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幽王的鶯歌燕舞與鄭桓公的預兆

周幽王的鶯歌燕舞與鄭桓公的預兆

原標題:周幽王的鶯歌燕舞與鄭桓公的預兆



戎狄部落常常與周王室開戰

鄭國這個國家興起的時間非常晚,開國者乃是鄭桓公,也就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姬友,他跟周宣王是兄弟關係,所生活的時代正是禮崩樂壞的起源時期,戎狄部落常常與周王室開戰,尤其是到周幽王時代,犬戎更借申國之力,擾亂王城。姬友對亂局是有所預見的。


史書中有段關於姬友憂慮自身安全求教太史的故事,史載:「王室多故,余懼及焉。與其何所可以逃死?」這位姬友頗有居安思危之心,所謂任何變故皆發自內,姬友可能和其後世子孫的性格不同,欲圖稱霸中原。姬友的目的是為生存,是對政局的憂慮。他在與朝中諸多官員交流之中,也自常常流露出對周王室命運的擔憂,其結交的這位太史,可說是姬友乃至鄭國的幸運者。


太史主要是掌管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的官員,都是博覽群書,通曉古今的人物,按照現在的說法,也可說是圖書館管理員。《漢書》載:「史官之長也」,有的時候太史可能還會負責起草朝廷大事記,控制著王國的興衰成敗的記載,對王國的發展歷史可謂是了如指掌。太史在中國的史書中也是非常神奇的官員,許多重要人物都源自於此,比如老子就曾經是周王室的太史體系的官吏,後來的司馬遷,也曾經是太史。


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


在鄭國的這位太史,也非常神奇,他準確的預言出中原的生存之地,即是後來鄭國興盛的河南之地。史載:「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這是他對姬友說的第一句話。要知道此時的周幽王正在鶯歌燕舞,一派和平景象。太史對姬友說的第二句話,則是「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虢國和鄶國這兩個國家,都自以為遠居中原腹地,可以高枕無憂,沒想到其土地疆域很早就為周王國的太史所惦記,只是少了敢於發兵攻滅他們的人而已。


《史記》載:「幽王以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間,人便思之。」太史為姬友所透露的預見,已經深深的影響了姬友求取生存的心計。姬友雖然在朝中擔任司徒,但其在太史的預言中已經多有盤算,利用其掌管著全國土地和戶籍的先天優勢,姬友極有可能提前籌備好前往河南之地的規劃,並伺機尋找借口遷徙其民到河南之地。



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

《史記》載:「於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周幽王顯然不可能意識到這位叔父的深謀遠慮,其已經在安逸生活中喪失自我,與褒姒雙宿雙飛,已經超越了其振興周王國的夢想。而虢、鄶兩國,對於遷徙其來的這位姬友,卻根本沒有任何防備之意,天子叔父,當朝司徒,多少還是親戚關係,誰也料想不到姬友遷徙其民的真實目的。

姬友派往河南之地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掘突,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鄭武公。面對如此重大之事,也只有親兒子才能絕對放心。姬友自己則依然處於朝中擔任司徒,伴隨著昏庸的周幽王。事實上,姬友當年的最佳理想地,乃是肥沃的楚國南江之地,在與太史的對話中,就曾有「吾於南之江上,何如?」但是顯然這位太史是非常有遠見的人物,對於姬友的看法,他持絕對的否定態度,甚至直接預言「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姬友乃至後世諸多鄭國君主,其實都想著往南方發展,但是最終楚國的興盛,果然成為鄭國崛起的死敵,鄭國在春秋末世,往往為楚國所欺辱,這是姬友無法想像到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叔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宋國的新經濟時代與燧明國文化的起死回生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