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析雲交換的「前世今生」

淺析雲交換的「前世今生」

本文作者:張雄國,犀思雲CEO

在雲計算愈漸成熟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部署其混合雲/多雲戰略,支撐多雲多活架構、容災備份等業務的落地。但是,混合雲/多雲服務需要基於連接不同雲服務商、IDC服務商及企業的高速網路傳輸通道,而這一通道的建立過程複雜緩慢,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與資金成本,因此,雲交換這一領域日益興起。犀思雲作為國內雲交換行業的領跑者,與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討一下在這方面的理念和見解。

交換中心的演進歷程

雲交換毫無疑問是基於「雲」的需求而產生的,但交換中心在雲計算起步之前已經發展起來了。其發展主要經歷了語音交換、IX、CX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

首先,交換中心始於語音交換階段。所有廣域網,包括電話網、網際網路、公路網、電網等,都具備節點、連接邊和載荷三個基本要素。電話網作為最早的通信網之一,其連接邊是銅纜,載荷是語音,而節點則起到中繼、接入、匯聚等多種功能。因此,需要通過中立的節點來實現不同國家、地區和運營商之間的網路互聯,也就形成了最早的交換中心雛形。

隨後,互聯網蓬勃發展,歐洲率先實現了多運營商網路互聯,標誌著交換中心進入互聯網交換(IX)階段。這一時期,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用以交換內容流量的互聯網交換中心——AMS-IX,其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內容交換中心。繼而,除原有玩家運營商外,互聯網內容服務商(CP)和CDN服務商也紛紛加入進來,在香港、美國等發達地區建立了數十個交換中心。Google甚至在全球推出Espresso對等互聯邊緣網路架構,將內容節點下沉到多個城市,提升了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對等連接質量與可用性。

近來,隨著更多雲服務商的加入,催生了用戶接入多個雲服務的需求,交換技術也順勢進入雲交換(CX)階段。全球數據中心領導者Equinix推出了一項在單個節點聚合多家雲服務商的本地數據中心接入服務,即海外CX (Cloud Exchange)服務,用戶只需申請一個Equinix機房的網路埠,即可接入Equinix在本地所連接的所有雲服務商,這方便了有多雲接入需求的用戶。

雲交換是否可複製?

內容交換中心IX在全球能發展起來,那在中國是否可以同樣複製呢?包括世紀互聯在內的一些公司很早之前就開始了嘗試,但目前仍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出現。這主要源於中國的社會體制和歷史因素,三大國有運營商都是全網全業務,其競爭遠大於合作,因此終端用戶接入市場,基本上留給了生存空間較小的第三方服務商。在國內ISP未形成一定的規模、數量與合作,因此中立、開放的IX也很難在中國發展起來。

那麼沒有IX這個基礎,CX能像國外一樣的形態存在嗎?國內知名的某數據中心複製了Equinix CX產品的中國版,目前看還不夠成功,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

◆國內的互聯網及雲計算公司基礎設施能力都很強,這些雲服務短期內很難把自身的業務都放在同一數據中心內,即使大量的需求驅動他們下沉接入節點也需要時間。

◆國內這款複製品的設計理念和出發點發生了偏差,CX原則上可一次接入多個雲服務商,但也支持雙方直連,是對接入與被接入方都有利的一種方案。而國內的複製產品只支持用戶接入CX,剝奪了其它的選擇,相當於設檻收費,這樣既不利於雲服務商發展業務,又阻礙了用戶接入,這樣的產品設計理念自然很難被大家接受。

由此看來,國內外交換業務在開放程度、模式和發展階段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表1所示。因此,國內雲交換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不可照搬照抄國外的成功案例。

表1 國內外交換業務對比

國內雲交換的未來

雲交換最初的原型只是解決企業與多個雲的底層網路互聯的問題,然而,雲交換在中國的發展,必須將國內市場情況與新技術、新場景有機結合,打造一種和雲業務本身結合更緊密的廣域網網路連接服務。目前,國內涉入雲交換領域的公司主要有三類,見表2所示。

表2 國內雲交換企業分類

犀思雲則在網路互聯的基礎上另闢蹊徑,憑藉多年的「雲+網」經驗,深入理解業務場景,並嫻熟應用雲與網路技術,通過深度的產品與業務合作,為企業提供中立、開放、高效的雲交換服務,幫助用戶實現邊緣與雲的互聯、應用加速、邊緣計算等價值的交換。目前,已與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等主流雲服務商完成互聯,並積極開拓與海外雲服務商AWS、Azure、SoftLayer等建立互聯節點。從2016年轉型到這個領域,到目前犀思雲已成功在全球服務上千家優質企業客戶。

筆者認為,網路交換的背後是數據交換和價值交換,在這個市場上只有有能力抓住價值交換,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做好雲網深度融合才有可能領跑市場。後續雲交換除了網路互聯外,還會提供更多滿足客戶及合作夥伴需求的中立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DNLAB 的精彩文章:

EVPN,你真的理解了嗎?

TAG:SDN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