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里釘釘會成為一個10億級用戶的產品嗎?

阿里釘釘會成為一個10億級用戶的產品嗎?

來源: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作者:左刀

1、背景

2017年12月27日,阿里巴巴釘釘的CEO陳航(花名無招)在釘釘內部的工作群宣布,釘釘註冊用戶突破一億,釘釘官微隨後轉發了這一消息。

無招說,「1075天,我們實現了一個小目標,用戶數達到1個億。感謝團隊同學們在這1075天里,沒日沒夜的忘我付出。我們已經幫助1億用戶實現簡單,高效,安全,以人為本的工作方式! 前路漫漫,讓我們保持初心,戒驕戒躁,繼續為4300萬中小企業做一點有意義的事!」

而在2017年11月,釘釘在深圳舉辦的秋季戰略發布會上曾宣布,截至今年9月30日,釘釘企業組織數量突破500萬家,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服務平台。

與此對比的是,在2017年12月21日,企業微信官方宣布已經鏈接了150萬註冊企業,擁有3000萬的活躍用戶。

需要注意的是,阿里釘釘的第一版測試版誕生於2014年12月1日,而企業微信誕生於2016年4月,阿里巴巴比騰訊更早做企業級應用,早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這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讓阿里釘釘領先了微信企業版整整350萬的註冊企業以及7000萬的使用用戶,非常的驚人。

關於釘釘的議論在網上非常的多,有幾個共同點:1、很多員工討厭釘釘,尤其是其「釘一下」,讓很多人厭惡。2、老闆們很多都喜歡釘釘,因為使用起來有掌控感。3、釘釘的使用人數不可能超過微信。

至於使用層面,有人認為很好用,有人認為很難用,有人認為太繁瑣,有人認為功能強大,這個見仁見智,並沒有標準答案。但不管怎麼樣,釘釘已經成為了一種職場的現象,很多人已經非常習慣於在工作中使用釘釘了。

陳航(無招)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釘釘要成為10億級產品。要知道,中國目前最大的月活產品是微信,而微信的月活也沒有達到10個億。更何況,中國目前的網民數量才7個多億,很多人因為不同的需求會有幾個微信號,但定位工作場景的釘釘,一個人會有多個釘釘號嗎?

所以,對於釘釘的的10億級產品的口號,大家是嗤之以鼻的——沒可能!

2、一個現象

今天(2018年1月15日),張小龍最新關於微信的演講在我的朋友圈被熱傳,不同的媒體和不同的好友,分別從不同的渠道轉發了這篇文章(《張小龍現場「約戰」跳一跳,發布2018微信全新計劃》)。

其中,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點是,張小龍不斷在強調:微信本質上是一種工具。「我們的目標是做互聯網上最好的工具」。而實際上,張小龍在2016年就說過,不要把微信當做是一個平台,或者理解成一個生態,而是要把微信當做一個工具來使用。

阿里巴巴在「支付鴇」事件之前,從來都沒有放棄過社交的努力,從來往開始,一直到「支付鴇」事件,阿里巴巴也從希望能夠複製微信這樣的普適性產品,蛻變到如果能夠吸引到一大批「俗人」也行的定位,不再追求大而全,只求能夠分杯羹,畢竟,這個世界的大多數,都是由俗人組成的,否則,快手怎麼可能做到號稱7個億的註冊,1個億的日活?

實際上,阿里巴巴也曾經投資過陌陌,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夠壯大自己的社交實力,但最終阿里巴巴拋售了陌陌的股票,黯然離場。財務投資上雖然勝利了,但社交布局上一再失敗。

在「支付鴇」事件之後,阿里巴巴遭遇了極大的社會負面危機,由於其色情性質,傳播速度甚至比假貨的新聞還要快上幾百倍。

彭蕾召集了22位螞蟻管理團隊成員深刻反思,並在內網發帖:「自己做錯的事,永遠不要怪別人!感恩所有刺耳戳心的聲音。愛之深責之切。」

馬雲也在內網中說:「阿里巴巴珍貴的是改正錯誤的勇氣。支付寶,繼續努力。阿里人,學習反思和自查。」

2017年春節假期過後,螞蟻金服召開了集團層面的戰略會,召集了全球所有業務線負責人,以及核心管理層,確定「不做社交」。

有意思的是,自從支付寶開始「不做社交」之後,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卻開始回升了,雖然速度非常的緩慢,但份額確實在回升,而微信支付的份額卻在以極微小的速度在下降,在此之前,微信支付的迅速崛起讓螞蟻金服頭痛不已。

這裡面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螞蟻金服終於不再糾結於社交,而是要把「工具」的屬性做到極致。

螞蟻金服產品研究院倪行軍(花名苗人鳳)在2017年年初說:「支付寶真的不是想做社交,只是想搭建一個服務於我們業務的關係鏈,以使我們的業務開展地更加順利。」

很顯然,螞蟻金服的邏輯已經變成為:工具屬性,關係鏈連接。在這裡,工具是第一位的。

這與我們在本段開頭提到的張小龍關於微信的定位不謀而合!微信定位是一個工具,雖然他一開始是一個社交軟體,但現在的微信之上已經開始堆積越來越多的產品,一方面是自身的產品,比如搜一搜,看一看,一方面則是為其他產品導流,比如微信的九宮格。

微信從社交轉變成工具:社交為黏連,工具連接應用,而最強的工具連接器,無疑就是小程序。

支付寶則從工具入手,後續要不斷加強關係鏈(比如螞蟻森林,好友之間互相可以偷能量,澆水,查看等等,增加關係鏈的互動),把工具社交化。在之後,支付寶也會推自己的小程序,來「連接一切」。

兩者實際上殊途同歸!目的都是希望用戶能夠更長時間的停留在各自的體系之中。可以購物,聊天,買理財產品,買保險,訂外賣,打車……

為了能夠突出工具的屬性,微信甚至已經著手開始要把公眾號給獨立出去,單獨做一個APP,讓微信成為一個徹底的工具。

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什麼都要把自己的王牌變成一個工具?

3、理解釘釘,從支付寶開始

翻看現在的支付寶,裡面琳琅滿目,生活場景中需要的東西幾乎全部都被覆蓋了,便民生活、財富管理、資金往來、購物娛樂、教育公益、第三方等等,基本上應有盡有。儘管有很多功能你還沒有用,可能有的功能一直不會用,但支付寶的布局已經加速,這些應用,基本上可以滿足「千人千面」的需求,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對於騰訊而言,目前的「工具」屬性顯然還遠小於其通訊屬性,只有在微信「錢包」中才有一些工具。很顯然,騰訊希望通過小程序來逆襲,將微信真正變成一個「連接一切」的超級工具箱。

做超級工具箱的好處在於,通過超級工具,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事情給做了,甚至包括內容領域。一旦形成習慣,你就不會再去打開其他的APP,而只要用這個工具就夠了。這將會讓這種超級工具箱變成一個非常高頻的產品,然後通過關係鏈,又會大幅增強粘性和使用時長。

比如說,你通過微信可以訂餐,可以打車,可以購物,對應的,你可能就不會再單獨去安裝美團,滴滴和京東。這一點,在小程序完善後會發揮到極致。

對於消費者而言,一個平台全搞定,當然是最方便的,越方便,越輕量越好。

張小龍在演講中說:「未來小程序的功能,可以通過搜索來實現」。這個搜索,不僅僅是手工搜索,我們認為還包括了語音搜索功能,這與目前各個廠家在力推的智能音箱就掛鉤了。這裡面的邏輯,大家可以參考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的歷史文章《關於小程序的威力,可能比你想像的要更強一些》。這種超級大入口的戰略,對於互聯網的同行們而言實際上是非常可怕的。

而超級工具箱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在於,可以根據不同的國家裝入不同的東西,從而達到全球推廣的目的。

縱觀中國目前在全球最成功的產品,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工具類的產品。不管是UC瀏覽器,還是獵豹的各種產品,或者國內很少人知道的茄子快傳,無一例外的在國外達到了數億人的月活。而與此相反的是,微信這種看似最容易「病毒式」傳播的產品,卻因為文化和習慣,在國外遭遇了滑鐵盧。

而單獨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們,在全球推廣時都遇到了各種麻煩,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支付工具的後台依然是銀行,與各個國家的銀行對接,涉及到數據安全問題,顯然沒有那麼容易。

但大型工具箱卻給了阿里和騰訊一個全新的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阿里在印度收購的是Paytm,雖然也入股了一些電商和網上雜貨店,但力度都沒有Paytm這麼大,其中的邏輯就是,Paytm是最像支付寶的超級大工具,其創始人一開始就模仿了支付寶,在完全收購之前,就能夠做支付、充值、繳納電費,煤氣費及電話費、做在線旅遊和票務等等。這個收購簡直是天作之合,阿里在收購後除了加強其原有產品能力之外,也不斷在往裡放東西,比如共享單車和社交功能等。

阿里的戰略思路已經轉變,電商只是一部分,而通過超級大工具,能跨越語言和使用習慣的障礙,將線上和線下的各種場景全部集合起來,這個生意比電商生意要大的多的多。Paytm的布局實際上已經比亞馬遜在印度的布局更加高明,雖然威力並未完全顯現出來,而華爾街的分析師們也基本上沒看懂。

實際上,根據ASO實時榜單顯示,Paytm在1月15日列電商類第一,超過了Amazon。螞蟻金服與Paytm合作之後,後者的用戶規模直接從2000萬變成了現在的2.2億左右,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電子錢包。

通過Paytm和UC瀏覽器,阿里在印度的生活場景流量入口布局已經基本完成,但還有一個缺口,就是工作場景。

這與國內當時的情況是一樣的,釘釘在開始之前,國內工作場景的交流非常的混亂,雖然微信佔據了主流,但實際上上班的人群並不願意把工作和日常生活混為一談。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不希望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被領導或者同事看到。

釘釘補上了這個缺口,並通過與數百個不同的公司共同研發和完善,打造出了現在的釘釘,用過的人都知道,雖然存在很多的「不爽」,但作為一種工具,釘釘顯然是很有用的。至於有些人抱怨用了釘釘之後出現的種種變態行為,這需要考慮兩個方面:你碰到了變態老闆,該跳槽了,以及,你在生活中習慣於抱怨,該調整心態了。畢竟,工具只是工具,出現的效果要看使用者。

現在,釘釘也要開始其工作版「支付寶」的作用,他直接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開放平台,並接入了各種軟硬體產品,讓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能夠在釘釘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辦公軟體,這顯然與傳統的:一個軟體公司開發一套產品,然後不可能適合所有的公司,有了很大的區別。釘釘也會成為企業級的「千企千面」的入口平台。

實際上,微信企業版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兩者在最終呈現出來的,可能又是極為相似的東西。

這種工具+平台的策略,在未來進入全球化的競爭中將會非常的有效。既可以給一家企業單獨使用,也可以讓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溝通和協同,通過第三方開發者的介入,可以突破當地語言和使用的習慣問題。

國內互聯網巨頭們在殘酷的競爭中,尤其是人口紅利不再的情況下,明白了一點:互聯網的競爭,已經變成了用戶時間的競爭。至於是不是社交,是不是電商,是不是內容,那些並不重要,都只是手段。

關鍵在於,怎麼做出一款產品(或者產品矩陣),讓公眾能夠把更多時間花在這裡。畢竟,每個人一天花在手機或者pc上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被哪個佔領的時間多,剩餘給別人的就會少。

微信做工具是如此,淘寶做內容是如此,頭條做各種產品線也是如此。

所以,何必要糾結是不是做社交呢?

4、10億目標行不行?

對於剛剛才到1億用戶量的釘釘而言,如果在國內要完成10億用戶的目標,基本上10年內都不一定有希望。畢竟互聯網人口就那麼多,4300萬企業中很多不會選擇釘釘,甚至根本不會選擇這一類的產品,騰訊的企業微信也會繼續追著來蠶食份額。

未來,釘釘在國內的規模能夠做到3-4個億的用戶量還是可能的,一方面,由於經濟不景氣,企業對於利用IT來提升溝通和工作效率越來越重視,但很多中小企業限於成本和個性化的考慮,一般找不到合適的產品,釘釘和企業微信能提供千企千面的服務,大小公司都適合,無疑為中小企業解決了痛點;另外一方面,產品目前是免費的,而且推廣期遠未結束,這對於預算有限的企業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最後,現在新興企業的創辦者,大部分都是年輕的80後和90後,這群人從小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中浸潤,對於IT工具的接受程度極高。釘釘唯一的對手,就是企業微信,兩者的跑馬圈地在2018年將會加速。

國內很難做到10億的量級,就只能把目標投向海外了。

實際上,在今年的CES上,釘釘第一次參展,並宣布了啟動國際化戰略。在釘釘最新調整後的組織架構中,也提到了國際化團隊的運營,由CTO朱鴻負責。無招對此信心滿滿,「阿里釘釘作為中國原創的產品,具有旺盛的國際化生命力,我們希望讓全球企業都能共享我們的智能移動辦公。」

現在阿里巴巴正在實施eWTP戰略(參考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的歷史文章《為什麼說eWTP戰略,將會是中國再次騰飛的重要布局》),這個戰略如果順利實施,將會在未來覆蓋全球大部分的區域,真正實現全球買和全球賣。eWTP第一次正式談判,將會在2018年第一季度舉行,WTO組織成員絕大部分對此表示期待和贊成,剩下的只是各方利益的談判。阿里巴巴CEO張勇表示:「阿里巴巴的中期目標是到2020年GMV達到1萬億美元(6萬億人民幣);遠景目標是到2036年服務的全球消費者達到20億。」

這為釘釘提供了一個海外發展的良好契機。

至少,未來接入阿里巴巴平台進行全球買賣的各大企業們,未來都可以是阿里釘釘的潛在用戶。如果eWTP發展順利,要讓釘釘成為這些企業的主流軟體其實並不算太難,只要把釘釘跟電商、支付、通關、翻譯以及業務流程等核心功能進行捆綁,就會極大的增強粘性。這還不算在Paytm和Lazada這些平台上入駐的企業。

雖然facebook也開始了企業級溝通和協同辦公產品的研發和推廣,但這在全球還是一片藍海,空間巨大。

對於釘釘的10億目標,我個人持樂觀的態度,憑什麼只是facebook和谷歌們擁有那麼多10億+級的產品呢?中國的釘釘和微信們,也該加入10億俱樂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商幫 的精彩文章:

年薪1500萬的宏觀預測之王任澤平關於2018年經濟,股市,房價等的預測精華

TAG:小商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