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五極居」老人張文敬 前後7次出入南北極

「五極居」老人張文敬 前後7次出入南北極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87年在南極考察(左二)

人物名片

張文敬,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冰川學家、資深科普作家。張文敬作為第一完成人撰寫的《「科學家帶你去探險」系列叢書,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科普類)二等獎。由於目前該項目沒有設立一等獎,這也是目前國家在該領域中的最高獎項。

98年在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途中

成都人民南路,略顯陳舊的一棟7層建築里,有著張文敬的家。張文敬住在頂層,他在屋頂上建了一間書房,命名「五極居」:「南極、北極、喜馬拉雅山,還有雅魯藏布大峽谷,這叫陸地深極,還有一極就是我這小小的書房。這五極囊括了我一生。」

說是書房,這裡更像是一個雜貨間,裡面堆滿了主人的各種珍藏書籍和資料。書房的牆上掛著幾張精心裝裱過的大照片,上百萬隻南極帝王企鵝擁擠在冰川上的震撼場景,也有喜馬拉雅山區極為罕見的被風塑造出來的「旗樹」,還有書房主人南極科考探險留下的身影……

98年在雅魯藏布大峽谷穿越途中

超過半個世紀與冰川結伴,今年74歲的張文敬有濃濃的「冰川情結」。上百次穿行在青藏高原,曾先後去了南極4次,北極3次,腳步踏遍全球。退休後,潛心寫作。到目前出版了20本書,將近600萬的科普原創作品。在張文敬看來,從科研到科普,一個是用文字寫科學,一個是用文學寫科學。

1980年,張文敬在拍攝《中國冰川》紀錄片途中

他希望在忠於科學的前提下,用文學化的作品記錄曾經走過的路,能給來者以啟迪。「這次獲獎,更是從國家層面,對原創科普的認可。」張文敬說,今年他會有三本跟探險有關的科普新書面世。

他眼中的冰川

充滿生命力 曾發現北極雪藻

1987年,和施雅風院士 李吉均院士在考察途中

按照原定計劃,這個時候的張文敬,應該在南極。

原本應一個南極科考團的邀請,2017年12月31日,他將開啟自己人生的第五次科考經歷。簽證都辦好了,就等著要出發,張文敬臨時接到通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最後他只好滿懷歉意地拒絕了對方。

很多人替他感到惋惜,但是張文敬卻不這麼覺得。「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機會主動會來找你的。」已經74歲的張文敬是個踏實的樂觀派。

1987年,張文敬在南極考察海冰

茫茫冰川在很多人眼裡,是寂寞的,肅殺的,甚至是無趣的。但在張文敬看來,研究冰川,是研究一門科學,更是探秘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冰川是氣候變化的窗口,是氣候的產物。它不僅僅是氣候的產物,它也是一定地形、地貌條件下的產物。冰川是氣候變化的調節器。更通俗點講,冰川就像是放置在地球上的一個冰箱或者是空調,隨時調節著地球上的氣候。

冰川世界無比豐富,冰川本身就有生命,有動物,有植物,是一個適合生命生存的世界。

1987年,張文敬在南極內陸進行科學考察

2002年7月31日,在北極科考時,張文敬在斯瓦爾巴德群島郎伊爾賓冰川上發現北極雪藻。這是中國人首次發現冰川雪藻,也是那次中國伊力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隊取得的重要科考成果。

1987年南極海冰考察

「冰川里有冰蚯蚓,有冰跳蚤,有冰老鼠(一種藻類,很像老鼠)……這裡對人類是低溫,卻適合一些低級生命存活。」張文敬說,以前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科考從來沒有見到過冰川藻類。那次科考,突然發現一處晶瑩的冰粒上附有粉紅色顆粒,點點滴滴。順著這些顆粒細細搜索,發現在冰河朝陽的峭岸上也布滿了帶狀的粉紅色顆粒。後來證明,這個就是之前在書籍中看到過的北極雪藻。在專家看來,在北極冰川積累區發現雪藻,說明這裡有低級生命存在。在其他類似的冰川環境下,很難發現這種生命現象存在。這次北極雪藻的發現,豐富了冰凍川里生物的多樣性。

1987年張文敬考察南極時使用的南極考察車

「研究北極雪藻的生存條件,它是怎樣繁衍的,對於研究冰雪王國里生命的產生、延續和演化,對於研究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張文敬說說。

他眼中的自己

反季節的候鳥  曾差點跌入千米深海

2002年7月31日,張文敬在北極考察

冰川專業是個專門研究「冷」的冷門學科。張文敬卻在冰川中發現了那種頑強、沉默、躍動的生命力。喜歡,就無所謂苦與累。他笑稱自己是「反季節的候鳥」。每年夏季出遠門,冬季回成都。夏天是研究冰川最好的季節,冬天大雪封山就沒辦法搞科研了。他的衣櫃里除了野外禦寒衣物,幾乎沒有一件襯衣。

在南極為我升起國旗(日本飛鳥站)

候鳥般漂泊的那些年,張文敬一年會有3個月到半年時間不在家。在他看來,去千里萬里之外的科學考察,哪怕是半個月、五個月還是一年,就如同去辦公室上班一樣。上完班就下班,下了班回到家裡。家裡人表現得也異常平靜。離開後再見面,就像任何普通的上班族下班回家一樣,再平常不過。第一次聽說張文敬要去南極時,妻子一開始隱隱會有些擔心。當批件、護照準備工作完成後,很快又歸於平靜。不就是距離遠一些嗎?最大的差別大概是南極要坐船,經歷太平洋、印度洋還有南大洋。也許還要經臨大西洋。在大海上漂流幾個月,不知啥滋味?

2002年8月4日,張文敬與香港著名探險家李樂詩在北極考察

張文敬告訴妻子,可能比青藏高原舒適一些吧。因為不會缺氧,不會有強烈的高原反應。

作為藏區高原的熟客,70年代的川藏路,還不如今天這麼暢通。幾個人,一輛皮卡車,車裡面放著大米、面飯,還有吃飯的傢伙。從成都到西藏,開車都要走上半個月。不過,相比這些生活上的艱苦,高原缺氧和高反對身體帶來的折磨,讓張文敬很早體會到了什麼叫艱苦。

2005年3月4日,考察南極捕鯨遺迹

「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難的了。」張文敬說。

不怕苦的張文敬,在科考路上,也還是有怕的時候。80年代,在南極科考的經歷,還是讓他現在回想起來,都有點後怕。

西藏米堆冰川冰舌區的弧拱構造景觀(1991年)

在南極研究冰川,一不小心踩踏冰面。腰部以下,被海水淹沒。冰面以下就是千米深的大海。張文敬回憶說,幸好有同行及時趕到將他救了出來。「後來想想,要是碰到了鯊魚,真就沒命了。」

他眼中南極探險

穿越西風帶  瘋狂的40°和狂暴的50°

每一次科考中,有險境,但是更有平常人看不到的風景。

1987年,他和日本同行乘坐日本「白瀨5002」號科學考察船奔赴南極。

出海的第一天,一望無際的畫面上,讓張文敬感到世界都開闊了。隨後的經歷,也讓張文敬真正見識到了南緯瘋狂的40°和狂暴的50°。

考察珠峰冰川冰溶洞

地球南北半球都盛行一種地球自轉產生的固有的行星風系,叫做西風氣流或西風帶。北半球因為西風帶經過的地方總是海陸相間,因此它的運行軌跡是彎曲蛇形的。在南半球,因為其運行路徑的下面為南大洋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結合帶,氣流一路由西向東並在南大洋上空旋轉不息。致使南緯40°~50°的海面上終年西風不停,波濤洶湧,形成一個海上風暴圈。不少航海者談之色變。視為畏途。將之分別叫做瘋狂的40°和狂暴的50°。

南極冰下30米工作(右,87年)

張文敬的不適感正是當船航行至南緯45°左右的西風帶時。正好遇上「側浪」前行。當時的風速大概是8到十級。船身像是喝醉了似的,左右傾倒。來不及固定的箱子隨著船體的晃動在地板上滑來滑去。餐廳的食物箱散落一地。他的青瓷龍紋茶杯摔在地板上,一條大大的裂縫為此讓張文敬心疼了很久。

南極並不寒冷。

這種晃動,讓船上的科考隊員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暈船。膽兒大的張文敬提著相機試圖去記錄這一刻,一個浪頭襲來,躍起的甲板將他掀翻在地面。「海面上白浪滔天,汪洋一片。一時間也分不清楚哪裡是海綿,哪裡是天空。」張文敬說,高高的海浪拍打著船體,咆哮聲一陣高過一陣。飛濺的浪花扑打在身上,鼻子里充斥著一股股澀澀的海腥味。

南極內陸瑞穗站冰下30米建築內(右)

儘管過程如此驚現,樂天派張文敬卻被一種名叫信天翁的海鳥感動了。「穿行在浪尖上,那麼矯健無畏勇敢。」張文敬後來在自己的書中寫道。

而在很多人眼中,一直勇往直前,沖在第一線的張文敬,又何嘗不是他們心中的信天翁呢。

南極內陸與俄羅斯人偶遇(左三)

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同學,你拿錯葯了!藥店、校方齊上陣,一萬多條緊急通知暖心尋人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