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好的辭舊迎新,是減少無效社交;遠離「過分熱情」的人

最好的辭舊迎新,是減少無效社交;遠離「過分熱情」的人

GIF

一年快到頭了,很多大型宴會、酒會眼花繚亂,一年一度的社交武林大會即將剪綵。

不少社交達人開始變換著高檔衣服、精緻妝容跟一堆素未謀面的人尬聊,堆砌著生無可戀的笑容,手勢熟練地傳遞名片,時不時拿起紅酒杯說:「cheers!」

有位同學曾跟我特別申明:

快年底了,要參加很多飯局,這是認識大咖的好時機,如果要約我吃飯請排到年後再約。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又一個積累人脈的好機會。

我理解他想突圍的野心,可是你認識了大咖,大咖可能揮一揮衣袖就把你忘了。

如果自己不是跟大咖一個水平,他手上的資源不會流到你那裡,就算你跟他死磕了30瓶白酒,狂喝20瓶紅酒,直到爆肝,他也不會成為你的朋友。

人脈也是等級森嚴的,所謂有效的社交一定是資源對稱,能等價交換,彼此能愉快交流,看到利益前景,有來有往,否則等待你的只是冷漠翻白眼的無效社交。

在我眼裡,無效社交常常是那種無法給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帶來愉悅感和有效進步的社交活動。

這種社交活動不僅浪費時間,讓人身心疲憊,而且特別容易讓人迷失自己。

我前公司有位同事東東,特別喜歡參加一些HR大V的線下聚會,這些聚會邀請的對象經常是些精英高管,而我這位同事當時雖然只是新入職場的小白,但很有上進心,希望能抓住每一個上升機會。

當時我們所在的是培訓公司,內部有免費邀請碼可以給自己同事去,東東每次都能想方設法從領導那裡拿到名額。

所以他每個周末都特別忙,忙著參加各種HR線下聚會,不管這個聚會的定位適不適合他,反正有社交活動就向前沖。

在那些聚會裡,很多高管聊的話題他都跟不上,只能全程尬聊和堆砌奉承的笑容。

一年下來,他積累了挺多人脈,但這些人脈都只是躺在他微信朋友圈裡而已。

東東主動加了很多HR高管的微信,每次別人發什麼動態,他都熱情點贊。

但是他發的動態,大咖們根本就沒心看,更別說禮尚往來地點贊了。

有次他想跳槽,把個人簡歷通過微信發給了幾位HR,但迴音渺茫,有的叫他等消息,有的連一個字都懶得回,只有無限的沉默。

他很苦惱,明明自己已經很主動地跟社會產生聯繫互動,很多成功學都在倡導要多社交,積累人脈,我不是都在響應這種號召嗎?可是效果卻凄凄慘慘戚戚。

其實社交並不能讓人躍升層次,只要當你真正變優秀了,跟那些牛人同一個層次,你的社交才能真正有效。

東東每個周末都在社交,根本沒靜下心來提升自己,核心能力沒有精進,就算那些HR手裡有再好的崗位也跟你沒關係。

參加再多的無效社交還不如先打磨自己,把時間浪費在讓自己變好上才是最高性價比的事,否則再有人脈的社交圈也是走馬觀花。

社交是必須的,跟同行或知識對等的人交流也很有快感和受用,但是不能沒有任何甄選就稀里糊塗地積極響應。

適合自己的有效社交才能讓人心情愉悅,才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人脈。

我認識一對在銀行里擔任高級客戶經理的夫婦,他們的社交應酬堪比國家領導人,尤其每年年底基本每頓飯都不在家裡吃,無數的飯局排隊招手。

其中有一些飯局就是跟一些無聊無趣的人喝酒吹牛。

他們家的兒子才兩歲,但夫妻每天都忙於應酬幾乎從沒親自帶過兒子,有時候孩子爸爸放假,寧願附和兄弟們的酒會也不帶孩子到公園溜達。

全靠家裡老人幫忙帶著,但老人精力不夠,也很少帶小孩到外面玩,導致現在孩子很怕陌生人,也不夠自信。

有次孩子在樓下跟一群孩子玩,其他孩子都懂得分享玩具,只有他們家的孩子死死抓住自己的玩具捨不得邀請別人一起玩,也不懂得跟小夥伴交流。

老人帶孩子始終比不上親生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陪伴的小孩常常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小孩在三歲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但父母卻在無數的社交里抽不出時間教養孩子。

有些無效社交佔據了大部分人的生命,但偏偏重要的人卻在他們的時間裡分不了一杯羹。

我們一天只有24小時,除了睡眠,我們應該把剩下的時間留給值得的人而不是那些匆匆過客。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自大學畢業加入政府公務員後就非常忙碌,隨著職位的升遷,社交活動越來越多。

但她對於社交的分寸拿捏得很到位,尤其在生了孩子後,她更加慎重地選擇社交活動。

有次她在電台的採訪里說:

我無論多忙都會回家吃飯,更會推掉很多慈善晚會、籌款活動。六點後的應酬我基本不參加。

在她眼裡再多高級名人參與的晚宴都比不上跟家人一起吃飯重要。

再上流的社交都有曲終人散的虛無,但家人是永遠的歸屬。

林鄭月娥的兩個兒子都畢業於英國劍橋,是社會精英,這離不開他們夫婦對孩子的關心、照顧和教育。

在現實里有好多人都會被無數的社交綁架。

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在其中有智慧地取捨,該把時間投資在哪個籃子里,他們一直心裡有數。

在社交上拎得清的人,常常是最懂得投資自己的人。

在《傑奎琳,最優雅的第一夫人》里有個細節說,這位個性十足的總統夫人,雖然每天都有很多具有誘惑力的邀請,但她很少參加社交活動。

而她一旦出席,那些場合都是知識論壇、籌款委員會大會,或出版社集會等。

她不喜歡參與太多沒有意義的社交,省下來的時間,她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研讀手稿、起草備忘錄,在中央公園慢跑,練習瑜伽,參加每周一期的心理療法等。

她把時間投資在自己想要變成的方向上,而不是被無聊的社交牽著鼻子走。

當一個人拎清個人時間的排位次序時,才是智慧的開端,成熟的開始。

記得當年剛大學畢業時,我也曾很迷茫,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於是我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參加社交,凡是公司有線下活動,一定會第一個報道。

但是那些線下活動對我幫助不是很大,對著一大桌子人尬聊真有種生不如死的酸爽,雖然我好像認識了很多人脈,但是一轉身離開會場,我們此生也不怎麼聯繫了。

自以為結交的人脈就是我們的救世主。

但其實我們忘了能握住命運咽喉的還是你自己,如果你的業務能力還不夠好,再多的職場社交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與其參加那些讓自己不享受的無效社交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鑽研業務、精進個人能力。

跟一群無趣者應酬不如給自己的獨處思考留白。

李敖說,現在的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無趣當有趣,其實不僅如此,我們還喜歡把社交無效當有效。

2018年鐘聲即將敲響,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盡量減少無效的社交,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獨處和精進,更多時間和值得的朋友交往,不把時間浪費在忍受陌生人的乏味與無聊上。

一年時間很長,請用有意義的事填滿它;

一年時間不長,別讓閑雜人等消磨它。

GIF

遠離「過分熱情」的人

國慶第一天和朋友約著去吃韓國烤肉。

去的路上,我們坐地鐵上閑聊。

期間,一位拎著菜籃的阿姨走到我們旁邊問路。

我們查詢並告知了她路線後,繼續聊起天來。

朋友偶然提到最近很火的一條新聞:當代大城市的相親鄙視鏈。

我們唏噓的同時,那個問路的阿姨突然湊了過來,想要加入我們的對話:「對啊對啊,那個新聞我前幾天也在報紙上看到了。」

我和朋友面面相覷,互相苦笑了下,便沒再說話。

這個阿姨又開腔了:

我看你們年紀輕輕的,應該還沒結婚吧?

別看你們現在年輕哦,再過幾年就笑不出來了。

我隔壁的那個老李的女兒,今年都30歲了,還沒嫁出去.......

我們尷尬地笑著,地鐵停靠的時候,迅速下車了。

我很害怕「過分熱情」的人。

那些第一次見面就像認識你很多年一樣,從「兒媳婦的上司摳門」到「隔壁老李家的女兒30歲沒嫁人」這種事情,都要事無巨細地透露給陌生人的人,實在太缺乏「邊界感」。

除了過分「自來熟」的人之外,隨意窺探他人隱私的行為,也會讓人覺得被冒犯。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說是歌手楊坤的一名女粉絲偷偷地跑去他家門口蹲點。

從楊坤曝光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她披散著長發,對著房門嘀嘀咕咕,甚至還喊人屢次三番開鎖。

怪不得楊坤在微博上大爆粗口,無論是對於明星還是普通人,這樣無底線無分寸的騷擾,實在讓人煩不勝煩。

追星本無錯,但忽略了一個人際交往的原則: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陌生人之間交往要把握「邊界感」。同樣的,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把握好分寸,也會逾越安全距離,讓人覺得不舒服。

有個做自由翻譯的朋友,一次吃飯的時候和我吐槽。

說她今年參加堂姐的婚禮,遇到一個親戚,對方得知她是自由職業,就問她收入如何。

她當時有點懵圈,當面被問收入情況確實讓人很難堪。

於是她說:「自由職業者收入起伏大,基本不固定。」想要巧妙地避開這個話題。要換作是其他人,也就自覺不再追問了。

但是這個親戚很執著,非要讓她說一下平均收入。

朋友不大高興,敷衍一句:「收入不高。」

親戚居然問:「那具體是多少啊?」

朋友說,她那天婚禮上的菜沒吃幾口,就匆匆逃走了。

上海話里有個俚語叫做「拎不清」,指的是做人界限不明,所有人和事夾纏不清。

隨意詢問他人隱私就是一種典型「拎不清」的體現。

隱私是每個人最重要的底線。

關係再好,也不能隨意詢問他人私事。

如果對方想讓你知道,他會自己主動告訴你。

如果你想表示出你的關心,問一遍即可。千萬不要再去苦苦追問對方,否則只會讓彼此難堪。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懂得給對方留出空間。

我在日本求學期間,曾在一家日料店打工。

有天在整理賬目時,收到了老師的電話。

當時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學,看我接起電話後,立馬走去了廚房。

等我打完電話,她才默默地從廚房裡走了出來,然後笑著說:「我什麼都沒聽見哦。」

這種下意識地給你留出一個安全空間,讓你在這個空間內自由通話的行為,是一種懂得「邊界感」的高情商體現。

王梓恆在文章《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中這樣寫道: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第一件事: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

第二件事: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

第三件事:老天的事,好好配合。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據說在芬蘭,乘公交車的時候,哪怕旁邊有一個空位,都不能坐在已經落座的人身邊。

萬一坐下了,你身邊的人很可能立刻起身去找另外的空位。

排隊等車時也是如此。

一條長隊,人和人之間恨不得隔個一米的距離。

在他們看來,互相之間保持私有空間,不要貿然侵入他人的空間,是最起碼的尊重。

成年人的社交也應如此。

我們老話常說:「距離產生美」,強調的就是邊界感。

邊界感不是疏離,不是拒他人於千里之外。而是替他人著想的體貼,是對自我身份的認知。

待人有分寸,處世知進退,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智慧。

免責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路,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圖文來源於簽約作家或網路Copyright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交禮儀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謠言和人心

TAG:社交禮儀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