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當印度的「雄心」遭遇東盟的「玻璃心」

當印度的「雄心」遭遇東盟的「玻璃心」

進入2018年,印度外交的「東進」步伐在進一步加快。1月4日至8日,印度外長斯瓦拉吉開始了2018年的首次出訪,分別對泰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進行訪問。隨後,印度外交部1月10日正式宣布,為慶祝印度與東盟建立對話夥伴關係25周年,印度總理莫迪將與東盟10國領導人在1月25日舉行紀念性峰會,並邀請東盟10國領導人將作為印度共和國日的主賓,觀看1月26日舉行的閱兵式。

資料圖:2017年1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印度士兵參加共和國日閱兵儀式。(圖源:參考消息網)

東盟10國領導人的共同出席,無疑讓印度的外交「特有面子」。加上1月22日至23日莫迪將首次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並做主旨發言,更讓莫迪政府陶醉於所追求的「領導型大國」的夢中。印度目前的國際環境可以說是冷戰以來最好的,以至於印度外交「左右逢源」。2017年11月12日,美日印澳四國在中斷十年後重啟了四方安全對話。12月的中俄印三國外長會晤、印日澳三邊會晤、印澳2+2會晤機制啟動都能看到印度在大國關係中「縱橫捭闔」。

冷戰後,印度一直尋求加大在亞太的存在。自1992年印度總理拉奧提出「東看政策」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印度已經深度地融入亞太的發展之中。1996年印度加入東盟地區論壇,2002年開始建立東盟-印度領導人峰會機制,2003年啟動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區談判(2010年最終啟動)。如今,印度已經是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東盟防長擴大會等機制中的主要成員。印度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量,也由1992年的20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587億美元。東盟已經成為印度第四大貿易夥伴,佔印度貿易總量的10.2%,而印度也躍升為東盟的第七大貿易夥伴。

正是在雙邊關係迅速發展的背景下, 2014年11月13日印度總理莫迪參加第9次東亞峰會致辭時,正式提出要將印度的「東看」政策轉變為「東進」政策。東進的核心是「三個C」,即商業(Commerce)、聯通(Connectivity)與文化(Culture)。而印度尤為關心的是,同東盟共同發展海洋經濟、加強同東盟國家的海岸監測、提升東盟國家的離岸巡邏能力,以及提升海域感知能力。正是基於這一訴求,印度和新加坡在2017年11月簽署了兩國海軍雙邊合作協議,允許印度海軍到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進行後勤補給。

印度的「東進」,得到了東盟國家的歡迎,因為這恰好契合了部分東盟國家引入外部力量的訴求。以越南為例。越南一直以來都在尋求外部力量介入南海問題,印度則正好「投其所好」。2006年越南將南海爭議區內的128區塊(部分位於九段線以內)給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子公司ONGC Videsh進行勘探開採。由於海床太硬,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在遭受重大損失後原打算2012年退出。但是,越南多次採取免費延長開採合同的方法來拉住印度。2017年7月初,越南又一次性給ONGC Videsh延期兩年的開採合同,以至於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的高管都稱,這是戰略行為而不是商業行為,因為128區塊的石油開採風險高且收益不大。2018年1月9號越南駐印度大使孫生成(Ton Sinh Thanh)更是公開表示,「越方歡迎印度在南海越專屬經濟區進行油氣田投資,並隨時歡迎印度海軍軍艦訪問越港口」。對此,1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回應稱,「中方對周邊有關國家發展相互關係不持異議,但堅決反對有關方面藉機侵害中方在南海的正當權益,損害地區的和平穩定。」

不得不提的是,東盟在當前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下同樣倍感焦慮,因此呼喚其他大國的深度參與。自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政策和推行TPP以來,亞太地區架構的「東盟中心」就面臨著解體的可能。大國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南海爭議問題都使東盟內部的團結在逐步削弱,更加上新近美日印澳提出「印太戰略」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都有可能使得東盟在新的地區架構中重要性被消解。

真可謂,東盟的「玻璃心」遭遇了印度的東進「雄心」,才有了東盟10國領導人將集體出席印度閱兵的「盛大場面」。

(林民旺,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外網專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朝鮮半島上演「冬奧外交」 能走多遠仍充滿變數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