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000多歲的殘垣斷壁震撼考古專家

3000多歲的殘垣斷壁震撼考古專家

商代晚期房屋,在地面上向下挖出房屋的基礎槽,在槽的邊緣立上一排木柱,形成房屋。

廟檯子商周遺址航拍圖。

一段殘存只有三四十厘米高的殘垣斷壁為何讓考古專家感到壯觀?幾隻殘破陶器底部的黑色顆粒為何讓考古發掘者感到欣喜?顏色發紅的堅硬土牆究竟有什麼樣的經歷?泥土中大致呈直線排列的黑色圓點又是什麼……

1月12日,賈汪廟檯子商周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通過省文物局專家組驗收,歷經三期、跨度15年的商周聚落遺址發掘工作告一段落。通過對每一處遺迹現象、每一件出土生產生活工具的解讀,徐州地區3000年前商周時期的文化面貌、聚落生活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三次搶救性發掘廟檯子遺址

位於賈汪區泉東村北部的廟檯子遺址,最早是1959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調查中發現。由於遺址範圍是中心高出北側農田約2米、四周呈漫坡狀的台地,並且地表可見大面積紅燒土及大量灰陶鬲、罐、豆、缽等陶器殘片,以及蚌殼、鹿角等遺物,被推測為商周時代遺址。遺址範圍北側邊緣裸露著多組條石,還散見石柱礎。當地人相傳,這塊台地上明清時期曾經有座白馬寺,那些條石就是白馬寺的建築基石。寺廟後來被破壞後,所在台地就被當地人稱作廟檯子,廟檯子遺址由此得名。

上世紀80年代,這處高台地被泉東村闢為宅基地,上世紀90年代後期,村民在遺址上不斷建造民房,大面積侵蝕遺址,造成了破壞,遺址南部、西部都壓在了居民房屋下。為此,徐州博物館曾經多次協調保護,並於2002、2010年先後進行過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區域位於居民未及建房的遺址東北部。2014年,泉東村被整體拆遷,廟檯子遺址所在地塊被用於商業開發,遺址面臨被破壞風險,徐州博物館進行細緻鑽探調查後,從去年7月起開始對廟檯子遺址進行第三次搶救性發掘。

遺址主體為商晚期到西周早期

探方發掘是用於遺址的常用考古方法。考古隊員把選定的發掘區域劃分為固定相等的方格,依方格為單位分工發掘,這些方格叫探方,探方發掘有利於考古隊員向下層層揭露,抽絲剝繭般尋找遺址中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

2002年,徐州博物館在遺址東北角布5×5米探方4座;2010年,布5×5米探方14座,共揭露遺址面積350平方米。兩次發掘所揭露出來的遺存主要為西周時期,並首次在徐州地區發現了西周時期的聯排式房址,共揭露東西向南北兩排共8間房址,灰坑4座。說到灰坑,簡單理解就是古人挖坑傾倒垃圾的土坑,別小看這不起眼的垃圾坑,它同樣可以給考古專家們提供很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2017年下半年,考古隊員在遺址中、西部與北部布10×10米的探方13座,揭露面積1230平方米,共揭露各類遺迹87座,包括房址14座、灰坑66座、灰溝7條。

有趣的是,去年發掘清理出的14座房屋遺址並不在同一個地平層面上,房屋類型也不相同。遺址西部被分別命名為F1-1、2、3、4、5的房屋,是一處從北向南共五間房屋相連的聯排房屋,遺迹中可以見到房屋殘存的紅燒土牆,殘牆最高的部分大約有40多厘米。而遺址中部房屋建造的地平面比西部房屋要低近半米的深度,從殘存的房屋柱洞來看,這些房屋不是聯排結構,而是相對獨立的房屋,南北幾排房屋之間還挖有水溝。根據房屋建造方式和土層中包裹物的不同,考古專家推斷,遺址中部地平面更低的獨立房屋應屬於商代晚期,遺址西部的聯排房屋則屬於西周早期,並且從遺迹上判斷,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之間的人類活動,出現過斷檔。

3000年前小村落的滄海桑田

隨著遺址大面積被揭露,結合考古隊員之前對遺址周邊自然環境的鑽探結果,考古專家大致勾勒出3000多年前這處早期村落的興衰和變遷。

遺址範圍是一處水邊高地,周圍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沼澤地,氣候溫暖濕潤,野鹿叢生。發源於遺址南側幾百米距離大泉泉眼的小河,從這塊高地的南側與西側蜿蜒流過。大約在商代晚期,這塊台地迎來了第一批居民,附近有水源,台地可以防洪,他們在高地上修建獨立的房屋,定居下來形成了一個小村落,過著農耕漁獵最原始的平靜生活。儘管台地的地勢略高,但為了防止汛期的水患,居民們開鑿多條灰溝用以排水;為利於居住,可能在灰溝上以木材構建有干欄式建築。後來,因為未知的原因,村莊消失了,他們曾經的房屋倒塌後埋到了地下,而這塊台地上恢復了自然的平靜。

時過境遷,時間來到西周早期,又一群人也找到了這塊適宜生活的台地,新主人也在地面上新建了房子,儘管他們或許並不知道曾有人先他們在此居住。也許是天災,也許是戰禍,台地新主人的家某一天遭遇了意外。大火燒毀了房屋,房主人匆忙間甚至來不及帶走房間里的穀物、生活用品、工具,要知道,這可能是他們的全部家當。燒毀的房屋再一次沉寂於泥土中,台地再一次回歸了自然。遺址中的漢代灰坑,顯示這裡在漢代時是有人類活動的,到了明清時期,人們甚至在台地上修建了寺廟,而深埋地下的那個3000年前的小村落,依舊悄無聲息、無人問津。直到1959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舉行的考古調查,這處遺址才有機會向世人講述它曾經的存在。

村落居民的吃、住、穿

「和墓葬考古時常出土精美文物不同,遺址考古除了古代人類活動遺迹外,通常收穫的是古人留下的生產、生活用具,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卻可以更直觀地反映出遺址內居民的生活狀態,所以遺址的學術研究價值是非常難得的,廟檯子商周遺址就是這樣。」廟檯子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徐州博物館田二衛表示。「這些物品大部分已經殘破,但卻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反映,價值和重要性很不一般。」

遺址內除發現房屋殘存遺迹外,還出土了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分為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等多類。其中,銅器有銅削刀、銅箭鏃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錛、石鏃以及一件鑄造銅器的石范;骨器有卜骨、骨鏃、骨笄、骨錐、骨匙等;陶器以灰陶為主,少量紅陶,以泥質居多,夾砂質較少,器型可見陶鬲、陶罐、陶甗、陶豆、陶簋、陶紡輪、陶網墜、陶拍、陶模具等。另外,在幾個陶罐底部還出土了多種碳化的穀物顆粒,以及大量鹿角、蚌殼、螺殼、獸牙等物。難得的是還出土了古人占卜用的卜甲一枚、卜骨兩枚,儘管卜甲、卜骨上都沒有文字,但上面的燒灼裂痕和鑽孔痕迹,表明它們都是曾被占卜使用過的。

過上農耕漁獵生活,可燒煮食物

民以食為天,商周時期居住在遺址內的村民吃什麼呢?考古隊員在房屋內破碎的陶罐底部,發現了碳化的粟(小米)、麥、豆,這些穀物顯然是房屋著火時來不及帶走的,也是居民們的食物。除了這些植物,還少不了肉類。遺址西側曾經有一條小河,出土陶器中的陶網墜是用來捕魚的,而蚌殼、螺殼、鹿角、獸牙這些東西在遺址中並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會集中出現。所以,考古隊員推測,當時的居民已經過上了農耕漁獵生活,蚌殼、螺殼、鹿角、獸牙這些東西都是居民「開葷」吃剩下的。另外,在編號F12的房屋地面上,考古隊員清理出一處「C」形的紅燒土遺迹,據判斷,很可能是村落居民在房間內壘砌的灶,居民們可以燒煮食物。

西周居民住經過簡單裝修的草房

廟檯子遺址內的房屋遺迹有兩類,一種是屬於商代晚期地層的開槽立柱式,比如F10、F12、F13。這種房屋是在地面上向下挖出房屋的基礎槽,在槽的邊緣立上一排木柱,形成獨立的房屋。另一種屬於西周早期的房屋,則是聯排式建築,且共用中間牆體。建築方式為木骨泥牆,牆體由草拌泥堆築,施工中為保證牆體能順利築起,先開基槽,槽中間隔樹立木柱,然後用草拌泥填充、包裹木柱及其間隔。築成牆體後,在內外兩側生火進行炙烤,使草拌泥牆體陶化,形成堅實、緻密的固體以支撐房頂。這個時期的遺址堆積中沒有發現陶瓦的痕迹,考古專家推測它的頂應為草頂。聯排房屋中,每個房間的面積從幾平方米到10平方米左右,大小不等。每個房間都有大約70厘米寬的門道,門道內側一般有三到四個台階,門道外側有一小塊踩踏面,室內地面平均比室外地面要低20到30厘米。牆面、居住地面多以細泥塗抹加工,光滑平整。照此看來,西周居民住的雖然是草房,也算是經過簡單裝修的了。

穿

紡天然的麻線,織麻布衣或「皮衣」

說到穿,倒不是遺址中出土了幾件3000年前的衣服,畢竟任何衣服經歷3000多年地下長眠,也是保存不下來的。遺址中發現的陶紡輪、骨針給了考古隊員提供了推測的素材。紡輪可以用來紡天然的麻線,線可以織麻布,可以縫製衣服。再或者,打獵得來的野獸,肉吃了、骨頭扔了,皮是可以用來縫製「皮衣」的。

手工

當時的居民可以鑄造工具

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殘片,器型多樣,反映出陶器已經是當時人們主要的生活用具。這些陶器從哪來?遺址中出土的陶拍、帶孔的錐形模具回答了這個問題。陶拍可以輕輕拍打器物成型,錐形模具可以套在手指上,墊在陶器的內壁上,這就可以把陶器的壁拍打得更結實,更耐用。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件特殊的石范,考古隊員說,這是用來鑄造銅器的模具,它的出現說明當時的居民已經可以鑄造工具了,這也算是徐州地區最早的輕工業了。

廟檯子商周遺址讓考古專家感到震撼

廟檯子商周遺址項目驗收論證會上,四位驗收專家組成員對遺址發掘給予充分肯定。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周潤墾首先表示了震撼,他說,商周時期的遺址在省內各地也發現了一些,但是像廟檯子房屋遺址這樣保存這麼好的,就沒有了,現場看到3000年前的殘垣斷壁,感到很壯觀、很震撼,對於研究徐州地區早期人類活動,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專家組成員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敏認為,從廟檯子商周遺址的房屋等級不高、規模不大,但遺迹保存狀態非常難得。他同時還指出,遺址出土的眾多陶器文物中有一件蘑菇頂造型的陶器部件,這是岳石文化(山東海岱地區)的代表性器型,後期研究在古代地域文明交流、廟檯子遺址居民族屬等問題上有所突破。

江蘇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呂春華在肯定項目發掘規範性、學術性、科學性、安全性的同時還表示,之前遺址接觸過很多,廟檯子商周遺址這麼重要的還是第一次見到,對於研究沂、泗流域早期人類活動有特殊意義。

徐州博物館原館長李銀德表示,徐州地區因受黃河泛濫影響,商周時期的遺址保存很少,造成了本地區商周考古的薄弱環節。現存的遺址主要位於徐州北部與東部,有銅山高皇廟遺址、銅山子房遺址、石戶城遺址、賈汪焦庄遺址等。除了早期發掘的銅山高皇廟遺址,進行過考古發掘的遺址有:焦庄遺址與石戶城遺址,前者為西周早中期的居住址,後者為戰國至漢代的城址。廟檯子遺址主要發現的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中小型房址,是遺址考古的一次突破。

據了解,徐州博物館下一步將圍繞廟檯子商周遺址的保護工作展開。

文/記者 林剛 圖/記者 白雪

來源:中國徐州網 彭城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加州父母囚禁13名兒女被捕:用鐵鏈鎖床上 7人已成年

TAG:中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