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最新發現130億年前的新生兒星系,宇宙僅僅誕生8億年後有了

最新發現130億年前的新生兒星系,宇宙僅僅誕生8億年後有了

天文望遠鏡,本質上就是人類了解宇宙的時空穿梭機,當然只能回望的宇宙回望鏡,越看越遠,越遠越舊。

——這一次人類看到了130億年前,宇宙最早星系的運動狀態。

這一研究成果最新發布(1月10日)在《自然》雜誌官網上。由英國劍橋大學主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動用了位於智利北部沙漠地帶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觀測到130億年前的新生兒星系。

為什麼說是新生兒星系呢?

因為目前我們測定的可觀測宇宙年齡有138億年,而最新觀測到的星系是在光行時間——130億年之後,如今才被人類發現的。

這就意味著:我們現在看到的它倆樣子——其實是130億年前的模樣,也就是我們宇宙誕生僅僅8億年之後,就已形成的星系,自然屬於新生兒星系了——宇宙間最早的一批星系。

科學家通過分析ALMA天文台收集到的遠紅外線光譜信息,你可以理解為新生兒星系的個人資料庫,從而探知到它的基本狀況,主要有幾個特點——

1.新生兒星系就像漩渦一樣旋轉,這跟我們現在看到成熟的星系,比如銀河系的旋轉方式很類似。

2.體量相對較小——只相當於我們銀河系的1/5大小。

3.恆星形成又快又高,要比人類已知的年輕星系,比如星暴星系的恆星形成率還要高。

4.新生兒星系並不像科學家預期的那樣混亂不堪,相反秩序井然。

問題來了,如今發現了新生兒星系,這就意味著宇宙先誕生了星系,之後才誕生的恆星嗎?還是先有恆星,之後才出現了星系?

說實話,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個尚無定論的爭議命題。

目前宇宙學家有兩種模型解釋:

從上到下模型

這一模型認為,宇宙早期,首先形成的是一個大尺度結構,比如一團星系雲,然後經過數億年演化,坍縮成能夠形成恆星的星系雲團。

例子就是最新發現的130億年前的新生兒星系。

從下到上模型

該模型認為,首先形成的是恆星,之後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成了球狀星團,再進一步聚集成星系。

例子就是NASA天體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卡什林斯基(Alexander Kashlinsky)在2005年利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探測發現:

「根據微波背景輻射的偏振測量結果表明,當宇宙年齡只有兩億年時,第一代恆星就開始形成了。」

不過,第一代恆星都會以大質量短壽命作為終結,幾乎無法觀測到。

根據目前觀測宇宙學的種種努力,這兩種模型都是不完善的,都缺乏強有力的觀測證據證實。

宇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整體。

所以說,包括上帝他老人家、各種大神、超級外星文明在內,人類假想出來的各種超自然力量,都不可能是宇宙的創造者。

因為他們本身不可能比真實的宇宙更複雜。

從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見的極美世界

¥205.6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X檔案》2018 年回歸!千萬別把科幻當科普看!開開腦洞就回歸現實吧!

TAG:利維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