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112歲的老人讓全中國用上漢語拼音,光耀一生卻不願被稱偉大

這位112歲的老人讓全中國用上漢語拼音,光耀一生卻不願被稱偉大

圖/視覺中國

文 何可人

去年今日,2017年1月14日凌晨,周有光先生去世。一位世紀老人,在剛剛過完112歲生日後第二天,於睡夢中寧靜離世。

周有光的離世,讓無數普通讀者惋惜悼念。在人們的印象中,他是「漢語拼音之父」,但這個定位,周有光並不同意。他生前明確表示:漢語拼音是一代一代人的拼音成果,我不能是「之父」,而是「兒子」,是中國人民的兒子。

這位中國人民的兒子生於晚清,後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時期,被稱為「四朝元老」。

50歲之前,他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教授,50歲到85歲間成為語言文字學家,85歲後又成為關注時代變化和歷史演進問題的文化學家。他百歲之後仍筆耕不輟,陸續出版《百歲新稿》、《朝聞道集》、《拾貝集》、《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著作。

他曾戲稱,自己做經濟是「半途而廢」,做語文文字學是「半路出家」,兩個「半」字合在一起,就是個圓圈,一個「零」字。幽默背後,是周有光對人生軌跡轉向的無奈和釋然。

他的112歲生命,是百餘年近代中國最複雜激烈的一段歷史,也是一位中國最優秀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中國現代歷史風雲激蕩,置身其中,周有光並不能完全掙脫知識分子的宿命。但他沒有被吞沒摧毀,始終保持內心深處的理性和樂觀,並以此真正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

1

2016年12月5日,周有光因為發燒住進醫院。住院久了,老人想回家。他對身旁跟著自己20多年的兩個保姆說,我們三個人偷偷一起回家吧。

沒有醫生同意,他的「逃離」計劃沒有成行。周有光開始給保姆們講故事。講自己的常州老家白牆青瓦的青果巷,汩汩流淌的運河;講自己兄弟姐妹8人的童年故事……保姆小田記得,老人不分晝夜,講了幾乎兩天兩夜。終於,他講累了,開始睡覺。

12月27日,周有光出院,回到北京市東城區柺棒衚衕的家裡。他的話越來越少,睡眠時間越來越長。侄女張馬力發現,舅舅「眼睛裡一片空空,茫然,從來不是那樣的眼光」。

2017年1月14日,這束穿越了一個世紀的光,熄滅了。

112年前,江蘇常州青果巷有些衰敗的禮和堂內,周有光出生。此前,母親已經生了5個女兒,活下來3個。這個被家族期待許久的男孩被取名周福耀。1個月前,末代皇帝溥儀出生,清朝搖搖欲墜。

在常州,周福耀度過了充實而快樂的童年。中國近代,常州是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城市之一。青果巷位於常州南市河北側,長約千米,與運河毗鄰。周有光曾說:「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趙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們三個人都搞文字改革。」

周福耀3歲時,常與祖母同住。祖母能讀古詩、做古文,她常常教周福耀念唐詩。周有光回憶,「河邊的房子,有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時候特別好。」

潛移默化之外,周家專門請了中文、英文、舞蹈老師給女兒們上課。年紀尚小的周福耀,常常在一旁偷聽。上學後,父親覺得「福耀」俗氣,把「福」字去掉,周福耀從此改名周耀。他成績很好,順利讀完小學,還跳了一級。此時,常州以外的世界,正處於「一戰」後中國短暫的黃金時期,國家緩慢而艱難地試圖想現代社會轉型。

周耀念的常州中學,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中學之一。學校聘請國學大師呂思勉教授歷史、地理,聘請民族音樂一代宗師劉天華教授音樂,還聘請外國教授,用外國原版教材教授英文、外國歷史和數理化。在這所中學裡,周耀完成了最早的啟蒙。

和他同列常州中學花名冊的,還有呂叔湘、錢穆、瞿秋白、張太雷、劉半農、劉天華等。

這是一個傑出人才集中湧現的時代,第一批接受現代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以教育為己任,培養出下一代優秀人才。

1911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中國知識分子開始覺醒,一要進行白話文改革,一要反對帝國主義。學堂里的周耀在老師的引導下,和同學一起揮舞著「同仇敵愾」的旗幟上街。

他還跑去茶館,滿堂的人,都停下來聽這個身高不及桌面的孩童演講,聞其聲,卻看不見人。一個客人把周耀抱起來,讓他站在桌子上繼續講。晚年周有光記得,「茶館裡的人起勁的不得了」。雖然那時候的周耀並不真正明白五四運動的真義,但同情革命、渴望變革的思想在幼年周有光心中奠定。

1923年,周耀高中畢業,考入赫赫有名的上海聖約翰大學。這是中國最早培養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的搖籃。在周有光入學前後,顧維鈞、宋子文、林語堂、吳宓、鄒韜奮、榮毅仁、張愛玲、貝聿銘等人先後就讀這所大學。

為了上大學,周有光第一次穿著西裝,繫上領帶,拍下證件照。上海的同學見狀樂不可支,周有光後來也常常自嘲:「我那時候就是個土包子啊!」

「土包子」周有光從蘇州出發,坐火車來到上海。他坐著電車從火車站來到靜安寺附近,租了一輛獨輪車到大學報到。他說獨輪車是900年前古老中國的產物,自己坐上獨輪車,是「古老的中國要到教學學校學外國的東西,文化歷史跨過900年。」

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周耀開始接觸政治和主義,但他不沉醉於此間。相反,他對政治的興趣有限。業餘時間,他在當時一本雜誌《語文》上寫了點和文字改革有關的文章。他擔心文章幼稚,沒有用真名,取筆名「周有光」。從此,人們記住了「周有光」,淡忘了他本來的名字。

畢業後,他在上海和周邊輾轉生活,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這十幾年,是周有光人生中最安寧穩定的時期。他遇到祖籍合肥、來上海念書的女大學生張允和,他們常在一起,「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發展,不是現在 『衝擊式』戀愛,……是 『流水式』的戀愛。」

1933年4月,周有光和張允和結婚。5月後,他的妻妹張充和嫁給來自湖南湘西的鄉下人沈從文。從此,周有光和沈從文,成為中國文化史最著名的一對連襟。

2

1946年張家四姐妹、六兄弟、三連襟與周小平、沈龍朱、沈虎雛在上海萬氏照相館合影

84歲的沈龍朱還能想起四十年多前的事。他回憶:父親沈從文在家,喊上一句:「小龍,把那兩本書送到百科家去。」他就知道這是父親給自己派活兒了——給二姨父周有光送書。接了活兒,沈龍朱喜顛顛地騎著他的蘇聯自行車,從前門東大街父親家騎到後拐棒衚衕的二姨父家,「二姨父從書房裡出來,說兩句話又回書房去忙,二姨則把我好好招待一頓。」

「百科」是沈從文玩笑時給周有光取的外號。「二姨父是學問非常廣的一個人。我父親很佩服他這方面的東西。」沈龍朱回憶。他說這話時,是2017年1月14日傍晚,他剛剛從網上得知二姨父周有光去世的消息,又一次想起40年前的往事。

沈從文和周有光的合照並不多。實際上,直到上世紀70年末期,他倆才過上安寧生活,此前,20世紀劇烈的風雲動蕩,一浪接一浪地把他倆推向不同的人生方向。兩人的合照,最早的攝於40年代,最晚的是在80年代。

周有光曾說:「人家講笑話,說沈從文是京派,我是海派。」雖是玩笑,但兩人的差異從1949年前的照片里就能得見。沈從文是舊式文人長袍,周有光西褲襯衣領結,一絲不苟。這張照片拍攝於1946的夏天。抗日勝利,張家十姐弟結束了戰火流離的日子,重新團聚在上海,拍下全家福。

此時的周有光,正以經濟學家的身份在亂世謀生立命。周有光在重慶農本局任職,關注共產黨所轄區域的文化運動,尤其是痴迷於拉丁化運動的實踐。那時候中國普通百姓,並不接納漢字拉丁化,他們覺得「文字就要像漢字那個樣子,彎彎扭扭的字母不行,那是雞腸子——小雞肚子里的腸子。」

1945年抗戰結束後,周有光重新回到新華銀行工作。1946年他被派駐美國紐約,妻子張允和同往。在美國,周有光在一邊在信託銀行工作,一邊利用業餘時間讀書學習。每到周末,他和妻子買菜做菜,宴請趙元任、羅常培等人去家中聚餐。除了語言學家,聚餐的人裡面,還有一位小說家——老舍先生。老舍愛中餐,周末經常來吃飯。周有光回憶,飯席間老舍「開心得不得了,他喜歡講烏龜故事,講了很多烏龜王八的趣事。有朋友對他說,你老是講烏龜,今天就不要講了,唱一個戲吧。老舍就唱戲,結果還是唱釣金龜。」這位風趣的小說家老舍,在1949年接到文藝界30餘位友人的信後,於冬天回到祖國,從此度過從榮譽加身到受辱自沉的16載。美國這段的日子,成為是這位文學家人生里最後的逍遙。

海外遊歷讓周有光對世界先進文化有了直觀感受,他感慨「我在美國工作,到世界各國,眼界開闊了,了解不一樣了,這個要經過一百年才懂 」;他意識到「真正了解到美國強盛,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是稀里糊塗會強盛」,而「我們是閉了門,自己吹牛」。

這段時間,讓周有光收穫了作為高級知識分子應有的視野和經驗,這對他晚年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思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在這段經歷中,周有光發現歐洲人對字母學很重視,於是買了許多相關書籍自學。這成為他以後參與漢語拼音方案的肇端。

1948年,周有光結束美國的工作,回到上海。因為工作原因,他常去香港處差。那時候的香港,聚集了許多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反獨裁、反內戰的中心。周有光在香港積极參加民主救國活動,撰寫文章,提出的「新中國的五種經濟成分」觀點被人帶給周恩來。時局動蕩,周有光被特務盯上,與家人避難香港,原以為要在待上很長時間,哪知解放軍很快打過長江。在上海解放8天後,周有光帶著家人坐船回到上海,躊躇滿志地建設新中國。

同年年底,沈從文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切終得變……二十年三十年統統由一個『思』字出發,此時卻必須用『信』字起步,終得把筆擱下。」

就這樣,沈從文與周有光帶著各自的「思」,心情截然不同地朝著那個「信」出發。這一趟,沈從文走了39年,如今,周有光也走完了68年。

3

1958年,沈從文、周有光攝於周有光沙灘后街55號家門前

沒有誰確切記得,沈從文具體什麼時候脫下了他穿了半生的長衫,換上中山裝。但拍攝1958年這張合照時,他確確實實成為社會主義中國里一位為人民服務的勞動者。他改行,不再任教於北京大學國文系,去了歷史博物館上班。從1951年開始,他到故宮午門樓上的陳列室為普通觀眾講解文物知識。

周有光評價沈從文這一段遭遇,認為他的優點是隨遇而安,把壞事變好事,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倒霉的時候也能做出成績。

投入文物的世界讓沈從文獲得脆弱的平安,而周有光「半路出家」的事業讓他熱情投入,精力充沛。他1951年開始擔任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委員,相繼出版了《中國拼音文學研究》、《字母的故事》等著作。他被周恩來親點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並從上海調往北京。這一紙調令,讓周有光沒有以經濟學家的身份留在上海——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上海經濟學界幾乎全軍覆沒。周有光晚年回憶,「上海反右,不僅僅資本家是重點,一個個從高樓下跳下來自殺了。經濟學家也是重點。」他躲過一場生死劫。

應王力教授邀請,周有光在北京大學開設「漢字改革」課程,講義《漢字改革概論》成為大學教材。以後這份講義成了著作《漢字改革概論》,在國內外多次再版。

1958年秋天《漢語拼音方案》進入小學課堂,5000年歷史的漢語從此有了標準規範的讀音。這套方案被政府通過,但民間一直存在爭議。沈從文就一開始曾有過不同意見,他不贊同周有光搞拼音,認為中文怎麼能用拼音寫呢?中文應該是一個個字寫出來,如果用字母寫拼音,那就是中國人寫外國字了。

文學家沈從文崇尚形象思維,學術派周有光推舉邏輯思維,這對連襟出現此類分歧,實在自然。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另一位連襟,四妹張兆和的丈夫、耶魯大學教授、美國人傅漢思很贊成漢語拼音。拼音方案出來以後,他成了耶魯大學第一位使用拼音的人。

1983年周有光、傅漢思、沈從文合影於北京前門東大街沈從文家

1983年,張兆和傅漢思夫婦回國,三連襟在沈從文家裡拍下了一張合照。

照片里,沈從文已是虛弱的老人,他的左手捲曲著放在膝上,那是左側偏癱的後遺症。他81歲了,兩次中風後,已經不能再工作了。

此時的周有光,從外貌上看,比三妹夫沈從文年輕和精神許多。文革開始後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1969年下放寧夏平羅「五七幹校」。環境差且苦,周有光自得其樂。在他的晚年回憶里,這一段歲月沒有勞作之累,只有一件件「少俗情」的趣事:從沒睡過的土炕上睡了6個人,雖然擠,卻也暖和;褲子破了急中生智用膠帶貼住;開會批鬥時候一群大雁排便,一群人被淋上鳥糞雨;64歲的自己和70歲的語言學家林漢達先生奉命看守高粱地,兩個人老人守了幾天後「偷懶」,仰面恣意躺在地上,討論漢語大眾化問題,聊到「寡婦」「遺孀」鬧出的笑話哈哈大笑,盡興而歸……周有光還利用手邊各國文字版本的《毛主席語錄》以及一本《新華字典》,做漢字分析統計,開創了《現代漢字學》。他說:「遇到困難時要樂觀點,你不樂觀,早就死了。我們心胸開闊,這樣子就活下來了。」

從幹校回北京後,作為被斥「社會渣滓」的人群,周有光失業在家。家裡東西都被抄走,「專家專家,專門在家」,他便索性安安靜靜研究語言文字學,反倒成果最為豐富。家裡糧票不夠吃,周有光就帶著夫人去政協「蹭飯吃」,結果遇到同樣來「蹭飯」的溥儀。周有光打趣:「皇帝都沒有糧票了,這不是大笑話了嘛!」依然還是樂觀,他寫詩自嘲,「拋書投筆開荒去,煮鶴焚琴棄舊家……踏破賀蘭林賊滅,重清斗室教塗鴉」。

1986年攝於沈從文崇文門東大街家中,左起:周有光、張允和、張兆和、沈從文

4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從文在家中心臟病猝發病逝,享年86歲。去世3天後,香港、台灣以及國外多家媒體報道了這一消息,國內《文藝報》刊發50字的消息。沈從文的表侄黃永玉後來說:「沈從文是因為他幾十年前文學成就在國外引起反響,才引起國內注意的。他逝世的消息也是如此的緩慢,人死在北京,消息卻從海外傳來,國內報紙最早公布的消息是在一周之後。據說是因為對於他的估價存在困難。」

沈從文在不安和悲情中走完後半生。被定義成「養生典範」「拼音之父」、籠上一層仙氣與聖光的周有光,又何嘗能完全掙脫中國知識分子在歷史中的宿命?

周有光的兒子周曉平自問:「爸爸對他的一生後悔嗎?我不知道。但也有可能。文革後,他曾說:『1948年我從美國回來想給中國做點事,生活苦一點沒有關係,但沒想到中國後來會是這樣的。』他不止一次說,『我要是搞自然科學也許會搞得更好。』言下之意是他感到自己沒有什麼成就,他的經濟學用不上,文字改革在中國也是困難重重。」

晚年的周有光,從中國人的識字問題進而研究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問題。朋友張森根記得,104歲時周有光為了寫作《從人均GDP看世界》一文,查閱了只有32開且字體極小的英文版《紐約時報》的《2009世界年鑒》。「周老就拿著放大鏡一行一行地閱讀,然後排列、歸納、分類、比較出各國的數值,寫成專文。」

2010年,《朝聞道集》出版後,周有光的思想魅力開始照進公共領域。

2016年的一段視頻里,情緒樂觀、頭腦清楚的周有光樂呵呵地說,「年齡老了,思想不老;年齡越大,思想越新;年齡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進步才好!」

人至晚年,思想愈發「有光」。這讓歷史學家馬勇非常讚歎。他在從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發現近代思想家的巨大變化大都是年輕時激進,中年時開始調和平庸,到老年時趨向保守。但這樣一個規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動徹底顛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給年輕人帶來希望和力量。」

如今「穿越世紀之光」的周有光終於停止了思考,他獲得真正的安寧與休息。

在最後的遺體告別會上,周有光的孫女周和慶強調:「研究周有光你怎麼研究都行,我爺爺不喜歡兩個提法,一個是漢語拼音之父,一個是偉大。」

本 文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轉 載 或 商 務 合 作 請 留 言

? 火星試驗室 ?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試驗室 的精彩文章:

他是宋丹丹、濮存昕、徐帆寵大的「星二代」,卻不想當「小鮮肉」

TAG:火星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