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四十年代上海禁舞:雷聲大雨點小,最終成「都市行為藝術」

三四十年代上海禁舞:雷聲大雨點小,最終成「都市行為藝術」

上海被稱為東方最繁華的巴黎,在上世紀,既是一個文明發達的地方,又是一個混濁黑暗,妓院煙管遍地的罪惡之地。上海就好像是一個大染缸,剛到上海的人,他就是一塊素綢,在上海呆上一段時間,就會被染成五顏六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應該是中國娛樂行業最發達的地方。

上海的百樂門,不管是老上海人,還是初到上海的外地人,想要消遣娛樂,百樂門無疑是最佳的場所之一,這樣一座在亂世中浮華的舞廳,隱含了上海人們對於民國上海浮華的追憶和想像。

在百樂門人人追求享樂的同時,同樣也出現了一股反娛樂主義的浪潮。

民國期間的舞場跟中國傳統的妓院,茶館等地方有著別樣趣味的特徵。它可以說為市民們提供了一個想像未來的現代娛樂的窗口。但是由於舞場中的一定曖昧性質,放在內憂外患的當時中國,變成了考驗一個人肉體與靈魂的道德尺度。

因此當時很多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在本能的慾望和道德之間來回搖擺。而且再加上當時中國特殊的國情,跟民族國家結合起來,這種現象又成了社會問題,變得更加的尖銳。

在當時的《申報》經常可以閱讀到一些學生,經歷舞場之後,流連忘返,內心滋生虛無和愧疚的矛盾文章。

當時《申報》有一篇文章是這樣描述的:「在暗淡的燈光下,當音樂響起,我第一次擁抱女人迴旋…………回到學校後,我心裡常常徘回在舞場中,一幅幅誘人的畫面,無一不給我以一種有力的迷惑。」

對於這種現象國難當頭,身為國家之棟樑的學生們,卻流連於舞廳之中,無法自拔,當時遭到了社會各界強烈的反對。

各大媒體紛紛報道,譴責學生這種行為,為此《申報》發表文章指出,學生流戀舞廳,已經是關乎國家命脈之事。並非是生活的小事情,並且提出大學生應該研究學問為主,服務以後服務社會。如今不搞學問,反而去跳舞,這一現象足以證明大學生教育有問題。並且非常嚴厲的指出,這一批人將來流入到社會,一定是不事生產專享幸福的寄生蟲之流。

當時媒體的各種報道已經隱隱約約的透露出了「禁舞」思潮。1933年,10月30日,上海申報聯合各大院校,一致決議:嚴禁學生入舞場跳舞,議決與市政府合作,共同查禁,犯者予以嚴懲。

從而出現了原本是守衛上海治安的警察們,輪流守衛在了上海各大舞廳門口前成為排查人口的「迎賓隊」,凡是看到有學生在場跳舞的,立即逮捕。情節比較嚴重者,學校方給予開除處分。另一方面積極的開導學生們,讓他們自動禁入舞場。

國難當頭,「禁舞」一出,應者雲集,一場禁舞運動,當時搞的沸沸揚揚。社會輿論非常激烈,1934年,禁舞雖然引起了社會各界不同的反應,由於牽扯出來的相關問題非常多,於是就成了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都市「行為藝術」。但是關於禁舞與否,一直存在著兩種聲音。

以至於一直到1948年的時候,爆發了一場罕見的女子集體暴力事件。1948年,1月末左右,數千以舞女主的弱勢群體,反對政府的禁舞令,遭到拒絕以後。憤怒的搗毀了當時的社會局大樓,最後釀成了一場悲劇,400多名舞女被羈押,數名舞女被判刑,不過最後政府還是收回了禁舞令。

文獻參考:本文編寫,以史實為主,資料基本來自正史,兼別史,稗史記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馮趣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希特勒對縱酒士兵的殘酷懲罰:酒精上癮開除軍籍,重者做絕育手術

TAG:老馮趣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