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最後一個兵部尚書,打仗不行節氣全無,種田卻是好手

明朝最後一個兵部尚書,打仗不行節氣全無,種田卻是好手

在明末清初之時,風雲變幻,各種人物粉墨登場。在此時的歷史舞台上,有人指點江山,縱橫天下,激蕩風雲,有人卻盡顯人格低劣的本色,成為他人的陪襯。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本來是個小官,是歷史的機遇讓他走到前台。可是,他卻無力救國,氣節也有虧輸,不過有一點強項竟使其封神,被一城百姓所敬仰。這也算是歷史中的一段花絮吧。

這個人叫做張縉彥,在明朝只是一個小官,擔任兵科都給事中,僅僅是正七品的芝麻綠豆官。崇禎十六年(1643年),國家的形勢一天不如一天,當時的兵部尚書馮元飆見大勢不妙,稱病辭職。儘管他推舉了史可法等人,但崇禎帝卻火線提拔張縉彥,使他實現了火箭似的飛升,成為正二品的高官。

明朝最後一個兵部尚書,打仗不行節氣全無,種田卻是好手

兵部尚書不好當,崇禎手下的兵部尚書更是難當。不算加掛官銜的,他任命過正兒八經的兵部尚書一共有十四個,得以善終的就是馮元飆和張縉彥。馮元飆確實有病在身,辭職後三個月就去世了,張縉彥能坐在最後的火山口上活到清朝,有賴於卓越的心理素質。

他當上兵部尚書的第二年二月,李自成便兵臨北京。平日里渾渾噩噩還算有老本吃,現在就應該是他報國的時候了。崇禎皇帝都很清楚,現在只能堅守不出,並召集各地的勤王之兵來救援。但張縉彥卻以祖訓和軍紀為借口,放棄了這項正確的政策,也錯失了挽救明朝的機會。

不僅如此,張縉彥如同吃了啞葯一般,面對這麼緊急的軍情,依舊不報、瞞報。很多人認為他早已通敵,事實上後來不少史書中也認為是張縉彥開門迎接了李自成的部隊。比如《明季北略》就寫道:「一雲張縉彥坐正陽門,朱純臣守齊化門,一時俱開。二臣迎門拜降,聞城中火起,順成、齊化、東直三門,一時俱開。賊先入東直門。」

到底張縉彥是不是提前通敵,到底他是不是主動打開城門,這個事情沒有定論。但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深受皇恩,被越級提拔的張縉彥立即投降。他與大學士魏藻德率百官表賀迎接,連司禮太監王德化都看不過了,罵他誤國。

明朝最後一個兵部尚書,打仗不行節氣全無,種田卻是好手

雖然張縉彥擔任兵部尚書的時候,大明已經岌岌可危了,明亡的責任怎麼也不該讓他承擔,但他的投降卻給他加上了不光彩的污點。更可笑的是,這次投降並不是成功的。

李自成是三月攻破北京,四月清軍南下,就將其趕跑。清軍入關進駐北京之後,為了籠絡人心,宣稱是為崇禎報仇而來,並為其發喪三日。他們以討伐李自成為借口,席捲中華。張縉彥自然非常恐懼,為了避禍,他逃到故里河南新鄉。

張縉彥的表現還沒有結束,我們將會看到此人無與倫比的閃躲功夫。當他聽說福王朱由崧在江寧集結舊臣,企圖東山再起。張縉彥就向福王說自己集結了義軍,準備勤王救駕。南明小朝廷正是風雨飄搖之際,聽說此事,無異於抓住了救命稻草,加封張縉彥總督河北、山西、河南軍務。

然而,吹牛皮不能阻止清軍的步伐。當多鐸攻破河南、江南等地之後,張縉彥又逃之夭夭。這一次,他藏匿於六安州商麻山中,還給自己取了一個「大隱」的字型大小。

這位「大隱」沒多久就被洪承疇的部下找了出來,張縉彥隨即投降清朝。在清軍入關的時候,大批的漢族將領投降後,都獲得了高官厚祿。不過按照清廷的規定,江南平定之後再投降的,都不會獲得重用。張縉彥雖然貴為明朝的兵部尚書,但因為投降太晚,也不例外。

明朝最後一個兵部尚書,打仗不行節氣全無,種田卻是好手

又過了幾年,張縉彥上下活動,終於開始擔任布政使級的官員。但是,由於牽連了「文字獄」,他被沒收家產,發配到遙遠而寒冷的寧古塔。

寧古塔本來說是滿人的龍興之地,後來被當作發配犯人只用,常年冰封,條件相當艱苦。不過這位曾經養尊處優的大臣,卻在這種地方過得有滋有味。他攜帶大量的圖書和十名歌姬到達那裡,與幾名詩人交往密切,他們「朝夕相對,歡若一家」。

明朝最後一個兵部尚書,打仗不行節氣全無,種田卻是好手

不僅如此,他在寧古塔附近遊歷,撰寫了《東京》一文,對於現代人研究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寫成了黑龍江第一部山水記與地名學專著《寧古塔山水記》。張縉彥與六位詩人一起,成立了「七子詩會」,這也是黑龍江歷史上最早的詩社。

更令人驚奇的是,張縉彥教習當地的農人耕種莊稼,並將還將中原的蔬菜、花卉種子帶到了這裡,被尊為 「五穀神」。他死之後,整個寧古塔城的居民為之流淚送行。他的前半生,在戰亂紛飛中宛如小丑,他的後半生,卻在沒有戰爭的寧古塔放出耀眼的光芒。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最虛偽的漢奸,投河自盡時說:水太冷了,不能下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