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cp,又來相愛相殺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cp,又來相愛相殺了

原標題: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cp,又來相愛相殺了


壹讀知道


本文為約稿,作者黃帥,又名黃西蒙,90後媒體人、專欄作家。

《虎嘯龍吟》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原本在歷史上不冷不熱的司馬懿終於成了影視劇紅人。



過去的三國題材的影視劇,要麼是把劉備集團的歷史當成主線,比如最經典的《三國演義》,要麼是偏重曹魏一方的敘述,比如2010年電視劇《三國》。像《虎嘯龍吟》這樣以司馬懿為主角、司馬家族的歷史為主線的電視劇,還真是頭一次見。


而普通觀眾熟知的曹操、劉備、孫權,在劇中反而成了配角。尤其是劉備,就在劇中罕見地露面了幾次。這讓劉皇叔的粉絲看了《虎嘯龍吟》後真是連呼坑爹啊!

好在,有關諸葛亮的劇情還是不少的。作為《大軍師司馬懿》的下部,雖然以《虎嘯龍吟》為名,但真正的司馬懿VS諸葛亮的劇情,也就十幾集,大概是四分之一的篇幅。但即使只有這些,也能窺見導演和編劇的一片苦心——為了讓龍虎相爭,又不能太脫離歷史事實,何其難也!


首先在選角上,就突破了既往的思路。唐國強老師飾演的孔明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是在《三國》里飾演孔明的陸毅,也在努力像經典的「孔明形象」靠攏,似乎眉眼之間在模仿經典影視劇、繪畫乃至小人書上的諸葛亮。



其實,歷史上諸葛亮到底長啥樣,根本沒人知道,也沒法復原,只有文獻里留下的隻言片語,可供後人想像。既然是這樣,飾演諸葛亮追求「神似形不似」,也沒太大問題吧!


王洛勇老師在《虎嘯龍吟》里飾演的孔明形象的確可圈可點。因為此劇中的孔明不需要呈現青年時代的雄姿英發,反而應該多多表現中老年的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虎嘯龍吟》里的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中年人了,這反而更考驗演員的演技和文化功力,外形因素反而是次要的。

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對CP,的確是「不是冤家不對頭」,可謂「相愛相殺」。所謂「相愛」,在於任何有才華有抱負的人,都會欣賞跟自己一樣的有為之人!在孔明醞釀天下三分大計的時候,司馬懿也在蓄力中,可謂「眼高於頂」,雖不能將天下收入囊中,但畢竟已是胸懷天下,而與諸葛亮的對戰則是他遇到的最大的挑戰。


所謂「相殺」,是因為兩人都才華橫溢,卻分屬兩個陣營,不得不展開對抗!諸葛亮的優勢在於攻,而司馬懿則是當時最會「堅守」的統帥。這並不是說司馬懿缺乏主動進攻的能力,而是他極其擅長忍耐和堅守,不到關鍵一刻不會露出殺機,而一旦出手就一定完勝!


我們先來看看,兩人最經典的一次「相愛相殺」,也就是空城計一段:


《三國演義》原著的描述是這樣的: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洒掃,旁若無人。

過去的三國影視劇當然是以諸葛亮的視角來演繹,讓觀眾聽孔明撫琴退敵,之後便是司馬懿驚悸而勒馬退軍。應當說,這個情節不複雜,而表現緊張局勢的方法,也只能靠雙方的表情——畢竟全程基本沒有言語。



但《虎嘯龍吟》龍吟不一樣。畢竟是司馬懿成了主角,整個空城計的視角反而是來自魏軍的。而且,還特意給司馬懿安排了一段「內心戲」——司馬懿和諸葛亮在心理幻想里展開「對決」,司馬懿在氣場和心理素質上輸給了諸葛亮,由此才退兵。


《三國演義》里這樣講述這段故事:

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如此看來,《虎嘯龍吟》雖然沒直接讓司馬懿開口說這些話,但用心理「呈現」了他的想法。這不單單是歷史劇的問題,而涉及到我們如何理解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對CP的問題——只是通過歷史劇的演繹,我們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這樣的改編是否合適呢?


這要從當今的歷史劇創作的風氣講起。相比二十多年前歷史劇偏重「還原原著」的特點,現在的歷史劇更注重人性內部的分析,特別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也是為了讓觀眾容易產生代入感,覺得面前的歷史人物距離自己並不遙遠。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虎嘯龍吟》里有大量戲份給了張春華。如果說戰爭和政治史男人的八卦,家庭關係和男女之間的複雜糾葛,則是為了滿足廣大女性觀眾的需求。《虎嘯龍吟》從一開始的定位就不是一個嚴肅的歷史劇,而是一個帶有商業片性質的歷史劇,只是比起那些戲謔搞笑的「穿越」和「宮斗」劇,多了更多細節上的歷史考究和藝術嚴謹。


換言之,司馬懿遭遇的問題,不論是跟諸葛亮的鬥智斗勇,還是在魏國內部和歷代皇帝、曹氏宗親的複雜關係,並不只是歷史的再現,而是當代現實問題的「古代投射」。在職場上,在商業圈裡,我們依然要面對司馬懿式的困局,比如,職場人際關係處理的難題,婚戀中的信任危機,等等。



換言之,套用今人的觀念去揣測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雖然未必精準,但也不是不可以。正如司馬遷在《史記》里,對一些細節描寫,比如人物對話、心理描寫,其實也是出於「猜測」,是根據當時的具體環境做了合理的推理,反而增添了《史記》的文學性,而其基本史實卻又是十分精準的。學者易中天也提到過,歷史在不斷演變,但千百年來的人性大概是變化很小的。


回到這對CP上,司馬懿之所以不敢攻滅諸葛亮,也是出於曹氏宗親對他採取「鳥盡弓藏」之計的畏懼。而諸葛亮也看透了這一點,才能在空城計中臨危不亂,點中司馬懿的死穴,進而幸運地脫身。


但將司馬懿看成一個先天的野心家和陰謀家,恐怕也不合適。他的思想變化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直到電視劇最後,司馬懿依然不願意篡權,就因為她的內心深處仍然是想做一個魏國的權臣,而非取而代之,是形勢的變化一步步將他推到了初心的另一面。


司馬懿從青年時代就感受到了政治的殘酷性,這導致他這樣一個出身優渥、曾經飽讀詩書的有志青年,也一步步變得腹黑起來。現實殘酷之下,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生存,這恐怕是司馬懿遭遇的第一個思想上的「坎」


而到了中年,他又不得不面對諸葛亮的挑戰和曹氏宗親的懷疑,要在最難的狀況下打出最漂亮的戰爭來。其中的殘酷,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到。


而到了晚年,世人依然對司馬懿有忌憚,儘管他已經權傾朝野,卻始終不能放心下來。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族擊垮了曹爽的勢力,但司馬懿依然擔心不能「政歸司馬氏」,這一歷史任務直到司馬昭那裡才完成。


整個過程用了幾十年,即使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司馬懿還是在小心翼翼地安排著下一步的政治謀劃。相比諸葛亮的理想主義氣質,哪怕是曹操「奸雄的可愛」,司馬懿總讓人感覺像一台冰冷的機器,一台幾乎不會出錯的政治機器。


諸葛亮則被看成道德和理想的化身,也因其復興漢室的理想最終沒能實現,被歷史賦予了悲情色彩。可是,相比司馬懿及其家族最後的「勝利」,諸葛亮並沒有被人遺忘,反而是司馬懿背負了不少歷史的負面評價。這樣的結果,是否是青年司馬懿的初心呢?這個問題恐怕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點擊圖片閱讀 |你的另一半如果出軌,你會讓TA坐牢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買來的女朋友有用嗎?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