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風遺韻靈山寺

古風遺韻靈山寺

【編者按】張蓓,現在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工作,文章多次在國家、省、市、縣徵文中獲獎。

走在開化縣老年大學幽靜的校園裡,陽光暖暖地照耀在操場上,幾株有著千餘年樹齡的古柏的枝丫上,古樹顯得愈發蒼勁了。沿著小橋流水的景觀園林,這裡綠樹成蔭,古色古香,水流潺潺的噴泉池裡成群的錦鯉簇擁著,在水底靜觀岸上的風景。

一座已經消失了的古剎,一塊塊廢棄在草叢中的古代石碑,開化老年大學的背後,悄然掩藏著一座古代建築。幾株有著千餘年滄桑歷史的古柏,幾塊殘破不全的石碑,隨處灑落的石桌、石凳和石制柱礎,指引著我走向那場屬於靈山禪寺的盛大佛事。

在今天依然靜靜矗立在雜樹堆中的一塊古代石碑,那是清嘉慶十二年刻印的《靈山寺碑禁》。歷經兩百多年風雨侵襲的石碑,字跡依然清晰可辨。石碑詳細記載了靈山寺前世的盛況。開化靈山寺曾經香火旺盛,綿延不絕,開化合邑民眾但凡遇見祈福禱雨之事,必來靈山禪寺;在寺院的右側,有一棵巨樟,左側栽種一片古柏,禁止砍伐;寺廟後院的來龍山,山巒起伏、山勢綿延,周圍有五塊耕地,這些都是屬於寺院的寺產,不準倒賣盜伐,不準砍伐抵押。碑文還詳細羅列了盛況時靈山寺所有的寺產,甚至還提及當年為什麼會在寺廟前栽種下一片古柏。因為潮濕的緣故,木質建構的寺院當時常常有白蟻侵犯,而栽種古柏就是為了防範白蟻的侵害。依照碑刻文字,不但使我很快能夠想像寺廟當時的規模盛況,而且對於發生在靈山禪寺的那些佛門故事,也有了可靠的文獻依據。

開化靈山禪寺,在當年,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寺廟,它緊挨縣衙不遠,就是開化老縣城西面的卧佛山腳下。清光緒《開化縣誌﹒通考志》在《寺觀》中記載:靈山寺,縣西六十步,宋皇祐辛卯,僧清臣建。明洪武庚午,僧擇善祖意建鐘樓、地藏殿、千佛閣。明永樂乙酉,僧普賜建靜照閣、圓通閣。清乾隆二十二年後,修前後殿宇、裝佛身,後又建造左右鐘樓、鼓樓。而明朝內閣首輔、《永樂大典》的纂修者解縉,在他為開化靈山寺撰寫的《靈山寺記》中寫道:「詔特賜匾曰靈山。寺僧既重,分三房:曰慈蔭,居其中;曰靜照,居其左;曰雄觀,居其右。樓觀相望,金壁煌煌,殿台之鉅麗,鐘鼓之鏗鏘,甲於開化。由是為叢林,至今五百餘年,可謂盛矣。」

從解縉的「記」中我可以得知,開化靈山寺在宋皇祐辛卯年間就有了建造規模,到明永樂年間,這一片深山叢林之地上,林山寺已經香火綿延500餘年了。並且在該篇「記」的前半部分,還記敘了相傳在五代的時候,有兩位意欲修行的僧人來到了卧佛山結茅廬隱居。其中的一位僧人在夜晚出走時,人們看見有奇異的燭光在前方為他照明,燭光飄忽不定,甚是詭異;而另一位僧人夜晚卧在榻上,則常常和一條巨蟒蜿蜒盤踞,令常人不忍目視。當時的人們都覺得甚是驚奇,認為他們就是神的化身,應該給他們建造廟宇,讓他們有棲居之地。終於,在宋皇祐三年(1051),僧人清臣始建寺廟於卧佛山之麓,因兩僧居住之地,常有神靈光閃現,詔特賜匾曰「靈山」。

今天,有關「靈山寺」的「賜匾」石碑,已經殘破地斷成了兩塊,靜靜地躺在地上的沙石塵土中幾乎無法辨認文字。考古、文史工作者們只有藉助於昔日的文獻、文字,才能弄明白它們前世的塵緣。環顧今日的老年大學校園,彼時的盛況已經不顯,這裡儼然成為了一方清靜之地。地上到處可見隨意散落的明代、清代時期的柱礎、石桌石凳,還有一個古代遺落的長長馬廄。一隻只柱礎圓潤古樸,像一面面石制的大鼓鏗鏘有韻。而如今那一棵古樟依然枝葉繁茂地屹立在玉屏公園,香火旺盛,被人們奉為「樹神」,成為了小城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剩下的三株古柏,雖有遭遇過雷轟電劈,形象略微醜陋,但寶蓋的風華亦不減當年。古樟,還有古柏,它們都作為了這個小城裡珍貴的古樹名木被妥善地保護了起來。

然而關於林山寺,更需要我們用心保護的,還有那些曾經行走在開化靈山禪寺清雅的僧人和文人所留下來的足跡和印痕。修意,字無言,他是一位得「道」之人,「韻孤而貌寂」。說到靈山寺,他是一位必須出現的高僧。這位本縣魏氏田家的農人孩子,初受業於龍華寺,道圓後,至廣靈。彼時,佛印祖禪,道化方隆,修意盡得其宗。會佛印去廣靈,里居士大夫與江公人表,皆請修意繼承法席。然而修意得道後堅持要回歸故里開化靈山寺。修意在靈山寺結庵安居,名之曰「安養」。紹興八年四月已卯,高僧修意沐浴更衣,集重告辭,跌坐安然圓寂,成為靈山禪寺的一段佛門佳傳。

距今約900餘年前的北宋年間,一位年輕人帶著家眷住進了靈山寺的西軒,在一棵茂盛的樟樹下,開始了他的寓居生活。他叫程俱,開化縣長虹鄉北源村人氏,官居徽猷閣待制。出生於書香門第的程俱此刻出仕已經七年,因直書上陳,程俱惹怒了皇帝,被皇帝敕令為「上書議論時政」而被列為「人邪」,黯然離任。儘管那年程俱只有二十五歲,然厭倦了疲憊的程俱因為父親早逝,旁無兄弟而寄住在靈山寺,與高僧修意結為好友。在靈山寺寓居的日子裡,程俱寫下了《題靈山息軒》:「憂憂塵勞客,誰能一念休。向炎皆渴鹿,犯稼劇奔牛。舟壑雖無住,江河競不留。超然隨萬境,轉處實能幽。」這首詩成為了程俱當時的真實心境寫照。此後,紹興八年(1138)四月,高僧修意圓寂,程俱還專門為他撰寫《座塔銘》《安養庵記》《衢州開化縣靈山寺大藏記》。

衢州人趙抃,字閱道,宋景祐元年進士。官至殿中侍郎,參知政事,號稱「鐵面御史」。趙忭未第時曾在開化縣村頭鎮余仁合雙竹園義學教授弟子,晚年隱居開化,曾讀書於開化萃清閣。卒謚「清獻」。他當年為開化靈山寺寫了一首詩《靈山禪寺》:「我為靈山好,登臨到日曛。岩幽余暑雪,鍾冷入秋雲。篇詠惟僧助,塵凡與俗分。明晨入東棹,因行識吾文。」

還有明代參與修纂《永樂大典》的徐曦,字叔齋,開化城內大橋頭人,授道州學正,玄宗擢楚府伴讀。他在《靈山寺》中吟詠:「幾年厭薄宦,此日喜重遊。坐愛三生石,吟登百尺樓。幡幢還繚繞,方丈足清幽。歸路凝眸處,黃花一徑秋。」時隔不久,《永樂大典》的纂修人之一,衛府左長史,仁宗、玄宗、英宗三代皇帝之師,開化縣華埠人金實亦登寺瞻仰,寫下了《林山寺記》《靜照圓通閣記》,留存至今。

千年光陰,如白駒過隙。靈山寺曾經的香火裊繞,恢弘氣勢和悠遠的鐘磬聲,到如今都已經久遠地留在了時空的轉換里。今天的我從這些還遺留下來的石碑、石器上,依稀還能夠尋找到一些當年的文字記載和歷史痕迹。而那些塵緣,那些往事,已然是滾滾紅塵中的一筆寂寥,一個戛然而止的音符,淡淡地,為紅塵中的過客掃去心中的塵埃,留下一個歇腳之所。

今天,在205國道開化段的山澗,在開化縣城西南面風景秀麗的丁坑弄,赫然屹立著一座金碧恢宏、氣勢雄偉的嶄新的靈山禪寺。1995年,常山球川居士江秋鳳(法號釋妙音,人稱「三姐」)來到開化,歷經八年之艱辛,籌募資金,將已經破敗不存的靈山禪寺從卧佛山麓遷徙至城西南丁坑弄,至此,古剎重現昔日輝煌之氣派。新建的靈山寺,佔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1500餘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門80平方米。上懸寧波天童寺方丈廣修題額「靈山禪寺」,拾階而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穿越歷史時空,歷經歲月磨礪,嶄新的開化「靈山禪寺」,如同盤踞在它屋檐上的吻獸一般伴隨著寺院里悠遠緩慢的梵音,世世代代守護著開化的山鄉和水民,古風遺韻,深深地駐進了人們的心中……

總第773期

本期編輯 ||戴鵬 羅俊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衢網作家 的精彩文章:

妻子,理當富養

TAG:衢網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