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名相伊尹:具有「開闢」意義的古聖先哲——《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10)名相伊尹:具有「開闢」意義的古聖先哲——《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原標題:(10)名相伊尹:具有「開闢」意義的古聖先哲——《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先秦作品《墨子·貴義》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昔者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葯於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葯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這個3000多年前的故事,即使放在今天也很有意思:彭氏之子,正如今天「領導」身邊的「駕駛員」。當未來的商朝開國之君成湯想去見未來的大商名相伊尹的時候,成湯的「駕駛員」告訴他:伊尹不過是一個「下賤」的人,如果你想見他,召他過來就行,他會當成一種恩賜呢!



這種特定環境下的語氣和說辭在此後的三千年間今天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但作為一代名君的成湯顯然沒有被他的「身邊人」所蒙蔽。他把伊尹比喻成國家的良醫善葯,認為這樣的人才值得自己親自去請。他因此而辭退了彭氏之子,不讓他再為自己駕車。


在這個類似於後世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裡,成湯王想見到的,正是本文的主人公,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位名相、第一位帝師、第一位軍事謀略家,以及被譽為「廚聖」的古賢先哲伊尹。

史考伊尹本名,又名阿衡。生於夏末商初。傳說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今洛陽伊河,河南杞縣境內)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到一位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這個故事和西方「諾亞方舟」的故事很相似,伊摯的母親受到神明的警告,說如果看到家裡的「」往外冒水就要往東走,不要回頭。「聽話」的西方先聖、「自私」的諾亞不同——伊摯的母親發現臼內水如泉涌,將要發生大洪水時,這個善良的採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中國古代神話里經常發生這樣「違抗神明」的故事——這再次體現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質不同——中國人更加善良和注重互相,從而發展出了基於集體主義的「集權政治」;而西方人相對自私和獨享,所以發展出了基於個人主人的「政治民主」。因為伊摯的母親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她的身子被變成了一棵空心的桑樹。另一位和她一起奔逃而來的採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來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把這個嬰兒送給奴隸廚師即伊尹的養父。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著姓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採桑的女奴



傳說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卻樂於了解堯舜之道。可以想見,特殊的出身使得伊摯自小勤奮好學,不但跟養父學習烹調技術,而且還利用接觸「上層社會」的機會學習和思考治國之道。稍長後,他開始成為奴隸主貴族的廚師,並附帶當了貴族子弟的。對這一身份,《墨子·尚賢》記載:伊尹為有莘氏女師仆。師仆就是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這一身份在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上也有詳細的記載。由於伊尹經常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德」,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王成湯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河南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所謂三聘台。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變通」了一下,提出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以加強兩國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伊尹始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成湯身邊。


到了成湯後,據說伊尹曾背負鼎俎為成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成湯承擔滅夏大任,留下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歷史佳話。而成湯也由此確認伊尹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政大臣。對此《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湯是伊尹之間,先是學生和師之間的關係,然而才成為帝王和臣子的關係,所以對於湯來說,只要使用好象伊尹這樣的臣子,就可以不用費什麼事就要以成為天下之王。《孟子·萬章》篇也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即教湯效法堯舜,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為了輔佐成湯推翻夏朝的統治,伊摯首先返回家鄉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在這個意義上說,伊尹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情報人員)。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摯便讓成湯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以觀察夏政。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從夏桀的指揮,就獻計成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摯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入孤立。伊摯看到滅夏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組織伐夏戰爭。夏桀戰敗南逃,成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佔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不久夏朝滅亡。商湯不但統一了自夏朝末年以來紛亂的中原,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其勢力所及,遠遠超過了夏王朝。湯滅夏後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礎。由於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夏代形成的「家天下」傳統,從此中國進入代際更替的王朝輪換局面,因而史稱商湯革命


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這裡的「尹」是一個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右相」。就其字面本義而言也有「治理」之意;《廣韻》中認為有「進也,又正也」之意;《左傳》也說,尹,正也,眾正官之長也」;《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以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可見,伊尹這個稱呼飽含著湯對伊尹作為相臣的高度期許。也許是因為伊摯當「尹」這個官太稱職了,以致於後人忘記了他的名字,使伊尹這個稱號成為專屬於於他的固定稱呼,類似於今天的我們尊稱周恩來為「周總理」一樣。


商湯死後,繼任的三代商王均早亡。伊尹只好立太丁長子太甲為王。據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的地桐宮,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一邊追思成湯的功業而深刻反省,一邊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複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表現,商朝重又出現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史記》稱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以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伊尹死後,和商湯一起接受後世並祀」,這樣的待遇在今天的甲骨文中可以得到證明。


然而,上述伊尹的「完美形象」並非沒有缺憾。


缺憾來自於晉朝時期出土的奇書《竹書紀年》。這本書在記述到伊尹和太甲的關係時如是說: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按此說,伊尹在湯死後,他本受命輔佐湯之子太甲,但不久以後,伊尹就羅列太甲之罪,把太甲囚禁在桐宮,自立為王。三年後,太甲在忠於自己的臣子幫助下逃脫,回來誅殺了伊尹,重新恢復殷商之政。


這一說法給後世史學界帶來了軒然大波。殊是殊非,眾說紛紜。雖然在商代的卜辭中屢見致祭伊尹的記載,但是也存在太平天國誅殺楊秀清後設立東王升天節的事例,所以僅憑伊尹在商代受到祭祀就否認竹書紀年的記載是不可取的。


對於這段難以考證的遠古公案,《孟子·盡心上》中有一句話對後世為臣為君者引鑒意義重大:

孟子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


其中所謂的「伊尹之志」,成為此後三千多年中央集權社會考驗大臣是否忠貞的終極標準,由此而上演了一幕幕牽動「歷史眼球」的「權力遊戲」,此是後話。


但是不管最終是否有過「篡位」的史實,伊尹本人在中國上古歷史上卻不啻是一個具有「開闢」意義的偉人,在此一併綜述之:



一是教育上的「開闢」。作為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位「家庭教師」和「帝師」,伊尹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不但教會湯以德政化人,而且接連輔佐了商初四代國君。在今天流傳的文字里,處處可見伊尹高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比如伊尹認為習於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他還說過慎終於始的話,可見他非常重視教化對人的性格養成的作用。


二是在政治上的「開闢」。在中國歷史上,伊尹是第一位明確提出「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的政治家,他主張尊賢、用賢,用人適當;強調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對天子負責,下保庶民安定,並視此為大臣之職。伊尹進一步發揮了堯舜時期的「德政」思想,認為「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思是說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眾善以一貫之的程度,這要從萬民是否悅服今王和後世是否尊祀七廟上得到驗證。


三是在軍事上的「開闢」。伊尹第一次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於指導戰爭。伊尹之前的歷史,人們認為一切自然現象和人類行為都受上天支配。自伊尹開始,開始有了視民知治不(語出《史記·殷本紀》)的思想,並進而將這一思想用於指導滅夏戰爭。伊尹還第一次成功運用了間諜情報戰,他通過妹嬉得到了大量夏朝的內部情報,並最終得以亡夏。另外,伊尹還是第一個根據敵我力量變化選擇戰機的軍事謀略家。他通過停止向夏進貢,以觀反應的辦法來觀察「國際形勢」,並根據兩次不同反應決定是否向夏發起總攻。


四是在中醫藥上的「開闢」。據考,伊尹的身份除了當宰相之外,還是一個巫師。尹象手執針之狀,示以針刺療人疾病;官名」不過是是醫療治調之意的引申和轉化。今天可見的《漢書·藝文志》中有《湯液經法》,醫家都認為此書為伊尹所撰。


五是在中華飲食文化上的「開闢」。伊尹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以廚藝入相的智者賢者,並因此被後世尊為「廚聖」。後世來,形成了伊尹煎熬(語見枚乘《七發》),伊公調和(語見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語見《史記·殷本紀》),伊尹善割烹(語見《漢書》)等諸多成語。如伊尹認為經過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之品,應該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這一烹飪理論至今仍為全世界的中餐烹飪界所認可和學習。



博按:對今人而言,讀史的意義,除以歷史事件引鑒現實外,更要借讀史與古賢先哲做精神交流與道德對話,從而辯證客觀地汲取古賢先哲的先進思想和事迹,並在切實的紀念和敬仰中內化為現實思想和行為的不斷「向善」。伊尹之於今人的重要意義,在於他在三千多年前的文化荒蕪時代,在沒有任何書籍可以學習、沒有任何理論可以遵循、沒有任何老師可以追隨的情況下,依靠自己具有開闢意義的思想創造,從廚藝中悟出治理國家的「要領」,並以「德政」輔佐湯滅夏建商,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可謂一個具有「開闢」意義的歷史巨人。正是因為伊尹在諸多方面都有著偉大的開闢之功,所以連後世的聖人周公都認為「伊尹格於皇天(語出《尚書·君爽》,認為伊尹是代天言事,可見周公對伊尹的評價之高。而伊尹也對自己的功績很自豪,他曾說過:「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語出《孟子·萬章》)。伊尹敢於以先知先覺自居,是因為其胸懷孟子所謂的「伊尹之志」;然而,後世以來,一些政治強人和弄權大臣,常常自命為伊尹,卻沒有伊尹的德政思想和「伊尹之志」,最後都不得善終而被歷史所拋棄。如西漢之霍光(死後全家被殺)、東漢之董卓(被殺)、三國時之孫竣(後來全家被殺)以及魏晉之司馬昭(死後兒子篡權)。由此可見,如果後世對往聖先賢徒學其表,不學其實,便會走火入魔,走向歷史的反面,是以為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崑崙關下破強賊,廟堂之下被陰殺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