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一部紀錄片,竟然能同時請來李亞鵬、胡歌、陳坤和姜文!

一部紀錄片,竟然能同時請來李亞鵬、胡歌、陳坤和姜文!

今天換口味,豆子給大家推薦一部讓人慢下來的綜藝——《百心百匠》。

-辛苦了,這輩子-

千年不腐的紙張,你見過嗎?

首期節目,孫冕和李亞鵬便開始了這「蔡侯紙」的探訪之旅。

劉曉東是古法造紙的傳承人。

他將造紙匠人召集在一起,日復一日地堅持著這門最純粹的手工技藝。

上山尋找造紙的原材料,忍受百餘公里山路的顛簸。

掌握這門國粹技藝的,都是80歲以上的老人。

頭髮花白,耳朵也有些不好使,卻不願意放下手中的工具。

當製作人孫冕握著這雙粗糙的、像枯枝一樣的手時,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像個孩子一樣哭了起來。

在這門偉大的技藝和這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傳承者面前,相信大家和豆子一樣,也願意做一個虛心的孩子。

(註:孫冕,《新周刊》創始人,著名媒體人。

劉曉東老師頂著巨大的壓力,只為純粹地做著一件最正確的事情。

精通長安古法楮皮紙抄造技藝的老藝人張逢學老人,一招一式,都帶著大俠的風範,令人肅然起敬。

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琴,不僅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更是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變遷。一張古琴,只有選用上好的木材,精心打造,才能使之準確地奏響每個音符。

蘇州的吳門大師裴金寶彈奏起古琴,頗有古人的瀟洒氣度。

中國十大斫琴師張建華,專註於老琴的修復,將古琴的脈絡研究透徹。

工業技術發達的今天,還有人願意踩著吱吱呀呀的織布機,用一絲一縷織成一塊布。瀏陽夏布第五代傳人譚智祥將這門手藝傳給了兩個女兒,續寫了第六代的新故事。

周小寒老師精良的宮毯手藝,將極具中國特色的圖案融入華麗的作品中。

240個工作日,16平方米的作品,放到國外任何一個博物館或藝術館中,都能成為鎮館之寶吧!

一幅唐卡的完成,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

僅僅是「開臉」這一個步驟,就對畫師有著嚴格的要求。

張彥先生用手中的工具和磚造出一件又一件惟妙惟肖的藝術品,作為中國的特色產品贈與世界。

-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

節目一開始,一位女設計師便告訴大家。這類起源於中國的「蔡侯紙」現在叫做「日本紙」,並且以昂貴的價格遠銷海外。

這十分堅韌的紙張,經歷了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凝結著老祖宗的智慧。如果無人發揚光大,繼續冠以其他國家的名字,是多麼大的損失。

兩張琴在經歷了四百餘年間的滄桑後終於相會,是穿越時空的對話,也是文化的傳承。

當說起兩張古琴只能相聚一晚便要各奔東西,再次相見也不知何時。裴金寶老先生眼眶紅了,掩面哭泣,心中的情感難以言說。

看到這裡,豆子也不禁鼻子一酸,被這份赤誠之心感動。

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傳承者們難以堅持下來。老人們說起來,既心酸又無奈。

抄紙技術傳人的孫子,今年19歲,從小跟著家人學習造紙工藝。他內心的迷茫,又何嘗不是我們這一代的迷茫。

五歲萌娃從兩歲開始學習磚雕手藝,像模像樣地做著一件事情。

敞開的傳承之門,終有一天,熱愛這些傳統工藝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多。

-遇見它還不算晚-

這部綜藝,枯燥嗎?

好像是有點。

因為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吊胃口的劇情,沒有流量小生,更沒有讓你哈哈大笑的遊戲。

但是這部綜藝,值得看嗎?

當然值得。

因為總有一個場景震撼你的內心,下一秒你就可能被感動,當真正入迷之時,你會忘了自己。

浮躁的時代,人們總需要一個慢下來的契機。

這些匠人,生活在一個與匆忙的我們平行的時空里,過著與世獨立的生活。透過鏡頭,我們感動,感慨,更多的是我們的思考和行動。

正如李亞鵬針對那位19歲繼承人的思考一樣。

「這個手藝該不該流傳下去,那不是一個農村孩子該考慮的事,而是我們要想的事。他要考慮的是該不該像同齡人一樣去大城市闖蕩。」

匠人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們也要為了生存而努力。在堅持的道路上,也許每天都面臨著要不要放棄的抉擇。

當一部綜藝能夠潛心記錄他們的生活,能夠多一點點,哪怕只有一點點引起大眾對他們的關注度,我們都應該為這個節目瘋狂打電話。

更何況它還能夠嘗試著為這類工藝的發展創新提出建議,也足以成為與同類節目相比的一個閃光點。

最後,根據官方消息,第二季孫冕老先生邀請了胡歌、黃曉明、姜文、陳坤、胡軍等明星,你們猜他們會被派去幹什麼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劇逗社 的精彩文章:

縫紉機、派大星、糖三角、熱狗,數數《鳳囚凰》里這些奇葩髮型!

TAG:劇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