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啟示錄2.3:「格拉西莫夫戰術」在敘利亞戰場的實踐

啟示錄2.3:「格拉西莫夫戰術」在敘利亞戰場的實踐

來源中國軍網

《敘利亞戰爭啟示錄》是俄羅斯軍事問題研究專家、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馬建光教授十餘年學術積累的見證和結晶。馬建光教授在書中以國際格局重構與戰爭形式變革為經緯,對俄羅斯這個昔日帝國的今日作為,進行了全方位的戰略審視、歷史剖析以及科技掂量和軍事揣度。

一方面,本書把戰爭形勢的演變放在政治、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下進行分析,尤其是「混合戰爭」的出現與敘利亞複雜政治生態的關係;另一方面,本書又嘗試解讀戰爭對國際政治的微妙影響,闡釋兩者之間矛盾而統一的關係。

相信,每一位希望通過了解敘利亞問題的演變,把握全球大勢和走向的人,或是有志於通過洞悉來自最新戰場的經驗,尋找振興中國國防之借鑒的讀者,都將徜徉於本書之中,開卷有益。

為了讓更多朋友深入了解這場關係國際時局的戰爭,中國軍網徵得作者同意,將每日連載《敘利亞戰爭啟示錄》的一節內容,敬請關注。

第二章

「混合戰爭」引領制勝機制

——從霍夫曼專著到「格拉西莫夫戰術」

2.3「格拉西莫夫戰術」在敘利亞戰場的實踐

克里米亞與敘利亞軍事行動的成功,本質上源於俄羅斯對其「安全威脅」的清晰認識。在迫切而積極的借鑒與探索中,俄羅斯產生了以「格拉西莫夫戰術」為代表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在改革中得以體現。經過之後的演習與實踐,具有俄軍特色的混合戰爭漸趨成熟。儘管敘利亞較克里米亞的情況更為複雜,俄羅斯面對的阻力也更大、更複雜,但縱觀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戰場的全過程,混合戰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戰爭成本也儘可能地被降低,現代戰爭趨勢得以展現,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

2.3.1徵兆期:多番外交謀求政治優勢

在行動徵兆期,俄羅斯以輕捷靈活的手段進行多維活動,在政治上做了充分的準備,讓後期軍事行動計劃的施行嫻熟,迅速達到預期目的。

首先,俄羅斯用「政治上的積極」掩護軍事調動。俄羅斯早已考慮介入中東事宜,為得到中東國家的支持和國際社會的理解,俄羅斯高層遂展開密集的國家、軍事外交活動,在多邊協調和雙邊磋商中謀求利益共同點,總統普京還親自出面,通過堅決否認、有限承認等表態,成功迷惑了美國及北約的情報信息判斷,造成對手決策遲滯,最後以大規模軍演為掩護,迅速完成軍力部署並迅即展開密集空襲行動。總統直接出面,謀取國際支持。在俄外長的反覆敦促下,美國務院於2015年9月1日公開表態:「如果俄方明確地參加美主導的聯合反恐,美方會很歡迎。」甚至在進攻開始前兩天的2015年9月28日,普京還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討論中東局勢;29日、30日俄總統會見日本首相併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呼籲各方協調解決敘利亞問題。俄外交部連續在各種場合表態要入敘反恐。如此「積極又謙和」的外交姿態讓美國和西方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普京會在暗地裡積極謀劃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招」。

其次,高層積極斡旋,爭取關鍵方理解。要介入中東,勢必要捲入伊斯蘭國家間的教派之爭。為避免敵對伊斯蘭教派的阻撓與指責,戰前俄總統親自出席莫斯科大清真寺落成典禮。而針對2015年8月在巴格達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普京給予強烈譴責,並表示俄羅斯隨時準備對伊拉克政府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給予支持。這種「實打實」的軍事援助與美國「放空炮」的做法對比明顯,伊拉克隨即成為俄羅斯的「粉絲」。不久之後,美國要求伊拉克關閉對俄羅斯飛往敘利亞的運輸機的領空,被伊拉克政府拒絕,甚至還決定與俄羅斯、伊朗、敘利亞在巴格達建立反恐情報信息中心,共同分享有關「伊斯蘭國」的情報。這樣,以巴格達反恐情報中心成立為契機,在中東地緣政治中,俄羅斯主導和支持的俄羅斯、敘利亞、伊朗、伊拉克「四國集團」接近成型,共同組建反恐情報聯盟,確保己方享有可靠、及時的作戰情報,並同時公開表示,俄願向西方國家開放反恐信息,營造了良好的國際氛圍,進而對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地位形成壓力。在空襲敘利亞「伊斯蘭國」目標前,普京還與伊朗和伊拉克的領導人進行了溝通。此外,伊朗、埃及等國也對俄羅斯出兵打擊「伊斯蘭國」持歡迎態度,就是敘利亞反對派和庫爾德民主聯盟黨也聲明表示歡迎,後者甚至還希望與俄進行軍事合作。至此,伊朗的支持使俄軍通過伊境順利向敘境內集結作戰物資,為空襲行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回顧俄羅斯戰前的外交部署,甚至將潛在的對手容納其中,可謂八面玲瓏,滴水不漏。

最後,軍方出力,示偽存真,掩護出兵。2015年9月16日,俄軍第一副總參謀長波格丹諾夫斯基上將還公開表示,俄軍沒有在敘建空軍基地的計劃。28日,俄總統公開表明,俄未計劃參加敘軍事行動。實際上,此前俄已借高調軍援敘利亞之機,暗度陳倉,完成了入敘兵力兵器的調動。在2015年9月初,4架蘇-30CM多用途戰鬥機就現身阿薩德機場,其目的不外乎是掌握制空權,為後續進入基地的戰機提供空中保護。隨後,用於地空前沿打擊的12架蘇-25攻擊機和12架蘇-24M戰鬥轟炸機、各類武裝直升機等陸續進入基地。最後在9月30日,6架用於精確空地打擊的蘇-34戰鬥轟炸機進入基地,俄羅斯自此基本完成了軍事部署。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拉塔基亞基地部署了大約兩個混成航空兵團、50餘架戰機,形成了前方空軍基地,可以完成偵察、定點打擊和常規打擊等多項任務,加上地面保護部隊,軍人總數達1500?2000人,基地外圍還有C-300式地空導彈系統和「鎧甲」-S1近程防空系統。從公布的照片來看,空勤人員還定製了米色熱帶制服,可見俄軍此次作戰準備應該是比較完善的。雖然自2015年9月起西方和以色列情報部門及媒體就不斷曝出俄羅斯作戰部隊和戰機進入敘利亞的消息,但9月20日俄大批戰機突然出現在拉塔基亞還是令西方大吃一驚。這種局面與俄羅斯方面為調兵敘利亞所實施的周密外交配合和軍事掩護密切相關,在敘利亞境內悄無聲息地集結軍力,通過空、海兩路,運用手段短時間完成空襲的一系列軍事部署。

2.3.2初期:多元力量搶佔道義高地

長期以來,俄羅斯國家和軍隊形象的塑造和傳播都受制於西方對話語權的壟斷,是俄「軟實力」短板。為破解這一困局,俄採取多重措施,重組國有媒體,提升公共外交,打造外宣航母,爭奪國際話語權。重磅打造的「今日俄羅斯」新聞電視台(縮寫為RT),如今已躋身全球權威媒體行列,能與西方國家媒體巨鱷分庭抗禮。輿論戰內外兼顧,陷敵於不義。從2015年9月開始,俄羅斯國家電視台「第一頻道」對國內民眾密集報道歐洲敘利亞難民潮和「伊斯蘭國」的暴行,俄羅斯主流媒體常見到「保護敘利亞,就是保護自己」「今天的敘利亞,明天的俄羅斯」「俄羅斯不能交出敘利亞」「如果敘利亞倒下,俄羅斯也會倒下」「俄羅斯就是下一個敘利亞」「為何我們需要敘利亞」「莫斯科決定著敘利亞的命運」等新聞標題,可見俄軍事介入早有預謀。通過媒體煽動,民眾紛紛將視線由「經濟制裁」轉移到「敘利亞難民」,並給予了足夠的同情與關注。這使得之後的軍事行動極大地加強了俄羅斯民族的自豪感,側面減輕了普京政府出兵背後的經濟壓力,為普京政府大大加分。空襲開始後,俄羅斯連同敘利亞強調空襲是在巴沙爾提出請求的前提下開展,且目的是保護俄羅斯及世界免遭恐怖主義威脅。俄軍還向國際媒體開放拉塔基亞基地和「莫斯科」號巡洋艦,宣傳其軍事行動的開放性。通過對空襲正當性的反覆強調,有力地打擊了西方媒體針對俄軍的造謠和抹黑宣傳。

此外,作為俄羅斯對外的「喉舌」,「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及其所屬的「衛星」(Спутник)新聞通訊社也十分「給力」。通過對外宣傳「伊斯蘭國」的危害和美國政府反恐政策的失敗,影響了西方民眾對敘利亞問題的判斷。此外,俄羅斯媒體還注重藉助和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將各種平台加以利用,顯示出良好的對外宣傳效果。例如「今日俄羅斯」曾邀請專家學者分析「伊斯蘭國」的崛起與美國空襲的失敗,揭露西方反恐的雙重標準,並在電視、移動客戶端、谷歌+、推特等社交媒體平台推出。而新媒體的受眾——思想尚顯稚嫩且觀念開放的年輕一代,則容易對俄羅斯的自我辯護潛移默化地予以接受。最後,俄羅斯還公開表示,在打擊恐怖勢力方面,俄軍願意與美國共享情報。而在情報獲取方面處於優勢的美國則進退兩難,拒絕表態,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輿論與道義的被動。

俄羅斯學者古尓金在分析俄軍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行動時,總結了11條教訓,其中有一條就是要做好現代年輕人的社交媒體的監督工作,正確進行輿論引導。在敘利亞戰爭中,關於巴沙爾政權是否具有合法性、反對派是叛國者還是自由戰士、俄羅斯打擊目標是「伊斯蘭國」還是其他極端組織等諸多問題,美俄展開了爭奪話語權的激烈較量。敘利亞全國委員會被部分歐美國家與部分阿拉伯國家承認為敘利亞人民的合法代表,獲得了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卡達、科威特等中東多個國家,以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支持。而敘當局得到了伊朗、俄羅斯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軍事援助,莫斯科聲明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是受敘政府邀請進行反恐的合法行為。

2.3.3關鍵期:高效作戰鼎定軍事大局

格拉西莫夫在其「平淡無奇」的論文中,針對混合戰爭對部隊的要求提出了兩個根本性觀點:混合戰爭同樣需要高科技武器,而快速精確打擊仍然是制勝關鍵;能夠以最小作戰編成完成任務的軍隊是最有效的軍隊。因此在敘利亞戰場上,俄軍廣泛運用新型作戰手段,高效地完成打擊任務。

一是讓電子戰首先展開,在多維聯動奪取信息優勢的前提下,引導空天軍持續打擊、系統配合,放大不對稱優勢。從2015年9月30日到2016年3月,俄空天軍部隊共執行了8922次飛行任務,攻擊了26087個恐怖組織目標,取得重大戰果。而空天戰場上取得光輝戰果的背後,暗中發力的網路電子戰「助攻」頗多。俄羅斯通過向中東地區調集12顆各類偵察衛星,並在敘利亞部署伊爾-20偵察機及「克拉蘇哈-4」機動式電子戰系統,用以干擾和破壞對手通信,幫助己方更有效地展開軍事行動。其中,「克拉蘇哈-4」機動式電子戰系統可對太空衛星、地面雷達、預警機等多基探測系統進行選擇性壓制,並可癱瘓航空電子設備,擾亂防空電子系統,確保俄軍奪取戰場制網電權。空天戰場與電子戰之間的協調配合,阻止了北約在敘利亞建立「禁飛區」,為海、空天軍組建聯合打擊平台,遂行主要火力打擊任務創造條件,全面加強了俄對敘利亞空域的控制;既方便加強信息監控,又創造了空天戰場的相對優勢。俄軍以空天領域結合網路電磁空間領域,創造天基作戰與偵察優勢,取得了在敘利亞戰場上的重大突破。

二是俄軍的特種部隊神出鬼沒,同時結合無人作戰技術逐步積累技術優勢。俄羅斯著名的軍事頻道——「紅星」電視台2016年12月公布了一段俄特種部隊在敘利亞作戰的視頻。視頻顯示,俄特種部隊使用狙擊步槍、反坦克導彈等武器與敵人作戰,引導戰機進行空襲。俄特種部隊還首次使用了「烏蘭」系列無人戰鬥車,其最早亮相於俄羅斯「軍隊2015」展覽會上。雖然視頻很短,但引發了外界廣泛的關注。視頻中出現了俄特種部隊在敘利亞作戰的畫面,也有在俄本土演習或訓練的畫面。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研究員邁克爾·霍夫曼表示,俄最新組建的特種部隊是受美國的影響,美國特種部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長期關注美國特種部隊後,俄也組建了類似美國「三角洲」的特種部隊。這些特種部隊主要工作是深入敵後執行偵察、破襲、引導空襲等特種任務,有時候也和正規軍配合,一同打擊武裝分子。除了配備精良戰鬥武器,俄羅斯的特種部隊還學習美國同僚,先於俄軍常規部隊配備了先進的通信器材、單兵電腦等支援設備,可以將偵察的畫面傳回指揮部,根據需要召喚空中打擊,有力地推動敘利亞戰局向有利於俄軍和敘政府軍的方向發展。

三是俄軍的後勤保障精確有效,高效地鞏固了戰場優勢。在此次駐兵敘利亞期間,俄羅斯空運力量提供了高效率的保障服務。航空兵的部署,需要完成三大類設備的轉運。首先是飛機和飛行員的部署,其次是飛機所需彈藥、燃料和地勤人員的運輸,最後是飛機維護設備的部署,包括供氧、充氮、檢修、製冷、加油、供彈和供電等車輛。在普京公開派兵進入敘利亞後,半個月內,俄軍出動登陸艦和安-124-100「魯斯蘭」運輸機,將大約一個摩步團兵力、28架戰機投送到敘利亞,包括T-90A主戰坦克、152毫米自行榴彈炮、蘇-30CM等重型裝備。安-124-100運輸機還在蘇-24M戰鬥轟炸機被土耳其空軍擊落後,將成建制的C-400防空導彈系統運送到土敘邊境,對土耳其空軍起到了有效的威懾作用。截至2016年1月10日,安-124-100運輸機群一共向敘利亞空運了13750噸物資,有力地支持了俄軍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俄軍在飲食和醫療保障上也考慮得十分周全,每天甚至有充足的冰激凌供應給指戰員,為他們在前線衝鋒陷陣奠定了堅實的後勤保障基礎。

2.3.4後期:進退自如保持戰略定力

2016年2月24日的《紐約時報》發表了題為Russia wins policy points: Now what?的文章,指出俄軍通過敘利亞戰爭達成以下五個目的:

1.防止了因外界干涉而導致的敘利亞政權更迭;

2.粉碎了華盛頓對莫斯科的孤立;

3.證明了俄羅斯在中東是比美國更可靠的盟友;

4.向外界展示了俄羅斯的新式裝備;

5.克服了因烏克蘭危機而導致的俄羅斯民眾對戰爭的厭倦,展示了新的外交方向,提升了國民信心。

就在這篇文章發表後僅一個月,2016年3月14日,普京突然宣布撤軍,前期擔任作戰任務的飛機陸續撤出敘利亞,但俄軍保留了對機場的使用權,C-400防空導彈系統也將繼續屏護敘利亞的天空。俄羅斯的「撤軍」沒顯露多少徵候,頗具特立獨行之風。但俄軍撤兵的時機,卻選在各派談判當口,顯得「不合時宜」。

其實,作為俄羅斯在中東的重要戰略支撐點,俄羅斯撤軍之餘,已經為自己留了後手。實際上,此次撤軍,俄軍方只是將大部分戰鬥機撤回國內,而打擊「伊斯蘭國」和「勝利陣線」的軍事行動將繼續。而設在拉塔基亞的空軍基地,以及設在塔爾圖斯的保障點和赫梅明的空軍基地,則以「監督停火實施情況」以及「對塔爾圖斯和赫梅明軍事基地實施陸海空防衛」為由保留下來,並將從海、陸、空三方面加以保護。藉助於這三個基地,俄羅斯可監控整個中東及北約艦船活動的地中海中部。其中,俄羅斯保留赫梅明空軍基地是最重大的成果。根據官方聲明,C-400防空導彈系統、部分戰鬥機、空中偵察機將留在那裡,還有俄艦艇群將留在敘利亞海岸。也就是說俄從敘利亞撤出主要力量後,俄駐敘基地還將保留約1000人及兩個營,800人左右。俄羅斯曾通過裏海的軍艦向敘利亞境內目標發射巡航導彈,向世界表明:即使不向敘利亞增派兵力,俄羅斯同樣有能力對敘境內的組織實施軍事打擊。據俄戰略評估研究所專家科諾瓦洛夫認為,在塔爾圖斯基地及赫梅明空軍基地的支持下,「俄戰鬥機只需要1.5分鐘就能抵達特拉維夫,10分鐘就能抵達土耳其,20分鐘就能抵達羅馬,30分鐘就能抵達直布羅陀。」這將使俄羅斯具備在短時間內在敘利亞及周邊區域組織軍事打擊的能力。同時,俄羅斯方面還表示將繼續履行向敘利亞政府供應武器與軍事設備以及訓練軍事專家的義務。由於盤踞在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短期內難以清除,受到敘政府合法邀請、有聯合國授權的俄羅斯軍隊就理所應當地在敘利亞保留軍力,並給予政府軍大量的軍事援助。一旦日內瓦和談事態失控,普京可以視局勢發展,重新加大在敘利亞的軍事部署,來逼迫西方及遜尼派勢力達成利益交換。

如是,俄羅斯進退自如,拉塔基亞、赫梅明空軍基地和塔爾圖斯軍港像三顆俄羅斯安插在中東的楔子一樣,撐起了敘利亞局勢,敘利亞則支撐著俄羅斯在中東和地中海的地緣布局,中東和地中海支撐起「俄羅斯大歐亞」(Eurasia)戰略,最終撬動與美國在世界大棋局上的博弈。

俄軍在敘利亞戰場上以「混合戰爭」引領作戰行動表明,信息化條件下的混合戰爭,既能用軍事實力懾止對手的非軍事手段軟刀子,又能利用全球化趨勢運用政治經濟手段化解對手軍事威脅硬棒子——既要把挑事的打翻,又要把謀事的打蒙。對於看得見的敵人,比如對「非法武裝」這樣看得見的敵人,要「殺雞用牛刀」,用高精尖武器裝備從肉體上直接予以毀滅性打擊;對於看不見的敵人,比如美國和西方,要用看不見的方式威懾,比如電子戰,尖端裝備。既要有能力應對雲譎波詭的危機,更要善謀能為,敢於跳出套路奇招制敵,化險為夷。經過敘利亞戰場上的熟稔運用,混合戰爭早已不再是霍夫曼和西方的專利,世人只會記得獨具俄式特色的「格拉西莫夫戰術」,並且清楚地認識到它對俄軍在敘利亞戰場活動上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新兵下隊,如何增強他們「以隊為家」的意識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