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訓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古訓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意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小富則安,小愛則滿。這話雖有貶義,卻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生活。然而人人對「富足」的標準不盡相同,在精進之路上,適度而止才是最難的事。

古訓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三道必答題

老子有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聲與健康哪個可貴?生命與利益哪個能割捨?獲得與失去哪個更煎熬?

問題的前提設置非常寬容,不是不許你擁有,而是問你何時能放棄「擁有更多」的念頭。

古訓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難,知足不辱

儒家曰,戒之在得;佛家曰,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道家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儒釋道三家都將「知足」作為修身要術,字字箴言,卻並非人人能懂。人們害怕「知足」,怕它成為不思進取的根源,但又因為心中沒有衡量標準,一個不留神便將「進取」活成了「貪得無厭、慾壑難填」。

大清朝的和珅初入官場也是一位廉潔自律的好官。後來他奉命查李侍堯的貪污案,將李侍堯和他的黨羽的財產全數私吞,又獲乾隆的嘉獎,越了雷池卻嘗了甜頭,這一來,弄權納賄之欲便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因此被乾隆賜死。

而曾國藩眼裡,唯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對於金錢與權力,他認為「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曾國藩懂得「知止」,所以成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古訓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止難,知止不殆

若說堅守「上、止、正」三個字便能讓人生行穩致遠,那其中的「止」字就是最難寫就的一個。

「上」是中國人的本能,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教育便是「但求上進、精進不休」。「止」比「上」多出一豎,這簡單的一個筆畫對人生而言卻有著里程碑般的意義。

貪戀利益而不懂止損、貪戀權位而身陷囹圄,無論古今,相關事例皆不勝枚舉。青雲直上時,要順勢走下去並不難,在這樣的時刻停下來,反而是一件更需要智慧和勇氣的事。

「適可而止」與「功遂身退」既是一種重要德性,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明智選擇。

古訓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好了歌》云: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我們與神仙的之間,差的也就是那「知足知止」的修為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里的7副經典對聯,洞見真正的大智慧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