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早教啟蒙第四講:理解能力

早教啟蒙第四講:理解能力

發展理解能力的關鍵是家長的思維轉變:孩子從出生就是懂的而不是「他還小,現在不懂的」

在這裡我們應該有一個重要的思維轉變就是:從「孩子那麼小他不懂的」轉變成「孩子再小他也是懂的」。很多父母說孩子小的時候我巴拉巴拉跟孩子講很多就被家裡人嘲笑:孩子那麼小,他不懂的,我們要明白:孩子從就一出生就開始學習理解了,理解跟我說話的爸爸媽媽是怎麼樣子的,理解這個世界是怎麼樣子的,理解我餓了、我渴了、尿不濕不舒服了怎麼表達,這些都是孩子的理解力的發展,所以我們從今天開始就要明白:孩子再小也是懂的!

第一部分:聽懂指令

很多家長反應說在孩子一歲兩歲了說不聽,我怎麼說她都聽不懂,不聽我的,這很有可能是我們沒有一步一步的去發展孩子的聽懂指令的一個方式。

根據孩子的理解力從初級到高級,聽懂指令分四步走:

1、一歲+,一步指令

我們在跟孩子互動時會說「寶寶把積木拿過來」,這就是簡單的一步指令

2、兩歲+,兩步相關指令

如果我們說「寶寶把積木拿過來,放進盒子里」這就是兩步相關指令,為什麼這是相關的呢?她就是有一個很自然的內在聯繫,積木拿過來了放哪裡?所以這是兩步相關指令

3、三歲+,兩步非相關指令

可能積木在門旁邊我們說「寶寶把積木拿過來,把門關上」這就是兩步非相關指令,「積木拿來」和「把門關好」就沒有很自然的內在的聯繫,這就是非相關指令

4、四歲+,多步複雜指令

「把積木拿過來,幫媽媽把門關好,積木放進盒子里,我們穿上鞋出門去」這一些就是多步的複雜指令。

為什麼理解這個這個特別重要?我們反思一下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時,有沒用說出很多很多複雜的指令,就超出孩子年齡認知範圍的那些指令,很多媽媽就說很多道理都懂啊,但是早上上課快遲到了就會說「你趕快穿衣服啊,玩具不要玩了,你在幹啥呢」等很多複雜的指令,孩子自然聽不進聽不懂,那我們多多反思到底是孩子聽不懂還是我們沒說明白,你對一個兩歲的孩子下達很多複雜的指令,孩子自然是聽不懂,那我們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發展聽懂指令。

這裡最關鍵的提醒大家下達指令的基層是:親子關係和社交語言。所以我們想要和孩子聽懂指令的一個方式,那我們最好在跟孩子玩的時候,親子互動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對孩子的右腦投其說好,孩子更源於接受我們這些指令,那我們不要在教育孩子時下達這樣的指令,那沒有對孩子的右腦投其所好,孩子自然是聽不懂,聽不進。

第二部分:閱讀能力

1、繪本閱讀&8大階段

階段一:我知道書是什麼了

不管父母是什麼時候開始引進繪本,那我們第一步要讓孩子明白的是書是什麼,那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書是有趣的,書是可以玩的,而不是用來「教育」孩子學習知識的,這個太無聊了,那回到我們之前學習的我們知道孩子是右腦偏好者,它只有有趣了才會去學,有趣比有用更重要。

階段二:我學會「讀書」的第一步了

我們想一想第一步是什麼?就是摸摸書啊翻翻頁啊,那有很多寶媽就特別著急希望能夠讀完繪本,孩子一去摸啊碰啊就不讓,就害怕孩子讀不完,那我們仔細的想一想我們引導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就是讓孩子熱愛閱讀,自主閱讀,那孩子自己閱讀的本質是什麼那肯定會摸一摸啊,碰一碰啊,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就可以買一些布書、洞洞書讓孩子知道書可以用來戳一戳啊,翻一翻啊這樣。

階段三:我開始留意書中的圖片了

大概在孩子7.8個月的時候,孩子的目光還是渙散的,我們需要用手指著圖片告訴孩子「這是棕熊,一個大棕熊」讓孩子去注意繪本中的圖片。

階段四:原來媽媽說的和書中的圖片是有聯繫的

當孩子目光開始留意圖片了,我們就可以跟孩子說「大棕熊,大棕熊你看到了什麼,大棕熊是毛茸茸的,大棕熊好大啊」這樣的話邊在跟孩子指的時候說出來,那孩子就知道媽媽的話是跟圖片有聯繫的,

前四階段的關鍵詞是:興趣,這就是又回到我們之前講的孩子是右腦偏好者,好多媽媽說孩子都一歲兩歲三歲了就是不喜歡閱讀,我們有沒用開始培養孩子的興趣,我們有沒用在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坐著,指責孩子我還沒讀完,你怎麼就走了,其實這些都是在破壞孩子的興趣,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證明的,讓孩子感覺書是有趣的,這樣孩子才能喜歡上讀書。

階段五:我可以理解故事了

當前面鋪墊的非常好的時候,那孩子就覺的讀書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慢慢的可以開始理解故事了。

階段六:我可以複述繪本了

孩子可以理解故事之後,然後就發現孩子可以複述繪本了,那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會把書翻到某一頁時孩子可以完整的複述出來,那我們是不是懷疑孩子是不是認識字了,其實不是,這其實是學會理解開始輸出了,所以為什麼說理解能力特別重要,只有孩子理解了,孩子才能輸出。

階段七:我對文字感興趣了

大概在孩子3歲的時候,晚一些的孩子大概在4.5歲,開始對繪本中的文字開始感興趣了,那我們需要把中英文繪本分開告訴孩子,這是漢字這是英文。

階段八:我開始自己讀繪本了

很多父母反應孩子在差不多3歲的時候開始不要父母讀要自己讀繪本了,「不要媽媽讀,我要自己讀」,很多家長很困惑就是說以前孩子都是讓我讀啊,怎麼現在不讓我讀了呢?很有可能孩子進入了有自主閱讀的萌芽了。所有看到孩子有這個苗頭的時候就建議家長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閱讀,但是又不能全部放手,如果繪本故事情節特別特別複雜,孩子無法自主閱讀,那孩子就會有挫敗感,這個階段可以混合,兩類繪本進行混合讀,第一類就是孩子小時候特別簡單的繪本、孩子喜歡的繪本讓孩子自己有能力自己去讀,第二類繪本就是就是情節複雜的繪本適合當前孩子月齡的繪本,那我就是繼續親子閱讀。這就想當與一手牽著孩子有時候又可以適當放手,對於熟悉的部分讓孩子自己去讀,對於無知的部分我們帶著孩子去探索。

2、閱讀能力

基礎是:親子關係、社交語言

在每個特定階段我們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愛上閱讀,我們要強調的是所有的基礎都是親子關係,社交語言,當媽媽讀的時候態度是可愛的,眼神是溫柔的,對孩子是有擁抱愛撫觸動的時候,孩子更願意聽我們講的東西,親子閱讀一定是親子在前,閱讀在後。

閱讀力的五大支柱:

1)出生開始,建立聯繫,重點:相關性

不管是什麼時候開始引入繪本,例如和生活進行聯繫,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對著繪本說這是一個娃娃,有眼睛、嘴巴、耳朵、鼻子、眉毛跟你一樣。等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可以繪本與繪本之間進行聯繫,比如讀到了小老鼠挖掘機工人的時候,你看這個小老鼠跟我們之前讀的偷吃曲奇餅的小老鼠是一樣的,都是小老鼠,告知孩子繪本與繪本之間哪些是一樣的。那建立聯繫從我們父母來說是特別好的培養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所謂的舉一反三就是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能夠聯繫到以前學的知識,這樣的話知識雪球就會越滾越大,那從孩子角度來看就是我讀過的繪本哦,都是相關的,而且我讀的繪本和生活是相關的,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那等孩子大的時候我們讀到博物館就可以帶著孩子去博物館去看看,讓繪本和生活多多聯繫起來。

2)一歲+,學會提問,重點:全感官

不管是讀繪本還是遊戲,我們的第一要素仍然是親子,他們只是載體,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進行互動,有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所以在閱讀的時候父母沒有必要逐字念,必須讓孩子聽完,其實沒有必要讀完真不是我們親子閱讀的考核指標,相反在閱讀過程中多跟孩子互動,學會簡單提問,比如孩子小的時候可以邀請孩子能幫我翻頁嗎?你看一個簡單的互動,就是讓孩子感覺我參與在了和媽媽一起讀書的過程,當孩子會觀察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說出小海豚在哪,我們父母可以適當的示弱,哦,原來小海豚在這啊,讓孩子感覺孩子並不比我們差,因為孩子再小也不喜歡有羞辱感,比如你提問小海豚在哪啊,孩子沒找到就說孩子:海豚在這啊,怎麼看不見,這樣羞辱孩子,孩子讀書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

3)兩歲+,記憶電影,重點:左腦右腦鏈接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看那,孩子就會看那,讓孩子觀察圖片孩子就會觀察圖片,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的右腦或者下層腦在工作,那當我們引入「記憶電影」就是試圖讓孩子左腦上層腦參與進來,比如說讀那些簡單的繪本讀完以後,合上書媽媽說:嗯,在媽媽腦海里有這樣一幅畫面,哦有個小老鼠肚子好餓好餓,它想把曲奇餅的瓶子打開,因為它看到裡面有好多好多餅乾,這樣的複述就叫「記憶電影」,就是帶著孩子讀完繪本就不要結束了,帶著孩子進行回顧,那孩子可能小就會說:嗯,我看到小老鼠在桌子上想吃曲奇餅,那媽媽呢就可以順勢說嗯,這個畫面好特別啊,我們可以把它畫出來嗎?這樣多做的一步就是輸出,我們之前讀繪本一直是輸入。那其實這一中表達,那孩子的輸出並不一定是語言輸出,也可以是畫畫,這也是培養孩子早期的藝術啟蒙。引導孩子把左腦右腦鏈接起來,引導孩子怎麼把輸入的東西怎麼更好的進行輸出。

4)三歲+,鼓勵推測,重點:引入左腦參與

我們讀繪本的時候不要著急讀完,我們看到圖片的時候:這個小女孩鼻子紅紅的,它怎麼了呢?如果孩子回答不出,可以把問題難度降低,不再是開放式的,哦它鼻子紅紅的,是開心啊,還是難過啊,那孩子可能說難過,它想哭了,那媽媽說嗯,那我們看看是不是這樣,再翻頁。其實這樣的一個推測就是引入孩子的左腦、上層腦進行工作了,我們知道上層腦是更加高級的思維能力,那我們根據圖片進行推測其實就是運用了上層腦的高級思維能力,而且這樣的一個推測就是能調動孩子更加專註的讀完這本書,所有人都是這樣,當我們推測了以後就想看看,後面發生的事情是不是跟我推測的一樣。

5)四歲+,理解監測,重點:全腦聯動

那就是可以跟孩子有個這樣子的約定就是當孩子讀懂的時候伸一個手指頭,當孩子讀不懂的時候伸兩個手指頭,當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孩子隨時伸出一個手指頭或者兩個手指頭來表示聽懂還是聽不懂,當她出現兩個手指頭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停下來再讀一遍,或者看著插圖幫助理解,或者提問哪裡不懂,這個能力非常重要,這相當於全腦聯動,那孩子上學以後就有時候明明這個問題已經訂正過了怎麼還是錯,其實這就是沒有一個監測自己是否理解,是否思考的能力,許多孩子就是機械性的把錯誤的東西抄一遍,其實根本沒有思考,下次遇到了還是錯,那閱讀也是一樣,那閱讀的其實也是挺好了,孩子就會很容易陷入一個思維就是為了讀而讀,沒有仔細想到底是懂還是沒懂,那當我們引入了這樣一個任務聽懂聽不懂以後,這就是讓孩子上層腦的監測體系來看自己到底是聽懂沒聽懂。

今天就可以改變的三點:

1、當你抱怨孩子「不聽話」時,請反省自己:現在給的指令類型是符合孩子理解力發展水平的嗎?

2、當你總是想控制孩子可以聽完整繪本時,請提醒自己:即使讀一頁,這一頁里閱讀能力的五大支柱我又沒有可以運用的?

3、當你再次覺的育兒無效「孩子聽不懂」時,請告訴自己:孩子再小都是懂的,我們不要比他們先放棄,但在要求孩子懂之前,請記得親子關係,請記得社交語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陝西知名畫家——杜榮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