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物‖這枚帶鉤竟然不是用來系衣帶的?

文物‖這枚帶鉤竟然不是用來系衣帶的?

這是文物背後介紹的第137件文物

明 白玉雕「蒼龍教子」帶鉤

長14.5厘米,高3.3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皮帶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古人的衣服寬袍大袖,自然更需要一個類似皮帶的東西將腰部束起,不僅是為了顯出身材,也是出於方便行動的考慮。用於扣接腰帶的帶鉤,因此應運而生。

帶鉤的使用方法(圖自網路,侵刪)

帶鉤不僅可以起到類似今天皮帶扣的功效,還可以讓人們在腰上懸掛一些物品(不是油膩中年男的鑰匙!),比如刀、劍,還有,在簡牘盛行的時代,用於修改錯字的削刀。

漢 捲雲紋青銅削刀 內蒙古博物院藏

簡牘上的字是用毛筆蘸墨或者漆寫上去的,如果寫錯,就用青銅削刀把竹簡或木牘削去一層,再重新寫

早在西周末年和春秋初年,帶鉤就已經出現。1978年,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曾侯乙墓中發現了三組帶鉤。一組為金質,一組為玉質,一組為銅質,可以想見曾侯乙生前的奢華生活。

戰國 曾侯乙墓出土金帶鉤

曾侯乙墓出土玉帶鉤

春秋戰國時期是帶鉤發展的一個高潮。這一時期,禮樂制度逐漸崩潰,用金、玉、銅等貴重材料製作的日常用器逐漸增多,帶鉤也不例外。1951年河南省輝縣固圍村五號墓出土的一件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把金屬鑄造工藝和玉器製作工藝完美地結合起來,可謂「中國古代最華美的帶鉤」。

戰國 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到了漢代,奢靡之風盛行,帶鉤的紋飾和造型也日趨多樣,而且相比春秋戰國時期帶鉤紋飾的那種嚴謹的對稱,漢代玉雕的紋飾可謂更為奔放洒脫,不拘一格。

西漢 龍虎紋玉帶鉤 1983年廣東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

龍口銜環,虎首呈鉤狀,又以爪弄環,動物形象雕刻動感極強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的服飾吸收了北方民族服飾的許多特點,從寬袍大袖逐漸向窄衣長褲、便於行動的方向發展。漢族傳統的、實用性質的帶鉤也逐漸被帶鐍(音絕)取代,就是今天用的皮帶扣的前身。

西晉 嵌綠松石龍紋金帶扣 湖南安鄉劉弘墓出土

此後,帶鉤雖然退出了實用器物的行列,但是依然作為一種供人賞玩的器物,在後代有大量的製作。這件白玉「蒼龍教子」帶鉤就是明代製作的一件雅玩。

這件玉帶鉤玉質白皙緻密,以龍首為鉤首,龍的額頭很寬,蝦米眼,如意鼻,上下唇為斜角,露出一對尖牙,後腦飾有雙角,三縷髭發飄揚。

鉤身還有一條小螭龍盤曲而伏,口銜瑞草,眉眼由中央勾出,四肢粗壯有力,尾巴為分叉捲雲式。這兩條龍龍首相對,像一條大龍在教導小龍,因此被稱為「蒼龍教子」帶鉤。

鉤身底部承有扁圓鈕。採用浮雕、鏤雕、陰線刻等技法而成,刀工挺拔硬朗,拋光細膩考究。

明代玉器,早期多選用白玉,雕刻也精,中晚期形成南北兩個流派。北派的玉器以北京玉工的作品為代表,器型渾厚,風格粗獷。

明 青玉桃式杯

南派的玉器以蘇州工匠的作品為代表。選料精,講究工藝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瓏。這件帶鉤就很好地體現了明代南派玉器的特點。

(更多精美明代玉器,請移步今天的第二條推送——《明代玉器美圖大賞》)

參考文獻:

蘇州博物館編. 梅景傳家——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M]. 譯林出版社. 2017

王莉. 帶鉤及其演變[J]. 文博, 1996(1):107-11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物背後 的精彩文章:

TAG:文物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