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F35在演習中戰績驕人,喜歡從正面沖臉發起攻擊

美國F35在演習中戰績驕人,喜歡從正面沖臉發起攻擊

在2017年的「大西洋三叉戟」演習中,北約各國組織開展了五代機和各國三、四代機之間實施模擬對抗,其中美國空軍派遣了F-22和F-35A參戰,而土耳其也出動了F-35A。此次演習後,F-35A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對陣「陣風」、「颱風」和F-15E時,戰損比分別為0-18,0-19和1-16,其中「颱風」和「陣風」戰機在被F-35雷達鎖定後均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即被擊落。

此次演習在在蘭利綜合空軍基地舉行,扮演演習藍軍的是美國空軍的F-22戰機、F-35A戰機,英國皇家空軍的「颱風」戰機和法國的「陣風」戰機,作為藍軍對手的紅軍由美國空軍的F-15E戰機和T-38A教練機組成。保障這次演習的飛機有E-3A、KC-10、KC-135等。

紅軍並不弱,T-38A教練機飛行員均是來自蘭利空軍基地第71「鐵人」戰鬥機訓練中隊,該中隊長期與F-22進行對抗性演練,且大多數飛行員具有駕駛F-22的經驗,為了進一步增加藍軍訓練難度,紅軍飛機在數量上有一定優勢,且擁有在戰鬥中即使被擊落也可在一定距離內「復活」的特權,可以強行讓紅軍進入與先進飛機的近距格鬥作戰。

F-35的AN/APG-81雷達可以在230千米處即發現對手蹤跡,攻擊對手時空空導彈發射距離普遍超過150千米。230千米的探測距離是F-35在探測「颱風」戰機時得到的結果,而之前幾乎所有的資料都顯示,230千米的探測距離是F-22的AN/APG-77雷達性能極限,AN/APG-81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僅為前者的80%,即180千米,這就出現數據上的矛盾。

一般雷達公布探測距離數據是在探測概率為50%時,針對3平米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而即便三代機和四代機在外形上有所差距,其RCS都處於同一數量級,「颱風」戰機雖然沒有使用隱身外形和塗層設計,但RCS絕對不會超過10平米,雷達對目標的探測距離和RCS的1/4次方成正比,10平米和3平米目標在同一雷達上探測距離差距並不大。唯一能解釋F-35雷達可探測230千米以上的原因只有一個,即F-35的雷達性能經過了升級。

實際上,對於現代雷達而言,除了增加雷達孔徑面積、發射功率外,還可以在降低饋線損耗、傳輸通道損耗、熱雜訊等各個方面下功夫,AN/APG-81雷達的生產商諾格公司可能在這方面找到了新的解決方案,在不增加T/R組件數量和雷達孔徑的前提下提升了雷達性能,今後我軍對F-35雷達探測距離的估算應該隨之更改。

歐洲戰機IRST系統完全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因為F-35總是在視距外發起攻擊。F-35可以在150千米外即發射AIM-120導彈攻擊英國戰機,對手根本無法察覺導彈從何而來,英式戰機根本無法進入F-35附近30千米處。

傳統的戰鬥機實施超視距空戰時,中距空空導彈發射距離一般都不遠,普遍在50千米以內。空空導彈發射前需要雷達首先鎖定對手,由於射頻能量高度集中且不斷入射,對手飛機的雷達鎖定警報器一定會刺耳的響起,那麼在導彈飛入不可逃逸區前,對手飛機已經做好了機動和電子對抗準備,命中率就會大大降低。

實戰中50千米都比較高估,30千米左右才更有把握。F-35由於火控雷達使用了低可探測度(LPI)體制,即使鎖定對手,對手也毫無察覺,依然按照既定航線固定前行,絕對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做高G機動並採取電子對抗措施,因而中距導彈可以在很遠的地方開火,「大西洋三叉戟2017」演習給出的結果是150千米以外。

這個結論讓人很吃驚,因為目前的F-35還沒有升級到Block3F狀態,無法攜帶AIM-120D導彈, AIM-120-C7導彈最大射程只有120千米。那麼它是怎樣攻擊到150千米外的對方機目標的呢?唯一的解釋是,F-35發射AIM-120-C7時優先選擇對頭髮射攻擊。此時,由於導彈和飛機相向而行,射程即會很大程度增加,此外。若F-35發射導彈時位於高空,則射程還能進一步增加。

顯然,從這樣遠的距離內發射導彈攻擊目標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即使對手發現來襲導彈和載機的大概位置,也不能通過加力衝刺的方法追上F-35進入纏鬥。第二是可在靠近對手的過程中,多出幾輪攻擊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的精彩文章:

中國強五飛機加速退役,急切需要後續機型來接替這種型號

TAG: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