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眼中的共濟失調即為痿症

中醫眼中的共濟失調即為痿症

本病主要分為下述三型,雖其中二型歸於陽虛,實是病涉脾、腎,有肉痿、骨痿之別,陰虛雖虛火旺之別,故當詳察之。

共濟失調是常染色體異常引起的共濟運動障礙為突出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本病進展緩慢、有家族遺傳史。現代醫學尚無特殊療法。遺傳性共濟失調在中醫中無特有病名,根據其主要癥狀,中醫常歸之於「痿證」、「痿蹙」、「顫證」等範疇。但又不能與之完全等同。有人認為本病可稱為「骨搖」,依據是《靈樞·根結》篇提到:「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意思是指骨節弛緩不收,動搖不定之意,與共濟失調的表現吻合,後期可發為骨痿,亦相對應一致。

以中醫藥治療遺傳性共濟失調大都為個案報告,多未分型,但從各篇報道不同之病機分析及治則,亦提示本病中醫辨證有不同的證型,但本病是為遺傳性疾病,當以虛證為主,臨床雖有風動、火旺之象,也是陰虛之因。故臨床以腎虛為本,涉及肝、脾,病分陰虛、陽虛,尤以陰虛風動多見。

陰虛風劫 肢體瘦削,步履艱難,站則搖晃欲墜,步則曲線行進,兩腳剪刀交叉,手也難以操作,書寫歪斜過大,時有肢體顫抖,動作協調不良,言 詞含糊頓挫,語句單調不清,伴有頭暈目眩,腦轉耳鳴,腰膝酸軟,或見潮熱,手足心熱,足跟痛。舌質紅或紅絳,苔少或見無苔,脈象細數。

2.腎督陽虛 下肢痿軟發涼,脊柱側彎後凸,行走下肢艱難,軀幹前傾欲仆,手足可見畸形,言語吶吃呆愚,可伴心悸怔忡,陽痿不舉,性慾減退。苔薄舌質淡白,脈象沉細尺弱。

3.脾腎虧虛 腿足自感無力,起立要用手撐,行走要靠人扶,步態不穩,跨步軀體前傾,足軟易於跌仆,肢寒肌肉鬆弛,動則微有顫抖,平素形寒怯冷,納少脘脹便溏。舌淡質薄苔白,脈象沉濡微弱。

首先辨證自己是屬於那型的。共濟失調在中醫臨床上分為上述三型,雖其中二型歸於陽虛。這樣才能更針對性的治療,對肌肉中藥能將病灶部位的肌神經細胞進行修復,誘導和激活肌肉病灶,促進人體組織和肌肉的再次發育。改善細胞生存的內部環境和改善自身神經系統功能傳到功能。恢復肌神經支配發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塊錢健康知識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會有這麼重症肌無力多人患重症肌無力是遺傳還是傳染

TAG:五塊錢健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