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任法融《西北之道》

任法融《西北之道》

▽黃帝四七一五年 | 歲在丁酉 | 冬月三十

西曆2018年1月16日

溫馨提示

本文篇幅較長,請耐心閱讀。

西北之道

文 | 任法融

(中國道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

我國西北地區佔地理之利,出現的事物亦優。西北在卦象為「乾」,乾在五行中屬金,正北屬「坎」,在五行為水。人文始祖探測宇宙奧秘,發現唯有水用途最廣,故在畫卦時把水放在第一位,曰「天一生水」。

及至兩千五百年前,偉大的哲學之父、道家始祖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事實證明地域中哪裡水足,人氣旺,文化發達,經濟繁榮。當今社會進步,科學發達,科學界在宇宙之間探測分析認為,哪個星球有水,哪裡就會有生命存在。

西北屬金,金能生水,由此可見華夏大地生命的起源在西北,今天我們論述西北之道,很有意義。

以上是講的地理之優,回頭再看人間。上聖高真出沒於西北,首先在八千至一萬年之間,人文始祖伏羲依「河圖」之數解析大千世界的森羅萬象、芸芸眾生。以陰陽進退伸屈之原理畫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種符號,將宇宙之間無論大小多少事物,成敗興衰、生死存亡、吉凶禍福包攬無遺。

正如《易傳》中說的「彌綸天地之道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易經》的形成就在西北。其次在上古三皇時代,軒轅黃帝活動於西北。在陝北神木縣發現了一處古代城市遺址,距今有六千年之久,文物專家認為這就是黃帝之城。

黃帝死後也葬於陝北的橋山聞名天下的軍事家、道家人物姜子牙在天下混亂、萬民倒懸之際,以「利益眾生」的道家觀念通權達變,審時度勢,祛邪扶正,解救黎民於水火之中,匡扶西周,建朝立業,民安物豐,其主要活動仍在西北境內。

尤其在中華民族文化鼎盛的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道家始祖—老子講《道德經》於關中(樓觀台道觀)。秦漢之際,張良得高人指點隨劉邦入咸陽以「散公女,閉寶庫,封三秦,不好色,不貪財」利益眾生的觀念進諫高祖,採納之後大得民心,奠定了漢代數百年的天下。

迄至唐宋之際,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八仙,各顯神通,濟民救苦,度化眾生,出沒在終南山北麓,活動在長安一帶。金元時代,王重陽祖師得上聖之傳授,得正果之真訣,住「活死人墓」。經潛心修持,到自身功滿德就,證果成真之後,以三教合一的理論創立了全真(性命雙修)教,其徒子之眾多,其中丘、劉、譚、馬、郝、王、孫七真尤為顯著。

七真中的丘處機成道最遲,大器晚成,道術最高,上天封為「大羅天仙狀元」,清心寡欲」勸諫成吉思汗,使其從之而大得民心,建立了元朝天下。由此可見,不但道家人物在西北功滿德就,證果成真者極多,更有道德這一觀念,治國理民的功績更多。

故人間社會名流賢達代不乏人,因此我們在論述西北之道時,特別要強調道教繼承發揚道德這一文化思想的意義。現分述如下。

一、文化

文化是宇宙之間,森羅萬象、芸芸眾生生息運動變化的一種動機及反應。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基及靈魂,文從質上來,理由情中生。那麼,「道德」這一種文化思想它的「情、質」何在?

從文化理論上說,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永遠顛仆不破的真理,這不僅僅是文化理論而已,它的情理是宇宙之間運化萬物的唯一能量。它的功能高而至高,強而至強,任何有形事物無法比擬。

天子皇權不能駕馭,英雄豪傑無力抵抗,智謀高士無法算計,金玉堆山無價買賣,神鬼靈驗無法展施,故而至高無上,亘古不息。道經講:「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莊子講:「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這些都是對道德這一文化思想的描述。道德這一能量生化天地萬物之後,它的屬性、功能,仍然賦諸於天地萬物之間。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如同「水」與「波」,水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由此可見,芸芸眾生都由道德而運化,各自內蘊涵著道德,山川動植,有道即生,胎卵濕化,離道即亡。尤其在人類世道,在為人立身處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故孔儒曾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正指道與事物的關係,就如此緊密。

所以宇宙之間的每一事物都在道德這一能量的運化中。動物的生老病死,植物的榮枯存亡,事局有成敗興衰,人之處境有吉凶禍福」等,都在道德這一能量冥冥的運化之中,變動不停。

道與事物的關係如同與水一樣緊密。魚脫淵即死,人離道即亡;處世順道即成,背道即敗;治國合道,國泰民安;失道,民叛國傾;庶民乞丐,奉道恆;帝王將相,棄道則傾。

道德這一運化萬物的能量從宏觀講,利益眾生,從狹義上說凡是與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有益的舉措都是道德。在上古三皇時代,雖然是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為主,但仍是以道為核心。及至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諸子百家,追本溯源,仍以道德為根底。

即使在近世紀,中華民族出現的幾代偉人,如孫中山先生曾說:,「有道德始普遍的真理」。當前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內容,也正是道德範疇之內。道德這運化能量,無情無義,在任何事物面前不講私情,自公自正,無國際之界,門戶之見,家必有餘秧。

自然界在不知不覺中有一種運化能量(遙控),故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由此可見,自然界這一運化能量(道德),最為公平合理,自然公平合理。人間世道則不然,因主觀意氣、感情、私心、人為的因素極多。天地運度,人間世道,雖然干差萬別、錯綜複雜,盤根錯節,但有一個準則(定律),自然界分陰陽,事物分邪正,人類有善惡,正道必勝,善者福果,邪終敗落,惡遭禍殃。

故老子講的「天道無情,常與善人」正是指此而言。縱看人間世道,雖然盤根錯節,錯綜複雜,千差萬別,但有一個定律,正道必勝、善良福果,正道善良,最終得到的吉慶福果,並非人類的運作,邪惡遭遇的災禍不祥,並非自身的主宰,純屬自然,故老子曰:「天道無情,常與善人」,正是指此而言。

人在干,地在轉天在看,事在變,大小多少,各有所歸,「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二、宇宙能量

自然界造化萬物的能量廣大悉被,所以言乎近,萬緣俱消,一意真誠就在人身內;言乎遠,則在六合之外,它的能量潛藏在萬事萬物之中,宇宙之間的一切事物都在它的造化中。

隨著陽長陰消的節令,風以動之,雷以震之,日以暄之,雨以潤之,草木隨之就會呈現出長生、旺盛、繁榮。到陽極之後,陰長陽消之時令,風以吹之,冷氣逼之霜雪煞之,草木隨著呈現出凋零、萎蔞縮、枯敗之現象,這些功能都在冥冥之中不易察覺。

《易傳》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意即,宇宙之間,一切事物在陰陽進退伸曲,消息盈虛,不知不覺奇妙的運化中生息。宇宙之間,造化萬物的功能,神機罔測。故是科學界永遠探索、研究的一道課題。

在人類科技飛躍的當今時代,把宇宙運化萬物的這一能量,因無法窺測,故稱「暗物質」。因此,希望科學界在量子學領域內繼續深入、探討、研究,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得出合理的答案,在現實生活中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三、信仰

為人處世立身,信仰是立身的「底線」,處世之「靈魂」,是為人的宗旨。老子曾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畏是恐懼,威是災禍)」,老子講的這兩句話的基本含義是宇宙之間唯一運化萬物的這一種能量(道德),它的運作在冥冥之中不知不覺運化不停。

《易傳》中雲:「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殺身。」,也就是說常人不懼怕這種能量的運化,內心恣情縱慾,行為動態,放蕩無羈,貪、嗔、愛、惡、欲、憂、慮,七情六慾逞狂,受想行識色五蘊作怪,障蔽了本性,失去了道德,靈台荒蕪,道尊遠去。

故先聖說:「道不遠人,而人自遠」,正指此而言,人離道德而遠,私慾充塞,以致煩惱妄想,憂苦身心,遍遭濁辱,流浪生死,長沉苦海,永失真道。精神恍惚,情志反常,時局乖戾,處境艱難,百病紫纏,日積月累,災禍臨頭,流血悲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是老子講的「則大威至」,也就是《易傳》中說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保也」。

有史以來,人類廣泛流傳中有這樣的描述,「吉人言善,行善,視善,一日有三善,三年者天必降至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至禍」,人間常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要不報,時間不到」,以及講的多行不義必自斃等,均是對道德運化萬物的這一種功能用不同的語言,各種方式表述和體驗的反映。

人的心底慾念一動在不知不覺中,這種能量(道德)就把慾念納入了它的運化程序。「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故《易傳》中雲:「是故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何況爾者乎?」。

意即:一個人雖然居住在一個隱蔽的小房子內,但舉心運念,言行動態,或善或惡,千里之外都有感應,何況緊鄰身邊乎?其影響更為強烈。

《中庸》中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易傳》中講,「君不密,(謹慎),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均闡發人的舉心運念、言行動態,是導致人一生的禍福榮辱之機關,故不得不謹慎。人的思想慾念是由人的本「性」產生,人的言行動態,是由人的思想慾念產生而來,人的吉凶禍福,是由人的言行動態而嚮導。

道生天地萬物之後,它的屬性功能仍然混融與天地萬物之中,故老子曰:「和光同塵」,既此,人也是天地萬物之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人身中亦有道,道在人身中是什麼,是一點永遠不昧的天真本性,即此,人的本性、「靈魂」(思維、意志、願望、理念),有無能量?我認為有,即有,它與宇宙運化萬物的能量,簡稱宇宙力。

有無關係?我認為有。人的本性與道相通,道有什麼功能,人的本性亦有什麼能量。人的本性純潔,自然心正意誠,人的心正意誠,言行動態自然符合萬事萬物的情理,如此處天下,天下太平;治國,國泰民安;理家,家道昌盛;修身,延年長壽。

中華民族孔孟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儒的經典共分有「四書」、「五經」、「六藝」。其中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綱領為大學。開宗明義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治國」、「齊家」、「修身」等這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的中心宗旨唯有修身,修身的底線仍性」」。

《大學》中主張的正心誠意,《中庸》中說的率性之謂道,這兩本經典是孔儒的核相通的。莊子對修、齊、治、平的中心宗旨是「不淫其性不亂其德」,也就是讓人的天真本性本質不變。孔儒講的是心正意誠,道講的是絕情去欲,都是主張回歸本來的面目和保持自我的天真本性,自我的天真本「性」及本來的面目正是道德賦予人身的體現。

歷來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道、儒、釋三家文化體系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道德這一文化思想(宇宙之間運化萬物的能量)在人心目中的信仰,是宇宙為萬物永遠科學探索的課題,更是宇宙之間大千世界(天地),森羅萬象,芸芸眾生,共同遵循的唯一途徑。

宇宙是無盡頭的,宇宙之間的事物變化是無窮盡的,隨著宇宙之間運化能量(道德),也水無止境。它的妙運難窺,這種能量用人的有限肉眼和有形的各種儀器探測、觀察,微不足道。

不過科學界如果繼續探索,不斷驗證,逐步加深認識,直至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發揮實際效果,方可彰顯人類社會。設若尚未研究到這個程度,就輕易把宇宙能量(宇宙力)否定,將對科學研究進步是一種障礙。宇宙力和靈魂(性)力神機罔測,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曾出過這樣的事列。

如竇娥一案,其人因受到賊人的陷害,官府受賄,不明察而武斷,因此入獄,當在處斬生離死別的緊急關頭,她認為世道險惡,人間殘酯,人間生活,心灰意冷,萬念俱消,當是時於也,就出現「六月飛霜」,「三年不雨」之奇蹟。這正是靈魂力宇宙力的關係,及天人合一的鑒證。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列極多,正說明靈魂力宇宙力而在人的精神專一,達到心性集中到最高的程度,方可發揮出它的性能。故宇宙之間的這一運化萬物的能量(道德)使宇宙萬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永遠是一道科學探索的課題,故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四、道教

道教是繼承發揚道德文化功能的平台和載體,教理教義亦是以道德為核心,教徒修持的唯一準則亦是道德,其目的宗旨是與道合真,也就是使人的心性與道德合為一體人與宇宙相通。故道教正一法門有祈晴禱雨濟世界,附體圓光通事意,治病驅邪如電閃收瘟攝毒伏群魔等這樣的神功妙用。

為什麼?因為道賦予人身為性,人若滌除諸妄念,意真誠的境界,方可回歸人的本性,到此境地,發揮自我本身潛伏的能量。故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的記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癧,而年穀熟。」

常人為什麼達不到這個程度呢?因為勢利嚴重,貪圖過甚,障迷了自性,埋沒了潛藏的功能。故天尊常曰:「真心清靜道為尊..人心常清靜,天地悉皆空,清靜真一為不二法門」。

道尊留下的經文典著多如浩海,在各個層面用不同的文字和語言苦口婆心。讓人降心止念,達到返情歸性,也就是自身本身的心性,動態、與道德融為一體,是為核心所在。

一個人舉心運念,言行動態符合於道德屬性,可以長盛不衰,一個企業事業有道有德,也就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有益,符合於道德屬性,就可以生生不息。

點擊獲取更多西北道教論壇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的精彩文章:

慕道學修皆可為,全真正一共此時

TAG:西安市萬壽八仙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