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汾風采:這些縣原來是這樣來的……

臨汾風采:這些縣原來是這樣來的……

臨汾:北魏時在今臨汾市區建「白馬城」,移平陽縣於此。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嫌「平陽」與「平楊」諧音,改平陽縣為臨汾縣,取「濱臨汾河」之意。1971年在此設臨汾市,2001年設地級臨汾市。轄一區兩市十四縣。

古縣:古縣即古之岳陽。原為北魏建義元年(526 年)所置的安澤縣。隋大業二年改成岳陽縣, 1914年改岳陽縣為安澤縣。1971年,割安澤縣境西部7公社和浮山縣北部3公社建縣,因不能復「岳陽」縣名(湖南已有岳陽市)遂名古縣。

鄉寧縣:北魏設昌寧縣、平昌縣、唐時並平昌入昌寧。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因避諱唐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國昌,改昌寧縣為鄉寧縣。

汾西縣:北齊在此置汾西郡及臨汾縣,不久廢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臨汾縣為汾西縣,以在汾河之西而得名。

堯都區:堯都區相傳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帝堯陶唐氏誕生、建都之地。春秋時期晉國置平陽縣,歷秦、漢、魏、晉不改。2001年設地級臨汾市時,改縣級臨汾市為堯都區,以紀念「堯都平陽」之歷史。

侯馬市:古稱「新田」,春秋時為晉國都城。秦、漢置絳縣,劉邦封周勃為絳侯於此。東漢、魏、兩晉置絳邑縣。明洪武八年(1375年)絳州金台驛遷「下馬里」為驛站時,因忌諱「下馬」二字,而「下」在當時地方言中讀如「侯」,故將驛站登記為「侯馬驛」,侯馬從此成為正式地名。1958年,曲沃、新絳、汾城合併建侯馬市。1962年去市復設曲沃縣。1971年,復置侯馬市。

霍州市: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霍邑縣,金貞祐三年(1215年)置霍州,因境內有霍太山得名。1912年絳州為縣,始稱霍縣。1990年撤縣建市,名為霍州市。

曲沃縣:曲沃之名,始於西周初期,原出自「沃泉」(即今景明瀑布),九曲而北入於澮,縈迴盤旋,西流入汾,得名曲沃。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成師(桓叔)於此,號「沃國」。西漢置絳縣,東漢改稱絳邑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廢絳邑縣置曲沃縣。

翼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以古翼城為名。古翼城在今南梁翔翱山之下故城村,因山形如鳥舒翼,故名。

浮山縣: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浮山縣,相傳堯舜時,洪水橫流,其山隨水高低,其形若浮,因名「浮山」。

襄汾縣:由襄陵、汾城兩縣於1954年9月合併而成襄汾縣。原襄陵縣因境內有晉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因作為汾河岸邊的城邑得名。

洪洞縣:原為春秋時期晉國所置楊氏縣,後改為楊縣。隋義寧元年(617年)李淵掌握隋朝大權後,因惡隋帝「楊「姓,遂改楊縣為洪洞縣。縣誌記載,因城南有上古傳說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

安澤縣:西漢名陭(yi)氏縣,東漢改猗氏。北魏建義元年(528年)改猗氏為冀氏,於西部(今古縣境)置安澤縣,因當時縣址位於安吉、澤泉之間,取兩地之首字而得名。

GIF

蒲縣:古稱蒲子國,因唐帝堯的太師蒲伊子隱居於此而得名。殷商稱「基方侯國」,春秋屬晉國蒲邑。漢為蒲子縣地。東晉太元十一年(386 年)置定陽縣。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定陽縣為石城縣,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復稱蒲子縣。隋大業元年(605年)改為蒲縣。

吉縣:春秋時為晉國之屈邑,又稱北屈。秦置北居縣。北魏在此置定陽縣為定陽郡。隋朝楊堅惡「定陽」與定楊「諧音,遂改定陽郡為文城郡,定陽縣為吉昌縣。金改吉昌縣為吉州。1912年年,廢州置吉縣。

大寧縣:古稱涑水縣。當地府尹為避免與歸化縣(今永和縣)因地界之爭而發生械鬥,望兩縣永遠安寧和好,改涑水縣為大寧縣。

隰縣:隋開皇五年(585年)稱隰州,唐《元和郡縣誌》記載:「《爾雅·釋地》曰:『下濕為隰』。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1912年降隰州為隰縣。

永和縣:古稱歸化縣。當地府尹為避免與涑水縣(今大寧縣)因地界之爭而發生械鬥,望兩縣永遠安寧和好,改歸化縣為永和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晉韻 的精彩文章: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道場——五台山

TAG:華夏晉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