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蘇東坡與米芾,書法到底誰更厲害?

蘇東坡與米芾,書法到底誰更厲害?

總第996期;歡迎關注。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蘇軾路過澄邁,未遇趙夢得,留下一封信,後世名之《渡海帖》。

▲蘇軾《渡海帖》,行書,元豐三年(1100),紙本,28.6X40.2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帖中「夢得秘校」乃趙夢得。趙夢得一直對流落海南幾年的東坡關照良多,天涯海角,可謂相知。然而此時趙夢得北行未歸,東坡很是遺憾,「不爾,未知後會之期也。」流露出對這位患難之交的思念。

此帖為東坡晚年書跡之代表,可謂信筆寫來,渾然天成。

▲乾隆題字

師評曰:

東坡《渡海帖》算是得筆之作,多少能嵌入了。乾隆題「見真率」,夠眼力,東坡從此再無須造作「書卷氣」了。

「書卷氣」一詞,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書法「境界」,為何說「無須造作」呢?

▲蘇軾《渡海帖》(局部一)

因為「書卷氣」仍然是一種對字形外相的追求,是一種求諸於外的審美追求。

然而,「(東坡)一生耗在如《寒食帖》之類的營造效果上,追逐審美辭彙。儘管晚年覺悟『知元章不盡』,但《渡海帖》仍未及完成『見真』,只能說,有多少『見真』而已。」

「東坡一生是『造』,造無意,造平淡……東坡來回嚼著審美辭彙,就是不肯吐掉。乾隆評東坡晚年的《渡海帖》:見真。(意思是他)終於肯見真。」

▲蘇軾《渡海帖》(局部二)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老師說,「才子糾纏審美;覺者直出直入。」「才子們都難見筆啊,如東坡、青藤、白陽、王鐸、八大、石濤等,都未見筆。才子們多不能主宰自己,主控自己。他們無限追求,見不到『止處』。或說,才子們欠缺一種付出的專註。」「東坡案例與八大同理,未得法想先脫,結果更困身。」

那麼,什麼叫「見真」?

老師說,「東坡歌頌意外之象的時候,老米落筆直書。落筆直書,自己直接現出來;糾纏審美,往往忘了自己啊!才情去盡,還個裸身出來。」

老米即米芾。東坡六十歲以後才驚覺,「知元章不盡」,知道了米芾筆法的高超之處,實在令人惋惜。

▲蘇軾《渡海帖》(局部三)

南宗認為,米芾是有宋一代書法的至高點,頂級高手,落筆直書、直來直去,是筆法的真正帶頭大哥。可惜,懂這一點的人不多,所以,他被排在了蘇黃之後,千年的「老三」。

現在有很多書法愛好者臨習蘇東坡的《渡海帖》(比如:這個書法臨習活動鏈接),卻沒有人能知道這一層深意。或許在當代,描描字殼外形,就已經很滿足了吧。

但我們要知道:

「東坡是才子,米芾是覺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米芾手札精选(高清附释文)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