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道這五點,學茶就能少走彎路啦!

知道這五點,學茶就能少走彎路啦!

本次分享的主題內容是「學茶5要素」,由長沙茶圈的一位才女--柳林分享她的「學茶」經驗。對於喜歡喝茶的人而言,若想一輩子都能喝好茶,是需要學習的。當然,學習也是享受的過程,學習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說了這麼多,你一定很想知道到底「學茶5要素」是什麼呢?那我們就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嘍!下面讓我們跟著柳林菇涼一起學習一下吧。

第一要素---以經典閱讀為核心,廣泛綜合吸收營養

我們在這個時代獲取的絕大部分知識只能叫「信息」,稱不上「知識」。獲取信息的來源多碎片化不成體系,也沒有經過嚴格的篩選驗證,由於信息來源龐雜,會造成許多概念與知識點的混淆,不利於對一門學科的掌握。

因此,我個人認為經典閱讀才是高效的學習方式。如果有機會找到一位好的老師系統地學習也很不錯,推薦幾位我自己挺有收穫的老師:自然成茶道創始人嚴紹雲老師,和靜園茶修王瓊老師,明洲老師、楊多傑老師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學習。

接著我們以閱讀經典為例,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1、10、100的閱讀計劃。也就是精讀1部經典--茶聖陸羽的《茶經》、泛讀10部歷代茶學專著--大觀茶論等等、誦讀100首茶學詩詞。除此之外,像吳覺農的《茶經述評》、陳宗懋的《中國茶經》也是很不錯的書籍,經典一定要精讀,讀多了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比如我自己在讀茶經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因為讀茶經,我又特地讀到了陸羽寫的自傳,很精彩,讀的次數多了,慢慢可以找到一種和古人印心的感覺,這是非常美妙的。

經過經典的熏陶,我們會發現茶學,是一個跨度非常廣的學科。細分起來,包括了生物、化學、歷史、工藝、文學、美學等多個領域。

學茶要從茶開始,但如果一直在一片葉子上打轉轉,進步就會很慢了。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國歷史上的茶學大家,多是具有立體的學科素養。比如茶聖陸羽,以文學見長,寫得一手好文章,還兼具有農學的功底。而蘇軾、黃庭堅、趙佶(宋徽宗)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兼通文學、藝術、美學的文化大家。

所以作為一位習茶人,廣泛吸收多學科的知識非常重要。閱讀經典就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文化、美學、歷史等等方面的熏陶。除此外也可以多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展覽,養一養自己的眼力。文化、美學等這些學習,短時間內不會見到成效。但在長期範圍內看,一定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體會茶中之趣。

第二要素--不要上「知識」的當。

剛剛第一點我們才說了要讀經典,要學知識,第二點為什麼就說不要上知識的當呢?

首先經典的學習知識的積累是為了幫助我們建立主線和標準,但是具體到實踐中,需要靈活調整,比如我們學到的知識是綠茶紅茶不宜用開水沖泡,溫度要低一些,80攝氏度左右,但具體到實踐上,一些品質好的老樹紅茶直接用開水沖泡沒有問題,再比如綠茶,部分綠茶如果用碗泡法,95攝氏度的水,把握好投茶量也可以發揮得非常好,因為碗降溫快,而高溫更利於激發茶香。所以知識是給我們一個參考,一個平衡點,不要盲目死守知識。

再比如,知識告訴我們茶中的咖啡鹼讓人睡不著,但是我們吃幾塊巧克力,其中所含的咖啡鹼比喝一杯綠茶的寒量高多了,為什麼不會睡不著呢?

知識的積累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盲從知識,這是學茶的第二要素。茶的初學者,很容易上知識的當,我們會用腦袋喝茶,用慣性喝茶,而不是用身體喝茶。什麼叫做用腦袋喝茶?就是關注太多知識學術層面的東西,忽略了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用慣性喝茶就是關注了太多記憶層面的味覺體驗,忽略了此時此刻這一次的茶湯感受。今天時間有限,日後如果有線下機會,再和大家當面探討茶湯的品鑒。

第三要素--適可而止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因為自身做茶的緣故,每天要喝很多茶,為此吃飯都會吃得多些,怕茶醉。有部分女孩子因為飲茶不當長期下來還造成了一些身體病症。事實上,每個人適合的茶是不同的,即使是好茶也不宜多飲,喜歡的茶,好茶身體喝舒服了就可以停下來。比如我自己做止語茶會的時候,用的是茶性平和的活茶,一般喝六七杯也就不喝了,冬天喝到腳底暖,頭腦清爽就可以。再比如有些茶,刺激性較大,如果喝了有不舒服的感覺,頭痛、噁心、手足顫抖、心口發緊等等,就要停下來,馬上停下來,身邊有小糖果等茶點也可以適當地補充。我們做茶的朋友尤其要注意這個問題,喝茶要喝適合自己的茶,好茶,也要適可而止。

第四要素--專註

專註,就是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每一次泡茶喝茶就像第一次一樣,要用專註恭敬的心意去對待。

泡茶是需要反覆的訓練的。舉個例子,即使是未經訓練的人也很容易扣動槍支扳機,從而完成射擊的動作。但射擊動作的完成,與命中靶心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做完和做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神槍手才要求「百發百中」。一百次射擊,一百次都命中十環。真正的掌握,體現在水平的穩定發揮。如何獲得發揮穩定良好的茶湯,是很多人習茶時的難題。這就要求我們專註,茶湯,是我們每一個人對於一款茶理解的集中表達。

第五要素--不能過度依賴市場

很多剛剛學茶的人,信息以及知識的來源大部分通過市場。很多人的課堂,就是茶城或茶博會。而老師,就是各位老闆。不可否認,習茶離不開市場,也絕不能離開市場。但這樣的學習,是不足的。

市場上所反映出的信息,大多並不是經典的而是流行的。經典與流行,存在著差別。

如今茶葉市場上,從品種到概念,花樣層出不窮。作為習茶人,我們要注意觀察市場。但不能以市場為導向或是標杆。不見得市場上什麼茶火,就喝什麼茶。也不見得市場上什麼茶熱,就藏什麼茶。學會客觀看待市場,不被市場信息所左右。

「現在拍賣行的一把紫砂壺,動不動就上千萬元了,那些東西很多是做價格做出來的,走進去,裡面是空的。這是喝茶人很忌諱的,懂得品質就不太會被表象迷惑,不是說那些高價的壺不好,但是「好」最終都落在日常使用之上,如果不適合自己的日常使用,剩下的大多是泡沫,泡沫很美,卻一吹就破。」 「茶也好,紫砂也好,好的面有很多點在支持,並不全部歸因於壺。名家壺昂貴,可也許根本不適合泡我們的那泡茶,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去選擇,不能獨沽一味貴,不能獨獨以市場流行為風向標。

讓我們在茶的道路上同行,進步,享受喜悅平和的茶生活。

來源:網路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調查:買茶送人 你會買陝西茶還是外地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