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金石的辨別秘籍二:魚目混珠的三門派

青金石的辨別秘籍二:魚目混珠的三門派


後天加工派:顏色不均勻

為了改善天然青金石因礦物雜質多而顯得不均勻的外觀,常採用類似於翡翠的優化處理方法即染色和上蠟(浸蠟)。

染色:整體色調深藍,不見特徵的黃斑或白斑,卻見界限模糊的淺藍色斑塊。縫隙處的藍色較周圍更深是破綻。

上蠟/浸蠟:色調多為較深的青偏紫,常有膠著感。放大觀察可見局部蠟質脫落現象。它們往往組合使用,先染色後上蠟。儘管最外層的蠟比較容易辨認和清除,但請不要迷信染色就一定會褪色,先進的染色技法完全可以做到顏色「巋然不動」。


辨別方法:

一看做工,質地上乘的寶石材料絕不可能粗製濫造,成品的形狀、弧度、拋光、孔洞等每個細微處都能看出加工的態度和質量,任何粗糙都是值得懷疑的;

二看價格,本就極為罕有的青金石,能被製成珠寶的精華自然少之又少,物美價廉不可能。


天然替身派:粗糙不見金

真正青金石的礦藏很有限,但一眼望去類似的礦物可不少,有些本身就是青金岩的組成部分,難免不甘心地走到前台「喧賓奪主」一把。拋開專業的檢測數據和破壞性檢測方法,在此列出最常見的三種並將其特徵概括道來:

方鈉石:顏色與本尊類似,但多見白色或淺粉紅色的條紋,幾乎不見黃鐵礦;質地較粗,也較本尊輕些、透明些。

方鈉石

染色岫玉:又稱「熗色青金」,多呈淺藍色且表面油脂感較強,不見黃鐵礦。

染色大理岩:有較明顯的均勻的顆粒結構,放大觀察可見藍色染料集中在顆粒邊緣呈網狀分布,而顆粒本身並不著色,硬度較小。

染色碧玉(玉髓):又稱瑞士青金石,藍色分布不均勻,常在條紋和斑塊部分顯得更深,沒有黃鐵礦,硬度較大。


辨別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準備一副小巧的查爾斯濾色鏡吧,天然青金石在濾色鏡下顯暗褐紅色,而以上幾位替身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人工仿製派:喬裝太完美

妝容再完美也只是模仿秀,科技發達的今天,參考本尊天然特性索性人造也非難事。因頗受歡迎,青金石的人工仿製派成員雖不多但名聲倒不小。

料仿青金:也就是最傳統的玻璃,常摻入銅粉模仿黃鐵礦,更有旋渦紋、鑄模痕、氣泡等玻璃的特有標誌。

吉爾森青金石:吉爾森公司出產的仿製青金石,有著均勻的藍色,和均勻的且呈碎屑狀分布的黃鐵礦;放大觀察可見這些黃鐵礦邊緣平直規整。整體來看完全不透明,比天然青金石輕,但因孔隙度較高,放入水中一段時間後就會變重。

吉爾森青金石

熔結的合成尖晶石:明亮而均勻的藍色,細小而規則分布的黃鐵礦,密度可達3.52g /cm3,手感比青金石重得多,在濾色鏡下呈亮紅色。


辨識方法:

區分天然和人工,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觀察,要耐心尋找太過工整完美而不夠自然的蛛絲馬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舂殼子 的精彩文章:

TAG:舂殼子 |