:英特爾與鎂光將結束快閃記憶體合作,或在製程工藝上存在分歧

據 AnandTech 報道,英特爾(Intel)與鎂光(Micron)之間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 NAND 快閃記憶體開發與製造合作,將很快迎來終結 —— 兩家公司將在 2018 年底或 2019 年初推出第三代 3D NAND Flash 之後分道揚鑣。12 年前,英特爾和鎂光成立了一家名叫 IMFT 的合資公司。在固態硬碟成為主流前,IMFT 開始生產基於 72nm 平面工藝的 NAND 顆粒。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該公司一直是全球四大 NAND 快閃記憶體製造商之一。

兩家公司的合作只涉及存儲技術和製造領域,在共享快閃記憶體技術的基礎上,兩家公司是各自開發、以及向公開市場銷售固態硬碟的。

對於即將面對的分道揚鑣,其實並非沒有先例。早在 2012 年的時候,英特爾就已經將自己持有的部分 IMFT 工廠股份轉售給了鎂光,只留下了最初聯合擁有的猶他州萊希(Lehi)工廠。

自那時起,兩家公司都各自建造了更多的廠區,但研發工作仍然圍繞猶他州的這處設施展開。英特爾拒絕向最終的 16nm 平面型 NAND 節點投資,將這項任務完全拋給了鎂光自己。與此同時,他們的第一代 3D NAND 也在開發之中。

兩家公司在 NAND 快閃記憶體業務方面有著非常不同的側重點:英特爾的顆粒幾乎只給自家用,而鎂光則慷慨地與第三方分享。英特爾主攻的是企業市場,近期多數消費級 SSD 的主控開發都外包了。

甚至在決定跳過 16nm IMFT 節點的時候(在自家 3D NAND 做好準備前並無成本優勢),英特爾還為一些客戶端和消費級 SSD 選用過從 SK 海力士那裡採購來的 16nm NAND 快閃記憶體。

隨著 59㎡ 的 256Gbit @ 64 層 3D TLC 快閃記憶體的推出,鎂光在移動市場上表現出了越來越大的興趣。儘管英特爾一直傾向於用更大的快閃記憶體晶元來支撐其企業級 SSD,但這一選項在智能機領域並不不是那麼方便。

當然,即便有這些分歧,也不至於是壓塌雙方合作的最後一根稻草。AnandTech 指出,即將到來的製程挑戰,可能是促使它們尋找截然不同的策略的主因。

英特爾和美光當前正在推出第二代 64 層 3D NAND 快閃記憶體,在第三代完成開發後,其很有可能會轉向 96 層的設計。而要將層數增加到三位數,可能要在接下來的一兩代中採用堆疊。

兩家公司或許對何時在製造方式上作出改變上有些分歧,還有一種可能是,其中一方想要將 3D 浮動柵極架構、換成更類似於三星等 3D NAND 廠商的電荷陷阱式設計。

這一舉措將對兩家公司的戰略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中一方不得不完全承認失敗。有跡象表明,在 2D 到 3D 轉進的過程中,浮動柵極已經開始成為一個障礙。

然而截至目前,兩家公司都沒有表現出任何技術變革的跡象。在此之前的幾年時間裡,這種改變隨時可能發生,並根據對方採取的方法來判斷。

也有一種可能是,兩家公司的 NAND 快閃記憶體技術,會在未來更多代產品上保持大同小異。不過分道揚鑣之後,並不會影響 IMFT 的 3D XPoint 存儲技術的開發與製造。

目前只有英特爾將 3D XPoint 產品推向市場(比如傲騰快閃記憶體),而鎂光這邊的 QuantX 仍屬於處於真空狀態。不過除了聲明繼續聯合開發 3D XPoint 之外,鎂光今日沒有透露有關這項技術的後續計劃。

所以以後鎂光會把心思花在移動產業上?怪不得鎂光比起其他廠商瘋狂提升速度,它就在不斷堆容量,在鎂光還沒離開桌面市場前,我們估計能有很多更廉價的大容量SSD用啦!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點個贊,

在下面留言,

或者關注電腦吧評測室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吧評測室 的精彩文章:

還在為找不到推送的內容而苦惱?

TAG:腦吧評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