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 沏上一壺清茶,在縷縷輕霧中捧起一本醫書,縱橫開闔,品味著理法方葯,品讀每一個醫案。半日臨證,半日讀書,書香悠悠,茶香繚繞,這種溫馨的感覺,可好?

(本欄目在中醫家APP內每周周一首發,周二中醫家公眾賬號可見,再次日各大平台可見,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醫家」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中醫家)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導 語

書友來信


清代傷寒大家柯韻伯說:「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者,始可著書」。古語又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在讀書的基礎上要去踐行書中的道理才可以。

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又為患者診斷開方,驗證著書中的理論,難免心中不沾塵,可是世間就是存在這麼一種醫家,做到了「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我為大家推薦的《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的作者何紹奇就是這樣一種醫生,素日病患盈門,均無問貴賤,傾心救治,憑藉著心中的浩然正氣,為病人解決病痛,在四川頗具影響力,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何幺爸」。

何紹奇,1943年10月23日出生於中醫世家,擅長詩詞,17歲從師於蒲輔周門人陳新三,1964年又從師於國醫大師朱良春,肝病大家姜春華。在1978年,何先生又以98字短小精悍的醫論折服評委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首屆研究生班,傳為一時佳話。在攻讀研究生期間,從師於《內經》大家任應秋、《傷寒論》氣化大家劉渡舟、內科聖手岳美中,積累了豐富的百家理論。他在臨床上屢遇疑難雜證,被逼出了真知灼見。

醫家小傳中介紹他用到了一句話——「論醫如數家珍」,非是謬讚,翻來他的這本書,在此書上篇「讀書析疑」中,涉及了大量的醫家,醫論,方論,葯論,足以看出何紹奇先生已經在汗牛充棟的醫籍中得到了百家的精義且融會貫通。

何先生講課時詼諧幽默,但是在做學術時候非常嚴謹,所以我才說他筆底無半點塵,在論述溫膽湯時,他疏證了吳崑、羅美、張山雷、吳謙等名醫對溫膽湯的方論觀點,接著又對比了同名方子的源流與加減,最後確定出來千金方的溫膽湯才是最早的。他在文章中大膽批評了某出版社的書對於溫膽湯方名的解釋,可見先生的耿直。

除了溫膽湯,先生還疏證了「肝主疏泄」這一醫論,他指出「肝主疏泄」最早出現在《內經》的「五常政大論」中,不過《內經》中的疏泄是一種木的失常狀態,而作為肝的正常生理特點是出現在朱丹溪所著《格致餘論的》醫論中。這一考證對於中醫學術界有很大幫助,可以讓後世看清源流關係,像這種考證書中還有很多,比如「條達考」、「熱入血室」等等常見的中醫學術專業術語。

書中除了涉及常見的醫家與書籍外,還涉及了很多不常見的醫家尤其是書籍,像陶華的《傷寒全生集》、李湯卿的《心印紺珠集》、吳澄的《不居集》等等,都是相當有學術價值的書籍,只是傳世版本較少,名氣也比較小,先生提綱挈領地介紹了這些書的特點,真的為我們後輩省了很多精力與時間。

學醫的都知道,方書是最好讀卻最難理解的,因為方書沒有連篇累牘的醫論,大多都是藥方,也正是因為如此,為功底尚淺的讀者增加了閱讀的難度,難窺其中的學術價值。何紹奇先生憑著閱讀大量書籍,揭示了很多方書的真正學術含義。方書盛行於宋朝,所以他以五本宋朝的方書為代表,作了簡短的介紹。其中包括《博濟方》、《全生指迷方》《史載之方》《雞峰普濟方》《洪氏集驗方》。對每本方書都有字數雖少卻很精鍊的總結。

「臨證得失」是此書的下篇,收錄了何先生的100則左右的醫案,有療效好的,也有看錯的,是對於他行醫過程中的真實診斷記錄,涉及的病症很廣,記錄的也很全面,包含了內、外、婦、兒所有病例,並且很多醫案不只是何老師自己的思路,還有何先生恩師們的思想,也算是師生「會診」了。

紹奇先生生性達觀耿直,頗具詩人氣質與學者風範,行文亦如行人,酣暢淋漓,不加修飾,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卻不失趣味。「豈有文章驚海內,更無鍊石可補天,只此一畝三分地,自栽粗蔬自澆園」,這也是其「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的真實寫照了吧!

西洲子作於運河千年古城

丁酉年壬子月壬午日冬夜

收到書友西洲子的來信推薦,書香君甚感歡愉。何紹奇先生的《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很早之前就想推薦給大家了,但當時書已售罄,故暫時延緩了下來。今日得西洲子來信,查知已增訂再版,故鄭重分享之。


何紹奇小傳

何紹奇(1943—2005),中醫學者、中醫臨床家、中醫科普作家,四川江油人(後遷梓潼)。

1943年10月23日出生於中醫世家,父親為當地名醫「東平先生」。幼年喪父,家貧,擅詩詞,有文采。17歲師從蒲輔周門人陳新三及當地名醫肖安相、郭崇智等,師教甚嚴,根基牢實。1964年開始紮根鄉村行醫17年,遙從姜春華、朱良春等名師,屢遇沉痾怪症、急病危難,被逼出高識灼見及獨到經驗。

1978年以98字醫論折服諸評委,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首屆研究生班,傳為一時佳話。研究生期間由方葯中先生任導師,受教於岳美中、任應秋、劉渡舟等醫學名家。畢業後留任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主講《中醫各家學說》《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授課詼諧幽默、論醫如數家珍,極具感染力。素日病患盈門,均無問貴賤,傾心救治,對疑難雜症尤有心得,在四川深具影響力,川人切稱之為「何幺爸」。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1993年開始至馬來西亞、荷蘭、德國等地講學行醫,被歐洲中醫進修培訓中心聘為終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門診部主任、荷蘭中醫學會學術部專家。1997—1998年應聘為北京醫科大學藥物依賴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中醫戒毒研究。2003年赴香港浸會大學講學。2005年7月7日突發心梗,逝世於香港威爾斯王醫院,終年61歲。

紹奇先生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工作40餘年,在中醫臨床及學術方面均具高深造詣。在臨床上,他以大內科為主,兼及婦兒,以中醫思維治療西醫頑疾,強調獨立思考,講求「一人一方」,屢起沉痾;用藥上果敢靈活,該力專時絕不妄加一味,既可定心靜候,又能當機立斷,擅從古中求新、獨具心得。在學術上,他精通經典,涉獵諸家,過目不忘,堪稱「中醫活字典」;博採眾長,匠心獨運,力求「三不要」——不人云亦云、不掠人之美、不嘩眾取寵。其文筆犀利,文風質樸,見解獨到,且尤重視剖析臨證得失,實事求是地記錄自己的失察失誤,以警同道及後學。自謂:「書讀百家渾忘老,醫學群賢愧未諧」。

紹奇先生生性達觀耿直,頗具詩人氣質及學者傲骨,行文亦如其人,淋漓酣暢,質樸天真,不假修飾,而興味盎然。其一生著述甚豐,曾任《現代中醫內科學》《中老年祛病養生長壽良方精選》主編,《章次公醫術經驗集》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卷》副主編、病證學科主編,《實用中醫內科學》編委,《朱良春用藥經驗》整理者。著有《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並擔任《中國中醫報》「紹奇談醫」專欄作者,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臨床醫生雜誌》「名醫經驗薈萃」首席撰稿人,開設中醫名家專欄。

紹奇先生一世奔勞,未得家財貫,惟願以文為蔬,饋贈讀者知音:

豈有文章驚海內,

更無鍊石可補天;

只此一畝三分地,

自栽粗蔬自澆園。


自 序

我1978年離開家鄉四川到北京讀書,到今年已經整整20年了。在這些年裡,除了上學、教書、看病之外,我先後參加過《實用中醫內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卷》、《現代中醫內科學》、《中醫老年病學》等書的編寫工作,而且都很投入,賣了不少力。但是,比較起來,我更喜歡手邊這本小冊子,因為它集中了我這20年讀書、教學和臨床的心得和體會,更能反映我的實際水平。至於水平的高低,那又另說了。

本書分上下兩輯。上輯原來題作《西苑讀書記》,看過我呈報上去的「天明則日月不明」等樣稿後,編輯先生建議改題為《讀書析疑》。「雅俗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想也好,就同意了。不過這些文字,不都是「析疑」,有「述」,也有「作」,在這裡說明一下,以免「魚目混珠」之嫌。下輯曰:《臨證得失》,收載我的100餘則案例,其中有療效好的,也有看錯了的。在一個醫生的醫療生涯中,總是有得有失的,如能認真地加以總結,於自己,將來就會少出些錯,於他人,也可以引以為鑒。這100餘案中,約有十分之一是20年前我在基層工作的案例,還有十分之一是在國外工作的案例,其餘大部分是在北京工作的案例。大都較為完整,涉及的面也比較寬。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麼特別的擅長,幾乎什麼病都會看一點。只不過到了北京以後,有好多病沒有機會看了。不像在基層,什麼病都得看,看得好得看,看不好也得想辦法看——我的一點點本事,就大多是這樣被逼出來的。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讀書苦:一字之辨,一義之析,十天半月還弄不出來。看病更苦:費盡心思,沒有療效,正如司馬遷說的:「人之所患在病多,醫之所患在道少」。而讀書臨床之樂,亦在其中:一個問題搞清楚了,一個字義弄明白了,—個久治不愈的病人看好了,就真是「其樂融融」,非語言所可準確描述的了。我今年55歲,老之已至矣,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將再努力,還照著我的讀書看病的老路子繼續走下去。並且有信心再過20年,再出這樣一本這樣的書——如果讀者諸君以為這樣的書還值得一讀的話。

何紹奇

1998年6月於北京

(書香君按:如果何紹奇先生今日健在,當初自序里言「有信心再過20年,再出這樣一本這樣的書」即為今年,無緣再讀佳作,不勝感傷。)


讀書析疑篇舉隅

由成都人怕麻黃想到的

解放前,有一位老前輩在成都行醫,一次在方中開了三錢麻黃,卻被藥店拒配,說;麻黃用量太大了,吃了要出問題。一而再,再而三。這位前輩只好不再開麻黃了。他從家鄉帶了一大包麻黃粉到成都,到需用時,包成小包贈給病人,說是「藥引子」。1972年,我去成都為一位支氣管哮喘的病人治病,方中用了10克麻黃,不意幾十年過去了,仍遭藥店拒配。雖鄭重註明,「如有問題,由本醫生負責,」再一次簽了字,仍然不行。可見成都人真是怕麻黃。

南京中醫學院孟澍江老師來京講學,談到:江蘇人怕石膏。高熱大渴汗出脈大,白虎湯本為的對之劑,因方中石膏用量大,病家疑懼,藥店拒配。孟老師便自行準備了石膏粉,拌上青黛,詐稱「秘方」,以貽病人。當然盂老說的是解放前的事了。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上海人怕附子。當年祝味菊、劉民叔等四川籍醫生,就在上海以善用附子名聲大噪,祝先生還有個「祝附子」的外號。祝治熱病,雖高熱唇焦色蔽,仍力主用附子,蓋病末去而心陽已經不支矣。名醫徐小圃擅長養陰,幾個兒子卻都死於熱病。某年,一子又病發熱不退,不得已,請祝會診,祝開方就是附子,服後居然熱退神清,好了。章次公先生因此而稱祝氏用藥「心狠手辣」,徐氏自是為之心折。至今滬上徐氏兒科之用附子,皆昔時祝公所賜也。劉民叔先生治僧惠宗胃癌大出血,脈微欲絕,昏迷不醒,先是阻止西醫輸血,繼則開方用附子一兩、乾薑五錢配乾地黃、阿膠、白及、伏龍肝、花蕊石、甘草、雲南白藥,三日後血即止。然習俗流風,殊難扭轉,二公長技,竟為空谷足音,且多詞誹謗之言。知之者,其時唯章次公、姜春華二先生而已。

麻黃、石膏、附子,雖皆猛悍之葯,然用之對證,便真的效若桴鼓。古往今來,例證多多。其實又何限於這三味葯,所有藥物,當用,不當用,皆當由醫生決定,當然也由醫生負責。患者疑之;是為流言所惑;藥房拒配,則毫無道理可言。然其始作俑者,又必是醫生,且必是名重一時者,以一己偏狹之見,遂致覆水難收矣。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以葉天士、王孟英用柴胡、葛根為例,葉天士雖然不象徐靈胎說的「終身與柴胡為敵」,但他治瘧不用柴胡,治溫熱病忌用柴葛,卻是真的。「柴胡劫肝陰,葛根耗胃汁」,雖是張風逵語,但一經葉氏引用,影響就大了。於是後世醫家對柴、葛便存畏忌之心。如《溫熱經緯》引沈再平語云:「瘧本非死證,唯概以柴胡治瘧者殺之也。」又引汪氏語云:「正瘧必用此湯(小柴胡湯),若似瘧非瘧,妄用柴胡,必提成長熱不退,或兩耳大痛,甚至神昏,更或引動肝風,痙厥立至,生平見之屢矣。」《重慶堂隨筆》引趙菊齋說:「先慈……肝陰不足……患外感,醫投柴胡數分,下咽後即兩脅脹痛,顛頂之熱,如—輪烈日當空。」肝陰不足,當忌柴胡,瘧不可拘於少陽一經、小柴胡一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平心而論,有他們說的那麼邪乎么?王盂英對葛根的偏見也太甚:孫位申患感,證見耳聾,醫者泥於少陽小柴胡之劑,聾益甚。孟英視之曰:伏暑也,與傷寒治法何涉?改改投清肺之劑,聾減病安。將進善後法矣,忽然耳聾,詢悉誤服葛粉一碗,不啻誤服小柴胡—劑,復投肅清肺胃藥,尋愈。

葛粉,即用葛根加工的澱粉,浙江人常用它來代藕粉。即使不當吃,也不至於如「誤服小柴胡一劑」而致耳聾複發的地步吧?潘澄濂老乾生最服膺孟英之學。唯於王氏對葛根的偏見有過批評,說是「白璧之微瑕」。


臨證得失篇舉隅

中虛奇病

患者徐先稱,男,59歲,四川省梓潼縣寶石鄉五馬村民。1968年4月上旬某日由其妻陪同來診。

主訴:約在七八個月前,于田間勞作時,忽然出現極度飢餓感,心慌,出冷汗,清水盈口。急急回家,適其妻從集市購回豬油二斤,急命烹之,不待其冷,居然連油帶渣一同食盡。食後頗覺舒適,不嘔、不脹、不瀉。自此以後,每隔一二日,最多三日,又復如前狀。如無豬油,菜油、花生油亦須頓飲一大碗(約一斤許)。正常飲食反而減少,發作時雖勉進倍量飲食蔬菜,亦不足以解其饞。半年以往,家中變賣一空。形體益見消瘦,精神不支。四處求醫,咸雲不識此病。或曰中消,投地黃黃連劑不效;或曰異嗜症,用驅蟲葯亦不效。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余聞其困篤如此,深自同情;反覆尋思,一籌莫展。若為中消,則其證為消谷善飢,此人消則消矣,而所「消」者非米面穀食;若謂異嗜症,此入嗜則嗜矣,而尋常食用之動、植物油,卻何以稱異!且以上法治之皆無寸效,故知其非是。

此病確屬罕見,前人著作中,亦未見類似病症之記載。唯射水余無言先生《余氏父子經驗方》曾載一人善飢,每餐須食米飯、饅頭二斤以上,日可四五斤,而化驗檢查殊無何陽性可見者。余先生當時亦無計可施,忽憶及本草書言某葯某葯服之不飢語,乃選黃精、地黃、人蔘等味大劑與服,尋愈。

察患者面色青黃,骨瘦如柴,精神疲憊,表情痛苦,舌質淡,齒痕,舌苔白厚而潤,六脈無力,右關脈尤弱,乃斷為「中虛」。方選《局方》白朮六一散,即白朮六兩,甘草一兩,水煎服,專從補益脾氣入手以消息之。劑量頗大,意在填補。囑兩日一劑。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三劑周后,其妻驚喜來告:葯後頗見效,幾天內僅小發一次,堅忍未食油類,難受片時,亦自安。余亦未期其效如此之速,不禁喜甚。原方改為散劑,日三次,每次服五錢,連進五六料,病漸向愈,飲食增進,精神漸好,追蹤觀察多年未複發。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中醫悅讀會」會員招募

《禮記·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與交流中同攜共進增廣識聞。應中醫家平台數萬中醫同道漸起之呼聲,於深圳濱海灣畔沙河之堤,聚千冊中醫經典書籍,"中醫悅讀會"遂立。

"中醫悅讀會"肩負傳承傳播中醫之使命,篤行「學習·分享·成就未來」之門徑。

其一,為中醫同道開一扇善讀之門,千冊中醫古籍,自由借閱;

其二,為中醫同道置一處交流之所,陋室常備香茗,暢所欲言;

其三,或迎或請,舉辦中醫書籍作者見面會若干場,從書本到現實,近距離靈魂交流;

其四,深圳卧虎藏龍之地,探尋明師或適逢明師泰斗,必牽手而至,親授"明師公開課",引讀經典之學。

其五,深圳處嶺南福地,依山傍海,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攜同道與老葯工登梧桐,攀羅浮,辨草藥,近自然,格物而致知;

其六,程門易立,明師難尋,深知醫路問道之苦,特準備若干寶貴跟診名額贈與勤學之同道……

諸多事項,未能盡述,一言蔽之,為中醫創造聯結,盡矣!

詳情請點擊閱讀:【公益中醫】每年和我們讀32本中醫書,中醫悅讀會邀您一起!

每周一縷書香|讀書析疑論百家 臨證得失明自心

策 劃:蘇華龍

美術編輯:朱麗莉

文字編輯:陳劍城

攝影老師:彭婷婷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真傳一刻168期:牛晉桂-千年文明探秘——易理在中醫臨床中的運用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