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山養龍招兵,皇帝們從這裡振興

魯山養龍招兵,皇帝們從這裡振興

獸皮蒙鼓,戰錘擂鼓聲震天。周王姬發坐在戰車上觀察戰況。受利於地形、人心和武裝力量,周王所向披靡。敵人潰敗四散,但是日落西山,天昏暗起來。難道要遺憾收兵,明日再戰? 大將魯陽公看出了周王的心思,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超越了鼓聲。神奇的一幕出現了,要落山的太陽又倒退三格,回升了一些,大地恢復光明,魯陽率領將士全殲了敵軍(紂王部隊)。

唐朝李白有《日出行》詩句: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魯陽何德,駐景揮戈。…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說的就是周朝 魯陽 這個將軍的神奇故事。

魯山風景圖,來自網路

上一篇我們噴到了沙河發源於平頂山的魯山縣。魯山以前叫魯陽。《漢書·地理志上》說「南陽郡魯陽 ,有魯山,古魯縣也」, 顏師古 註:「即《淮南》所云魯陽公與韓戰,日反三舍者也。」

也就是說,顏師古(唐朝的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這個古代教授解釋漢書里的這個魯陽縣,就是周朝魯陽打仗呼喚太陽的地方。現在平頂山的魯縣還有個魯陽鎮(魯陽街道)。

本噴空號不作過深考證,從字面和一些傳說來看,的確有一些關聯。

魯山最早在夏朝商朝時候就叫魯地。周朝時候有東魯西魯之說。東魯是山東泰山那邊的魯國,西魯是河南平頂山堯山這邊的魯山。

這裡是沙河的發源地。本篇我們噴空的主題是《養龍》,沙河就是魯地養出來的一條龍,傳說中的魯陽打仗時候能召喚太陽,也是人中之龍。

當地劉姓拜祖牌坊

上一篇我們噴到堯山名字的來歷是堯的後代劉累養龍逃避在這裡。現在魯山也有劉累養龍的痕迹。據說劉累跑到這隱居改名,姓邱(源自劉累在邱地學習的養龍技術),後來還有個邱公城遺址。很多領導人(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歷史學家等為養龍之地題過字,也是劉姓的拜祖地之一。

當年南陽劉秀造反(魯山是南陽郡轄區),有一段時間被王莽佔了上風,劉秀兵敗跑到魯山來躲避和招人練兵。

在以往的噴空節目(噴空臨穎養龍之地),我們提到會養龍的夏朝劉累是劉姓的大祖先。劉秀就在魯山建個祭台,祭奠自己的祖先養龍的劉累,賜予他強大的力量和保佑子孫革命成功,然後在祭台立下繼續革命的招牌,開始招兵買馬。後來明朝末年的李自成也在這裡修養招兵,沙河招兵台成為一個龍興之地。

龍是一種崇拜物,預估在上古時期也會有一種類似的寄託人們崇拜的生物載體,或者是滅絕的某種類似動物。

在古代文學或傳說里,都有人類和龍打交道的痕迹。《易經》里說飛龍在天、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等。我們說的《易經》是特指《周易》。其實還有夏朝、商朝的《易經》叫連山、歸藏等,也有爭議說是這兩部易經是劉歆瞎編的。

劉歆和他的老爹劉向都是中國文化史的明星。是西漢後期的著名歷史學、天文曆法學、文學等方面都堪稱大家,我們看到的《山海經》《春秋三傳》還有很多古代書籍都是人家整理的。他編製的《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此外,在那個年代他在圓周率的研究計算上達到3.15471,被用了好幾百年。

劉歆也算是個文龍了。劉歆和劉秀都是劉邦的後代,劉歆還改名叫過劉秀這個名字,同宗同名。劉歆改名原因是當時的漢哀帝叫劉欣,自己又經常寫奏章,念奏章讀音容易混淆。劉歆與劉秀還基本同一個年代,干過同樣的革命事業(殺王莽,殺龍),只不過劉歆革命工作過早暴露,自己自殺了,看來是沒有想到來魯山的沙河這裡拜拜劉姓祖先、養養龍性、沉澱洗澡,從新再來啊。(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在沙河上游的魯山招兵台,劉累以前養真龍(估計是滅絕的古代一種蟒蛇之類的野獸吧),他的後代劉秀在這裡修養整頓成為真龍天子(東漢第一個皇帝),還有李自成這個黑龍(短暫的大順朝皇帝)。堯山魯地,真是養龍之所。人龍都成為歷史,只有水龍沙河依舊流淌。

現在沙河這個小水龍的上游有個昭平台水庫。昭平台就是招兵台,和平年代改為昭平,意為平安祥和之意(想想也是,哪個皇帝會希望別人再招兵,地名忌諱)。附近還有招兵台山和一些傳說的洞穴和痕迹。

昭平台水庫建於1959年,位於魯山縣城西,橫斷沙河,形成了高峽平湖的壯麗景觀,水中有山,山中有水,水天一色,山水疊翠,附近的堯山(石人山)與昭平湖相映成趣,成為一個比較有名的旅遊景點。

(昭平台水庫圖片)

昭平台(招兵台),是漢光武帝劉秀與王莽昆陽之戰時的遺迹,關於有名的昆陽大戰,我們留給今後的《畫龍》篇章詳說。

沙河,3000年不息(有歷史記錄的是3000年),養育了多少人龍。我們順著魯山發源地,奔著水龍的流動,繼續淺淺的「沙龍」噴空。

關注、評論和轉發分享,是噴友最大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10.古代如廁婉稱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